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童书电影课程的教育力量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江玉婷  2020年11月27日08:40
关键词:童书电影课

童书电影课程开始于2012年,时任新父母研究所副所长的李西西启动了新教育电影课项目。8年过去了,李西西担任新阅读研究所执行所长,课程研究成果《36节电影课养成好习惯》《童书电影课(小学卷)》等系列图书陆续出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为《童书电影课(小学卷)》作序时,引用了儿童文学作家舒比格的一段话:“洋葱、胡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他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只是默默生长。”这段话形容童书电影课程同样贴切:童书和电影可以成为课程吗?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空想。项目团队不说话,只是默默耕耘,几年之后,他们交出了答卷,上面写满了答案。

被电影击中的时刻

“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让人同时看见三重世界——理想世界的影子、生活世界的镜子、心灵世界的自我。”李西西肯定了电影的价值。

电影课项目可以追溯到2003年。那时,李西西在神农架山脉一所偏僻的小学支教,他意外发现,孩子对电影特别着迷。当时他简单地归因于好奇心。直到2006年,李西西触及影视编剧,尤其在向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前任厂长方润南学习电影剧本创作后,他才真正意识到电影中的教育价值。

“艺术品是在想象、梦和物质的基础上,将意识形态、精神生产物化的结果,是某种神秘的、理性和非理性兼而有之的情感表达。在艺术的殿堂中,电影被誉为第七艺术。”李西西记得《牧笛》带给他的长久震撼。这部196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水墨动画,全片20分钟无一句对白,仅通过画面、音乐推动情节发展,将水墨画中抽象的意蕴具象化,足以成为儿童构建文化审美的重要载体。

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语文教师王艳于2013年实践电影课程,担任童书电影课程项目组长,她看到孩子身上的深刻变化。开展完《神奇飞书》童书电影课后,学生葛成爱上了这部电影,回家后看了几十遍。他告诉王艳:“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莫里斯留下了一个奇迹,我也想留下点什么。”葛成主动进行每日说写训练,更加刻苦地练习吉他,哪怕旅游也要把吉他塞进汽车后备箱。学生石凯一到写作文就咬笔杆,常常写几十个字都艰涩无比。上了一段时间童书电影课后,他写的《唐山大地震》观后感被列为范文。

山东省诸城市枫香小学副校长姜蕾第一次获得电影的馈赠是在2015年。那时,她在府前街小学任教,刚参与童书电影课程项目,负责撰写《马拉松》解读文案。这部电影讲述自闭儿童初原通过马拉松疗愈身心的故事。为此姜蕾翻阅大量与运动相关的文献资料,这时她才深刻意识到运动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

当时姜蕾教一年级,班上有个小女孩总把字反着写,经常混淆“b”和“d”。每当写反字,父母就会打她的小手,孩子大哭,问题没有解决。“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坏习惯,是因为孩子主观上不重视,但其实是生理问题。”姜蕾家访时了解到,小馨(化名)出生后全家人小心谨慎,她很少下地走路,几乎是在大人的怀里长大,丧失了运动机会。姜蕾建议父母带孩子在小区里的平衡木训练协调性。升到二年级后,小馨能够正常书写了。

童书与电影的结合

童书与电影之间不是加法,而是乘法。两者间的真与梦交相辉映,童书电影课程则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教育生活间搭建一条从梦到真,再从真到梦的通道。

童书电影课程,精选由经典童书改编的电影,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打开“悦读”的大门,让孩子学会对比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反思性阅读,构建儿童的精神家园。“电影会瞬间把人拉进情境,同时你也要学会跳出来。”王艳表示,一个重要环节是“改编电影”,将影片与学生的生命打通,找到自我与故事的共鸣。看完《摔跤吧爸爸》后,班上有学生讨论起来,如果赛场上最后3秒钟没有那个过肩摔,大女儿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

这也是李西西在《童书电影课(小学卷)》前言中提出的观点:跳出银幕看待电影,跳出书本看待童书,童书和电影都有无数种延伸的可能。“之所以叫电影课,而不叫电影推荐、观影指南,其中有一个本质的不同,那就是在观影过程中,会有一两次刻意的停顿。”他表示,停顿是为了引发思考,停顿的选择需要教师考虑剧情冲突、学生的学习节奏进行判断。

同时,团队坚持一个理念:电影就是教育,观影就是课堂。《36节电影课养成好习惯》以新教育“每月一事”项目研究的12大习惯为基础,围绕勤俭、环保、劳动、审美、健身等12个主题,分别为小学低、中、高3个年龄段提供1部电影。团队从影片信息、影片赏析、教育要点、共鸣共行、相关推荐5大方面提供具有操作性的系列建议,并在“相关推荐”环节拓展了1部同题影片。值得注意的是,“共鸣共行”设计了2组问题,为教师、父母开展讨论提供议题。

“在小学6年里,一个孩子如果读过上百部名著,看过上百部儿童电影佳作,他的视野会是怎样的广阔?”青岛胶州市三里河小学校长徐明森带领学校教研团队研发了“光影悦读网上超市”资源平台,构建“355光影悦读”模式——三大基础阅读硬件、5个数字化阅读平台、创建5种课型。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遵循“课程整合”的理念,按照“相同表达内容、相同主题思想、相同表达方式”三条线索,以教材为统领,以“光影悦读”为拓展延伸,进行“主题探究”式教学,改变传统以讲读为主的教学模式。

2016年,在新疆奎屯市第三小学校长王坚的带动下,学校同时启动童书电影课程、“每月一事”课程,编制了《奎屯市第三小学“每月一事”指导手册》。“电影赏析课上,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感知力,这是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的。”王坚表示,学校主动实施“双边五环271”高效课堂,各科教师将影视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精讲、重难点突破等教学环节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挖掘电影的教育力量

“电影有一种沉默的力量,就像一面镜子。所有站在它面前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去对照、反思。”姜蕾认为,电影的教育力量体现于此。

姜蕾组织过一次教师观影活动,在一间大教室里,满满地坐着教师,那天看的是《地球上的小星星》。她记得,影片播放后,现场笑声不断,过了一阵,笑声变小、零星出现,再过一阵,气氛愈发凝重,严肃的神情浮上在每个人的脸庞,不久之后,开始有人抹眼泪。电影中的小男孩伊森调皮捣蛋、成绩垫底。他在教师尼克的帮助下克服了“阅读障碍”,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如果是开一场讲座,2个小时一直讲陪伴、尊重,听众容易产生抗拒心理。”姜蕾看到,电影结束后,教师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自发总结教育理念。

山东省诸城市枫香小学语文教师孙莎莎曾在枳沟镇枳沟小学、大源学校2所农村学校开展微电影课程,将其融入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家校互动。2016年3月,一位学生说想成为演员。孙莎莎想帮学生实现愿望,她在大学期间学过编剧、摄像、剪辑。

开展《大闹天宫》的童书电影课后,师生共写故事。经过3轮展评,学生一致认为金雪写的《勇气》最适合拍成微电影,而故事的原型——小宇(化名),因为他鼓起勇气承认错误,被推荐为主角,本色出演。脚本、台词由学生撰写,分镜也由学生设计。拍摄过程很艰辛,有时需要保持一个姿势站十几分钟,学生全程高度专注。镜头只要有一丝晃动,学生就会立刻提出“再来一条”。4年里,师生共拍摄9部微电影,科学微电影《变色的水果》获第七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全国二等奖。

“当你把好的童书、好的电影、好的音乐、好的诗歌带到孩子面前,孩子因此变得更美好,教师就会成为美好事物的中心,或者是美好事物的一部分。”从2007年走进新教育,王艳在新教育儿童课程中探索了13年。从语文教师、年级主任,再到德育副主任,她始终将电影融入其中。一位家长给她留言,“您不光在教孩子,也在教我如何当父母。”对于那些想要尝试童书电影课程的教师,王艳建议先迈出第一步。就像诗歌《进城怎么走法》里说的那样,“左脚提起,右脚放下”。

明年《童书电影课》初中版、高中版上市,已经试运行的新教师大学、新孩子大学也将于明年正式上线电影课程,为教师、父母、孩子提供更多助益。这也是李西西的期盼:所有人都能透过童书、透过电影,缓缓揭开童年的秘密,家庭的秘密,找到自我与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