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藤井太洋:漫画始终占据日本科幻的中心位置
来源:“四十二史”微信公众号 | 田田  2020年10月12日08:38

原标题:漫画始终占据日本科幻的中心位置——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专访

藤井太洋,日本科幻作家,日本科幻作家俱乐部第18任会长。曾从事剧场美术与平面排版制作、展览视觉总监等工作,后在软件公司任职,业余时间进行科幻创作。2012在日本亚马逊Kindle等平台出版发布处女作《基因设计师》,其作品《轨道之云》获第35届日本SF大奖,同时入围第46届日本星云奖。其代表作还有《公正的战斗规范》等。

 

一、从东日本大地震开始的科幻生涯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写科幻的,成为科幻作家的契机是什么?

藤井:是2011年的秋天,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半年后。那时,约有8000人在地震中因海啸丧生。但日本的新闻媒体却没有对这个数字着重报道,取而代之的是对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的报道。“福岛很危险”“福岛的菜不能吃”之类的报道持续了半年之久。

其实,这次核泄漏没有导致大面积人员伤亡,每天吓唬民众的只有新闻。半年后大家才知道,福岛核电站泄露的核辐射量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相比是极微量的,不到它的 1%,不是特别严重的事故。这点辐射量不会导致任何人的死亡,最多也就是让30年后 因癌症死去的人增加十万分之二或三。

然而,报道中还一直在说“住在福岛很危险”“福岛的农产品不能吃”……我听了之后想,也许杀人的不是核辐射本身,而是那些虚假的报道——一些福岛人因为不能回家而自杀,还有一些来自福岛的转校生在学校受到歧视,最后自杀了。根据5年后的数据统计,这样死去的人已经超过500人。尽管现在这个数量还不到海啸遇难者的1/10,但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增加。

这一情况让我想到:人们需要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科学技术,不只是单纯的恐惧或推崇。于是我就开始写科幻了。此外还有另一个契机,就是当时电子书在日本已经有要流行的趋势。我想,如果自己的作品能通 过网络轻易地被人熟知,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此,我写了第一篇小说《基因设计师》(Gene Mapper)。

记者:这篇小说是什么主题的?

藤井:《基因设计师》的主题是“转基因”。在最开始的一部小说里,我还是不太敢用“核辐射”这个题材,我当时对它还很陌生。但对于“恐惧能杀人”这一点,我想 我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记者:日本的科幻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受地震、核泄漏等灾害的启发创作的呢?

藤井:受到直接影响的作品我目前还想不到。我能想到的是野尻抱介发表在ILC/TOHOKU(一本有关国际直线加速器的作品集)中的小说《在崭新的塔上眺望》(『新しい塔からの眺め』),这篇小说非常出色地描写了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还有收录在长谷敏司小说集My Humanity中的《父亲们的时间》(『父たちの時間』),其描写了人类在灾难过后艰辛漫长的复兴之路,这部作品和我的小说《轨道之云》(『才ービタル·クラウド』)同在2014年获得了日本SF大奖。

二、多数日本人最早接触科幻是从漫画、动漫开始的

记者:和其他国家的科幻相比,日本科幻有什么特点?

藤井:大多数日本人最早接触科幻是从漫画、动漫开始的。而在其他国家,科幻迷可能是从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开始了解科幻的。日本科幻文学的地位处于漫画的外围,感觉是在挑漫画没有触及的东西写。日本的科幻漫画大多不是来自文本改编,而是由漫画家直接创作的。一部漫画往往会连载很长时间,从而成为这位漫画家的代表作。

其实从一开始,漫画就占据着日本科幻的中心。1945年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鉄腕アトム』)诞生之后,漫画家纷纷对其进行效仿,创作了很多科幻漫画。之后,当代日本作家才开始写科幻。人称“日本科幻之父”的小松左京也曾经追着阿童木的热潮画过科幻漫画。星新一、筒井康隆、小松左京的文学作品,都是在拣漫画里没有的东西去写——星新一写超短篇,筒井康隆挑战文艺风格,小松左京则是写更硬核的、更适合成年人阅读的科幻。

记者:您认为日本的科幻轻小说和所谓的“本格SF” [2]是不同的吗?

藤井:我不喜欢这样区分。在我看来,科幻轻小说和“本格SF”只有两点区别:一是轻小说是作家与插画师共同创作,而“本格SF”仅由作者独立写作;二是两者的出版机构不同,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轻小说中也有很多可以流传很久的科幻杰作,如“凉宫 春日”系列的《凉宫春日的消失》(『涼宮ハ ルヒの消失』),第1卷就能让人沉迷其中,希望中国读者有机会一定要看看。

三、日本科幻与中国科幻

记者:您读过哪些中国的科幻作品?有没有哪部印象非常深刻?

藤井:我看过《三体》,第二部读了英文版,第三部只是粗略翻了翻。我还看过《荒潮》的英文版,这本书的日文版会在2019年12月出版。还看过《看不见的星球》(Invisible Planets:Conternporary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in Translation)的英文版。

这些作品各有特色,我都很喜欢。如果非要选一部的话,我很喜欢陈楸帆在《荒潮》和《鼠年》里描绘的中国式乌托邦。小说写的是游戏世界中的乌托邦,但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让人感觉很真实,我读的时候很享受。

记者:您的作品都在哪些国家发表过?日本科幻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情况如何?

藤井:我的长篇小说《基因设计师》《轨道之云》都在美国出版过,《轨道之云》还出版过法语和繁体中文版。《你好世界》(『ハロー·ワールド』)2020年将在法国出版。

日本科幻向中国译介的相对较多。译成英文的日本推理小说正在逐渐增加,目前每年五六本的样子,但译成英文的科幻小说数量要少得多。

记者:中国科幻界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作家的作品比较优秀,就会有文化公司来找他谈这部作品的衍生品开发。日本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藤井:日本科幻从文本转化为漫画的很少,日本漫画大多是原创,而想要做动画的人会直接去找漫画家,一般都是由漫画改为动画,很少会去找作家。

记者:但是据我所知,《凉宫春日的忧郁》(『涼宮ハルヒの憂鬱』)、《刀剑神域》 (『ソードアート·オンライン』)等科幻轻小说都是先有小说,后来才有了衍生漫画和动漫,这些是例外吗?

藤井:开辟小说变身动漫之路的正是那些封面配图好看的轻小说。这样的例子还有高千穗遥的《搞怪拍档》(『ダーティーペ ア』)、冰室冴子的《海潮之声》(『海がきこ える』)、神崎一的《秀逗魔导士》『スレイ ヤーズ』、森冈浩之的《星界的纹章》(『星界の紋章』)等。最近,长谷敏司的《没有心跳的少女》(『BEATLESS』)也被改编成了动漫。但是与由漫画改编成动漫的案例相比,这种例子还是很少的。

最近,轻小说转变为动漫的案例略有增加,但多是因为这些小说已经有了衍生漫画。小说不经过漫画这一步就直接被改编成动漫 是很少见的。不过,伊藤计划的三部长篇小说《尸者的帝国》(『屍者の帝国』)、《和谐》(『ハーモニー』)、《屠杀器官》(『虐殺器官』) 已经被改编成动漫了,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本文原刊于《科普创作》2020年第1期

注释

[1]采访者简介:田田,95后科幻迷,日本科幻作品译者。

[2]本格SF:日文词汇,指有严格科学技术推演的、古典的或传统派的科幻,类似于中国科幻迷所说的“硬核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