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藏志名山 弘学天下—— 方勇《方山子文集》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0年10月19日12:04

10月11日下午,学苑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方勇《方山子文集》新闻发布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5家单位近40位学术界及出版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此次发布会由学苑出版社副主编战葆红主持。

方勇1956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书香之家。1983年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师从胡适先生弟子魏际昌教授研治先秦文学;1994年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师从夏承焘先生弟子吴熊和教授研治宋元文学;1997年获博士学位,同年7月进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师从褚斌杰教授研治先秦文学;1999年始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其以《庄子学史》为代表的庄学研究成果得到了学界的积极肯定。方勇立志中国文化的当代重构,为推动诸子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主任、《诸子学刊》主编、《子藏》总编纂。

《方山子文集》由学苑出版社于今年6月正式出版,共31册,包括《藏山集》《子藏纪事》《“新子学”构想》《卮言录》《上林集》《存雅堂遗稿斠补》《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庄子十日谈》《庄子书目提要》《庄子学史》《庄学史略》《庄子诠评》《庄子纂要》《庄子今诂》《孟子今诂》《墨子今诂》《荀子今诂》《周汉文钞》《书径掠影》十九种,皆方勇手自校雠,前后历时八载,充分体现了其学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特点。

发布会上,大家就《方山子文集》的学术价值、出版意义等内容进行研讨。

原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学苑出版社名誉社长、总编辑孟白在致辞中说,方勇在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共计超过21种,此次出版的《方山子文集》是方勇教授的研究精华,共涉及六个领域:《庄子》研究系列;《子藏》系列;“新子学”研究;普及古籍研究;地域文化研究;杂纂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贵良在致辞中说,方勇自1999年进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以来,潜心学术,成果丰硕。在校期间,方勇创建先秦诸子研究中心、创办《诸子学刊》学术刊物、启动《子藏》编纂工程、提出‘新子学’的学术理念,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反响。

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席教授陈鼓应先生亲为《方山子文集》作序,他在发布会上回忆了与方勇教授相识、相交的过程,对《方山子文集》及方教授对于子学发展的贡献给予肯定评价,认为《庄子学史》博大精深、厚重宏通,令人震撼,而《庄子纂要》汇集历代庄学研究精华,并每每断以己意,于庄学研究贡献殊多,《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等地方文化研究工作则展现了方勇浓厚的乡梓情怀和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寻根意识,这也是振兴中国文化的最基本工作。陈鼓应也谈到,要重视古人的智慧如何与当下现实结合,重视多种文明比较下的诸子研究,诸子研究应该加强思想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陆永品认为《方山子文集》的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方勇“对待学术的一颗赤诚之心”。他还梳理了方勇的学术发展轨迹,谓之《庄子学史》筑其基,《子藏》壮其功,“新子学”伟其业。他认为方勇注重文献搜集与学史梳理,兼以“新子学”理念为纲领,在近百年的学术脉络中,展现出三代学人层层推进的诸子学建设理念和发展路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双棣表示,《方山子文集》中的《庄子纂要》和《庄子学史》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继承了2000多年的庄学研究,开辟了今后的研究门径,对于庄子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是庄子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他还认为方勇也重视先秦诸子的普及工作,《子藏》重在继承,为诸子学研究提供了资料,解决了绝大多数问题,“新子学”重在创新,与时俱进,重视诸子学在新时代的应用。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明君将20世纪庄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他认为方勇作为第三阶段的代表之一,其庄学研究成果卓著,《庄子学史》被学界誉为“一部具有路标性的巨著”;《庄子纂要》汇辑了历代庄学研究资料;《庄子诠评》等在《庄子》的注释翻译及解读方面嘉惠学林,功不可没。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于雪棠多次阅读《庄子纂要》,他认为《方山子文集》的出版为学术界研究庄子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包括《庄子学史》《庄学史略》等,对于学生开展论文写作,也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郝雨认为方勇提出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解决世界难题的思想库”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他的“子藏”建构宏大,重在继承;“新子学”直指当下,意图探索一条中华文化如何去解决当下一些难题的道路,这些都力图以弘扬中国文化的方式,直面当下问题。我们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能不能运用我们的传统文化智慧做出一些贡献,郝雨认为这是学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方勇最后发言,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还介绍了自己三十多年的学术理路。他谈到做学术要有战术上的考虑,也要有战略性的考虑,要懂得同时开展若干题目,要学会立体的看待学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