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元化传》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吴琦幸  2020年12月16日08:28

 

《王元化传》

作者:吴琦幸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ISBN:9787572001567

定价:8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王元化先生的传记。王元化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等领域均有极高建树。作者吴琦幸为王元化的弟子,追随王元化数十年,近距离地接触与观察王元化,对其生平和学思历程有深入的了解,并因其弟子身份获得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该传记真实、可靠,体现了王元化作为一位左翼文学革命者,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道路上、追求学术思想独立过程中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该传记为目前研究王元化人生与学思历程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吴琦幸,王元化弟子。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获版本目录学硕士学位(师从周子美),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学位(师从王元化)。1989年4月赴美,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联合培养。现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曾任《汉语大词典》主要编纂人,美国《侨报》采访主任、副总编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圣塔莫尼卡学院教授等。主要著作有《文化语言新论》、《王元化谈话录》、Fundamental of Chinese Culture等。

目 录

目录

序曲 命名( 1920)

第一章 田园( 1921—1928)

第二章 悲怆( 1929—1936)

第三章 英雄( 1937—1941)

第四章 咏叹( 1942—1950)

第五章 命运( 1951—1961)

第六章 沉思( 1962—1976)

第七章 春天( 1976—1988)

第八章 欢乐颂( 1989—1999)

第九章 告别( 2000—2008)

后记

后 记

后 记

从1986年成为王元化先生的弟子到2008年先生去世,我从没有想过要为我的老师作传。

他的学术、思想、生平是这样的深邃、独立和精彩,从《文心雕龙》到黑格尔,从马恩哲学到魏晋玄学,甚至从国家学说到京剧艺术,他都要拿来在理性的天平上思考一过,挖掘其中的深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南北东西风”;他交往的人脉,是那样的丰富和广博,从学界巨擘、政治权威到一般的莘莘学子,“天下何人不识君”?他经历的人生,又是那样的跌宕起伏、多姿多彩,从国破山河在的1930年代加入中共地下党从事文化工作,到1950年代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转眼成为政治贱民,1970年 代平反后成为中共党代会代表,并出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从1980年代被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学术审议组最年轻的成员,遴选评议中国学界的博士生导师,到1990年代开始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第三次反思,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为先生写传记,就是写一部中国近代左翼知识分子的精神思想史,作传者须得在一个更高的视界、更丰富的学术层面来提炼传主的内心世界。先生晚年曾物色过为他写传记的人选,前前后后几年,始终无法定夺。先生做事做人做学问顶真(疙瘩),要把一生托付给他人做一个总结和鉴定,对于他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于是直到临走的时候,他终于无法找到契合的人来做此事。

为先生作传的因缘,始于2007年的暑假。

7月初,我接到蓝云的电话,说先生最近住院,病情不容乐观,很想你,希望你有空能够来医院,经常谈谈。我很快买了机票专程回上海,来到瑞金医院,

开始了与先生的病床前谈话,进行了约一个月的时间。先生希望就这个谈话编一部书。此前先生与很多人都作了谈话,但都比较零散,或只是围绕某一个话题,没有像这次谈得完整和全面。7月25日,我到瑞金医院辞别先生回国,我在那天的日记写道:“我看先生谈得太累,于是请他休息,我要回国了,下一次再来看他。先生说,你下次来,我们还是两个人多谈谈。”到了第二年( 2008年)的1月,我回上海后再次到医院看望先生,他似乎已经没有精力像去年那样谈话了。医院主治沈医生告诉我,先生的病情不容乐观。不过,来往的人似乎比去年多了,大多在谈关于建立王元化学馆的事宜和全集出版,我们无法再就一些话题从容谈论了。最后一次去看先生,我是这样记录的:“ 1月14日先生说,我对于清 华园确实有一种情感在内,不过我更加看重的是早年清华的治学精神。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导师,坚持学术独立,对后来有很大影响。王瑶生前对我说过,他后来院系调整,从清华大学分配到北大教书,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北大人,而是清华人。这句话也含有对治学态度的看法,具体说就是要坚持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蓝云在旁边说,先生说不动了,让他休息吧。我说,我明天就要回美国了,我也是特意来向先生告辞的。先生这时候已经躺到了床上,他伸出手跟我握着,一边在说,向建华孩子问好。你下一次什么时候回来?我说,大概是暑假的时候, 6月底。先生‘哦’了一 下,眼光中突然闪现一种些微的失望,这是我跟他二十年来,在他的眼睛中很少见到的。他的眼神总是那样明亮,那样尖锐,这个时候,似乎变得很钝很迟。他缓缓地说,向林先生问好!那么,我们六月份再见……我们的手慢慢放开。”

当年5月9日,先生去世。

回美国后,我将这次的谈话与以前上课期间先生跟我的谈话综合起来,出版了《王元化晚年谈话录》( 2012年)和《王元化谈话录》( 2015年)。 整理谈话录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研究王元化思想学术的最好机会。我深切地认识到,先生和他所代表的一代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远离我们,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雾中。那是怎么样的一代人呢?那是“五四”以后,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献身中国现代左翼运动的知识分子,在面临国难当头的时候,甘愿为了追求理想而付出自己青春和生命的激情一代。在此后“理想国”的破灭并带来的磨难和坎坷中,他们中的极少数人始终没有放弃年轻时代的信念,一直在苦苦寻找答案。先生是其中最勇敢地将自己放在理性中反思的少数人,他反思的深刻性达到了时代的高度。 纵观其一生,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左翼知识人在1920年代之后的心路——从理想、激情、革命到历经后来的种种坎坷、整肃、平反、重回岗位, 最终反思个人与国家的历史和主义。他们这一代人理想远大,信心十足, 对于中国的未来抱有强烈的责任感,相信将来一定是人人都会有尊严、思 想自由、公平公正的理想世界,“英特耐雄纳尔一定会实现”。正是这种革 命的理想主义精神鼓舞青年王元化走向人生的尽头。应该说,他是一个另类。很多人在岁月磨难和历次运动挫折中,渐渐变老,思想也变老。唯有王元化,咬定青山不放松,人书俱老笔愈健。直到临终,他的思考没有停止,其独立的思想意境扩展到关心人类被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侵蚀的命运,他的精神已经升华。

以后每次到上海,都是先找蓝云和夏中义,我们三人谈话的内容总是围绕着先生的学术、生平和思想。夏中义研究王元化思想学术有年,是先生生前最器重的学生之一,并被先生认为得其真义。我们三人就此在王元化研究方面结缘,于是慢慢地,我也开始进入王元化的精神世界。

王元化生前留下了三部有关他的小传。第一部是《走自己的路——记王元化教授》(吴晓卓,1988年),第二部是《跨过的岁月——王元化画 传》(胡晓明, 1999年),第三部《传略》(《王元化集》第十卷, 2007年)。这些都是由他口述,弟子记录,最后自己改定的,可视为夫子自道。

第一部小传由先生口述,陆晓光、蒋述卓和我记录,并由我执笔,经先生改定后首刊在1989年冯契主编的《时代与思潮·五四反思》。“最近东北一份杂志将刊出我的博士生给我写的简略传记(经我阅改),约万余言,刊出后当剪奉。……如来得及年内将编好我的第五本论文集,并将《文心雕龙创作论》全部修订、重印。我曾在研究生为我写的简略传记中补充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是我唯一一次自己对自己作的一些鉴定。可供参阅。”可见,先生对于自己的传记非常严谨,是自己对自己作的鉴定,那是不能胡来的。基于此, 1999年的《跨过的岁月——王元化画传》也是由先生口述,胡晓明记录加工,最后由先生逐字推敲成书。至于2007年收入《王元化集》中的《传略》,则用了画传内容而稍作删改,先生本人亲自写了后两章。

前期积累的资料,并没有让我产生为先生去写一部传的冲动。但是当我看到有些关于先生生平思想和学术书籍的出版,我感到不安了。读书界和思想界始终没有忘记先生,尤其在当下,王元化倡导的反思、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具有一种激励后人的效应。每年的读书季,王元化的名字并没有随着时间被人淡忘,甚至更加受到重视。于是我开始搜集资料,写起了王元化传。作为他的学生,这是有利的条件,也是不利的条件。要做到客观地写出一个真实的王元化,是很难的。但我愿意尝试,于是变有了这部书。

今年是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胡晓明主持的王元化学馆即举办王元化思想和学术研讨会。设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学馆,在王元化资料搜集和研究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愿以此书献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研究和传播王元化先生学术思想的论文,近年来不断在各种专业性 的报刊上出现,先生的著作以不同的形式新编出版。先生的弟子和研究者均已不同方式来纪念和继承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独立精神,这是值得欣慰的。先生常说他并不寂寞,从现在来看,他的身后也不寂寞。他曾经希望有更多的后来者将他生前开启的一些课题持续地进行下去,这个愿望正在实现中。

在研究撰写《王元化传》的过程中,我首先要感谢林毓生先生。作为先生的至交,他给了我很多指导, 2018年和2019年,我分别到林先生麦迪逊和丹佛的住所请益,并蒙惠赠大著《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中国激进思潮的起源与后果》。我也专程到先生的家族故居——荆州江陵和武汉,收藏先生大量赠书和资料的江陵图书馆寻访,得到先生的故乡人陈礼荣、 张军、王世立等的支持,他们陪伴我去走访,使先生当年未能找到而抱憾的桂美鹏旧居和教堂的遗址,在我书中得到了具体的描写,甚至我还找到了先生在武汉的出生地。同学、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如夏中义、蓝云、胡晓明、陆晓光、陈丹燕、林其锬、王为松、阚宁辉、陈征等人,都是我写作研究的助力。谢谢所有为这部书提供帮助的朋友。最后要感谢我的妻子王建华,这部书是在她的支持下得以心无旁骛完成的。

2020年10月16日于洛杉矶白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