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0年亚洲儿童文学国际研讨会在线上召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0年10月26日09:01

2020年10月24日,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2020年亚洲儿童文学国际研讨会在线上召开。在开幕式上,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许明武和教授惠海峰分别致辞。

此次研讨会由主会场的专家主旨发言和分会场的小组分组讨论两部分构成。上半场主旨发言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谈凤霞主持,主讲人为麦考瑞大学教授John Stephens、阿尔伯塔大学教授Roxanne Harde以及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

John Stephens主要通过对不同改编版的儿童电影剧本的分析探索儿童电影如何跨越文化界限这一问题。Roxanne Harde与大家分享了许多与烹饪相关的儿童绘本,通过对这些涉及烹饪故事的儿童图画书的介绍,揭示了烹饪故事在几代人和他们所处社区之间建立的共同联系。他认为,追溯这些联系可以深入了解烹饪对孩子、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挖掘故事背后宣扬的价值观。

曹文轩发言的主题为“我和中国儿童文学一起走过四十年”。他回顾了自己四十年来不同时期对儿童文学的观点,其中包括对儿童文学的功能、“成长小说”“幻想小说”以及图画书等多方面看法的转变。他以个人创作经历勾勒出一条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线索,描绘了中国当代儿童发展史的整体面貌。其观点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时代的更迭变化和中国儿童文学思潮的涌动。此外,曹文轩还分享了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大王书”系列作品创作的心路历程。

下半场主旨发言由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徐德荣主持,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殷企平、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以及兰州大学教授李利芳分别作主旨发言。

殷企平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家张婴音的相关作品研究,探讨了以构建深度共同体来突破儿童追求幸福的困境,从而使儿童获得幸福感的可能途径。殷企平指出,已有研究往往忽视儿童实现幸福所面临的困境并认为张婴音的作品提出了一条通过构建共同体走出上述困境的道路。这种想象的共同体指向雷蒙德·威廉姆斯所说的“深度共同体”,它以深度交流为前提,提倡成人向儿童学习的需要,这也是当下国际学术界解决儿童幸福问题的一种趋势。

朱自强在题为 “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范式——以周作人为中心的考察”的发言中指出,一个学科的成熟度与其是否建立起了明晰的研究“范式”,有没有出现该领域的“公认范例”有重要的关系。儿童文学作为在现代社会形成的特殊文学样式,需要采用跨学科的知识进行诠释。朱自强认为周作人的跨学科研究范式具有“科学革命”性、融通性和整合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可以作为儿童文学“学术共同体”的“共有范例”,推动中国儿童文学学科的长足发展。

李利芳的发言主要围绕着儿童文学的功能,即“儿童文学有什么用”为主题,从三方面探讨儿童文学多层次功能系统问题:她强调合理定位儿童文学的功能依赖于对儿童发展全面有机的认识,认为要以“全人”发展目标看待儿童,既尊重其童年期专有的生命表现特征及精神需求,又重视其“发展性”的人类生命特质,同时最终落实在经由成长汇入成人社会的必然走向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她提出了儿童文学的三大基础性功能:“游戏性、想象性、成长性”。这三大基础功能必须实现共存与深度融合,彼此创造性转换,才能使得内在的功能机制被真正激活,生产出为儿童真正喜爱的,传播久远的经典作品。

分论坛共分为六个小组:图画书研究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组、儿童文学传播研究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组、儿童文学研究其他视角组、以及儿童文学生态研究组。各小组在线上进行了论文分享和讨论。

(中国作家网综合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