“生态文明 诗韵黄姚”—— 2020广西黄姚诗会举办
时值葭月,北方初雪早已下过,千年古镇黄姚,却依然处处叶子花竞相绽放,诗意盎然。12月12日,第二届黄姚诗会在广西贺州黄姚古镇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余位诗人、学者、评论家、诗歌刊物负责人齐聚黄姚,进行交流、颁奖、研讨、采风等活动。本次诗会由《诗刊》社、广西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广西黄姚镇旅游文化产业区管理委员会主办,《诗刊》社中国诗歌网、广西宋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诗刊》社副主编、评论家霍俊明,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诗人黄国辉,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选刊》主编刘向东,广西黄姚古镇旅游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主任汤松波,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田湘,中共贺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贺州市广播电视台台长叶景松,以及诗人赵智、孙晓飞、子川、吴元成、李木马、刘伟雄、张应辉、哨兵、邰筐、高建刚、孙思、王单单、吴新宇、西娃、陈波来、吴辰、刘频、罗勋、林芝、王晓笛、孤城、祝雪侠等参加活动。开幕式由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主持。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汤松波在欢迎辞中说,近年来,贺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而黄姚古镇是贺州市文学交流创作基地和重要窗口。希望更多的诗人关注黄姚、走进黄姚、宣传黄姚,在黄姚这片有着丰富文化资源和创作资源的土地上,描绘好黄姚形象、说好黄姚故事,创作出一批抒写黄姚的优秀作品。
霍俊明在致辞中指出,自然山水如果没有诗歌文化的浸润,是不完美的。黄姚古镇和《诗刊》社一起联手合作,来做诗歌征文和现场研讨,确实是恢复了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诗歌文化和自然山水相融合。文化在旅游产业,包括在地方建设当中,所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希望大家以此次诗会为契机,走近这座千年古镇,在参观的过程中,认真感受时光、历史、诗歌与人之间的深度对话,激起诗兴和诗情。同时,霍俊明对未来第三届诗会做了更深一步的展望与设想,通过不断提升、更新活动品格与内容,让更多的诗人和作家来了解这座千年古镇,助推黄姚古镇焕发诗歌的魅力与光彩。
会议期间,霍俊明、汤松波为"黄姚诗会"主题征文获奖诗人代表颁奖。"黄姚诗会"主题征文活动自2020年1月15日正式开始征稿,截至2020年10月1日,收到网上投稿数千件,经过严格的初评、复评、终评,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20名。聂沛、八零、王世长、李俏红、邱保青等诗人获奖。
为期两天的诗会中,诗人们围绕“生态文明与诗韵黄姚”展开研讨。
刘向东提到,我们不是看历史现场、生活现场,而要看诗歌现场。古诗在生态文明中的功能非常强大,新诗同样也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区别于夹杂其中的参赛体诗歌,诗人们从生活的现场,抵达了诗歌的现场。黄姚作为一个千年古镇,既是前人的生活的现场、历史的现场,又是现代的生活现场,我们如何用诗歌有效地跨越千年,更深入地指向未来,这可能是我们要做的功课。
“美丽的自然环境,为我们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基础。”田湘表示,希望能通过文化活动,来提高本地的文化品位,扩大影响力。赵智谈到采风对写作的影响,认为采风为他提供了创作的资源和途径。我们为什么而写,如果写一些不痛不痒、没有现场感、失去了社会功用的诗歌,毫无意义。反之,通过采风,黄姚历史的厚重感,唤醒了我们对诗歌写作的冲动。孙晓飞认为,“通过书写,我们将自己向他人的凝视敞开”。福柯的这句话揭示出了我们今天来到黄姚的意义:我们书写黄姚,书写这一诗性空间中的自我,从而将黄姚与自我双双置于他人的凝视之下。通过凝视黄姚,人们发现这里的自然美。通过凝视写作黄姚的诗歌,人们发现了隐含在自然美后面的诗性美。诗人们在这里寻回神秘与诗性,创造具有依恋感和怀旧感的氛围情境。子川第一次来黄姚,他对生态文明做了多角度的阐述,认为除了自然角度、文化角度,政治角度对地方文明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吴元成谈到,生态文学与生态文明,其实是一为二、二为一的,中国的诗人与山水的结合程度,最为紧密。刘伟雄谈了对广西、黄姚的印象,认为诗人的成长,也成就了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地方,一定要有诗歌的地标,要有诗人的地标。
来自武汉的诗人哨兵从自然观出发,对当下自然观的建立,提出了要“接地气”的看法。邰筐总结,诗人写到一定程度,就会慢慢回归自然,诗人需要多走一走看一看好山好水。孙思对黄姚的山形有着浓厚的兴趣,她通过列举自己编辑工作中亲历的一个个事例,说明采风诗除了现场感,还要有历史感;光有灵气不行,还要有功底;反对诗歌里运用大量密集、繁缛,而又令人费解的意象;作为诗人,不能无病呻吟;写山水诗不能空洞,不能没有内容,要有担当和责任心。
王单单谈到,采风诗歌的创作其实是很难的,要求一个诗人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所获得的见闻经验转换为诗歌。来自潇水之畔的吴新宇结合创作,认为采风诗不仅仅是在描摹当下的风景或者感触,诗人的每一首诗,都是在用他一生的积累与阅历在做准备。
西娃认为诗歌没有采风诗和非采风诗,只有好诗和烂诗。个体自由的现场体验,是写好诗歌的重要途径。她以个人的经历为范例,对采风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提议。陈波来认为生态文明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样的山水环境当中,确实很容易把一事一物的诗情和诗意挖掘呈现出来。山水的陶冶对诗人的自我成长也很有意义,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吴辰谈到,处理好采风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有重要意义,想写出独有的诗歌,就要把陌生化的感觉破除掉,变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写出一个地方的诗歌。他还建议,让诗歌走进黄姚校园,走进孩子们当中,培养孩子们热爱诗歌的兴趣。来自柳州的诗人刘频笑称,他多次来过黄姚,非常熟悉,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促成自己心灵的第二次发育。
后商发现,黄姚是一个交错的历史空间,有古老的祠堂和几十年历史的民居,也有新建的仿古建筑。这样驳杂的状态也是当下状况的一种反应和表达,在诗歌也是如此。叶景松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一直积极参与有关诗歌的活动。他对贺州历史和岭南文化中的诗歌渊源,以及古文化名人的故事,进行了追溯。
刘向东作最后总结,他谈到,对于采风诗,我们有一点误区,我们过于看重一个诗人对于采风目的地的意义和一首诗所要表达的社会意义,其实,诗要的不是这种意义,诗要的是一种意义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