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最佳欧洲小说III》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亚历山大·黑蒙  2020年09月30日08:44

 

《最佳欧洲小说III》

作者:亚历山大·黑蒙 编,李晖 等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8月

ISBN:9787544781671

定价:7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为“最佳欧洲小说”系列第三辑作品,深入前沿写作现场,精选欧洲当代新锐短篇小说,每个国家收入一篇新作,不少写作者更是首次亮相中文世界。

此次编选力邀文坛大师约翰·班维尔作序,35位欧洲各国作家集体亮相,包括A.S.拜厄特(布克奖得主),贝尔纳多·埃塔扎加(获西班牙国家小说奖),伯纳德·考门特(获龚古尔文学奖),丹·兰努(让·莫奈欧洲文学奖提名),等等……这些作者中,既有声名煊赫的大家,也有新发掘的创作声音,地域范围更是横跨整个欧洲,从英国、法国这样的老牌文学强国,到亚美尼亚、塞尔维亚、波黑这样的文学小户,从中心到边缘,呈现当代欧洲写作全景。也许,下一位文学巨擘已经出现。

作者简介

【编者简介】

亚历山大·黑蒙(Aleksandar Hemon),小说家、评论家,“最佳欧洲小说”系列发起人,作品见于《纽约客》《巴黎评论》等各大文学杂志。

1964年出生于萨拉热窝。

1992年于芝加哥访学,波黑战争爆发,被困美国。

1995年发表首篇英语小说。

2004年获麦克阿瑟“天才”奖。

2008年长篇小说《拉扎卢斯计划》(The Lazarus Project)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决选名单。

【译者简介】

李晖,安徽宣城人。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高级翻译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小说理论与翻译研究、现代主义以来中国古典文学的外译传播、中西寓意叙事比较。译作有《应邀之作:拉金随笔集》(待出)、《绝对恐惧:致杜卞卡》、《魔鬼作坊》、《美学》、《浪漫主义》、《卢浮宫藏品精选》等。

其他译者,大多为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的优秀译者,以及旅居海外的高质译者。

目 录

前言

空间

分手前 【斯洛伐克】 巴拉

眼镜失落的时刻【马其顿】 扎克·库荣泽斯基

脸 【黑山】 德拉贡·拉杜洛维奇

现实

狼的原罪 【格鲁吉亚】 拉沙·布加泽

严寒【比利时:法语】 保罗·埃蒙德

舌底风暴 【亚美尼亚】 克里科尔·贝雷迪安

去年夏天我们在马林巴德 【俄罗斯】 基里尔·科布林

艺术

管弦乐排练【摩尔多瓦】 维塔里·齐奥巴努

骨髓里的音乐 【爱尔兰:爱尔兰语】 托马斯·麦克·西蒙

我的创造者,我的创造物【芬兰】 蒂纳·雷瓦拉

记忆

美式镜框中的母亲肖像 【匈牙利】 米克洛什·瓦伊达

记忆培育沙龙 【土耳其:德语】 泽赫拉·齐拉克

内心的天使 【葡萄牙】 杜尔塞·玛利亚·卡多佐

欧内斯特到底有多重要? 【拉脱维亚】贡德加·赖普斯

死亡

我和我的圣牛【乌克兰】 塔尼亚·玛利亚尔丘克

温度计里的水银 【西班牙:卡斯蒂利亚语】 埃洛伊·蒂松

我的心 【波黑】谢莫斯丁·莫诃莫丁诺维奇

一位主人公的报应【奥地利】 莉迪娅·米施库勒尼

身体

扎贝太太的旅馆【法国】 玛丽·勒多内

枫树的眼睛 【立陶宛】 叶娃·托莱吉特

抹布【保加利亚】 鲁门·巴拉巴诺夫

女人

玩偶的眼睛【英国:英格兰】 A. S. 拜厄特

超现实主义者之女【爱沙尼亚】 克里斯蒂娜·艾辛

一切由你说了算【波兰】 西尔维娅·丘特尼克

男人

愤世者的独白【列支敦士登】丹尼尔·巴特林内尔

杀人犯佩伯和夏贝朗 【西班牙:巴斯克语】贝尔纳多·埃塔扎加

为了异国的主人【塞尔维亚】 波里沃杰·阿达塞维奇

婚姻

娜达的桌布【斯洛文尼亚】 米拉娜·丽卡尔·巴尔泽尔

卡米拉和马 【丹麦】 克里斯蒂娜·赫塞尔霍尔特

晚七点爱妻 【罗马尼亚】丹·兰努

孩子

儿子 【瑞士】伯纳德·考门特

迁徙 【英国:威尔士】 雷·弗伦奇

想的一样 【爱尔兰:英语】迈克·麦克康莫克

美国人

音乐商店 【冰岛】吉迪尔·埃利亚松

桑德·斯诺 一块钱也是事【挪威】阿里·贝恩

前 言

我一度觉得有必要说服那些假想的读者—假定是那些随时准备阅读网文或在Kindle下载更多“几十度灰” 的人—我们必须阅读更难懂的作品,以及(或者)那些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我花了不少力气,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试图树立这么一个观点:这样的阅读对我们大有裨益。如此情境曾让我大为困扰,甚至忍不住想对读者说:要么听我的,要么甭理我。

我明白,让我烦心的是我想落实销量。我努力让读者接受我的观点,这样他们就可以整套整套地购买《最佳欧洲小说》,就能确保这一项目的可行性与社会价值。我仿佛在做市场推广,向世界上 的少许读者暗示说,他们是泱泱读者大军的先锋部队,聚集在地平线上,很快就会明白,如果不阅读作品集,不看翻译文学,会失去什么。

其实我并不关心数字,即便四年来作品集的销售额相当不错,向英语世界的读者介绍了一百多位欧洲作家,诞生了从四十多种欧洲语言翻译过来的作品。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存在,如今已无法抹去。关联已建立,沟通在持续。

过去几年,对作品集的每一篇评论都提出了这个问题:什么是欧洲小说?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我毫无头绪。这是我编纂的第四辑《最佳欧洲小说》了,但对于什么样的写作可以确定为欧洲小说,除了从地域上宽泛来说是欧洲之外,其他的我并不清楚,更不用说下一个定义了。诚然,欧洲作家很明显对一些智识领域或写作形式感到比较自如,尤其在与美国同行相比时:碎片化;与跨文化跨历史的其他作家的对话;实验性的莽撞及对荒诞的热爱;倾向于运用电视上常见的、包装成社会评论的陈词滥调来娱乐读者;假定读者思想敏锐;愿意探索幽默与严肃的边界;坚信文学的变形力量。但当然,对于上述每一个特点,我都可以在我编辑的这本作品集里找到反例。也许,欧洲小说一个永恒不变的方面就是它的“不确定”—它无法被简化成一个有销路的公式,或将它定位为就是美国文学的绝对对立面。原因很显然:欧洲就是语言、历史、边界和人类各种存在的复杂纠葛。它不仅在文化、思想、地理上错综复杂,而且,它也正变得越来越复杂。

过去几年,欧洲似乎正面临崩溃,因为它的信念深处,扎根着这样的金融骗局(对美国人来说如此亲切),即自由市场与资本主义将带给我们无尽的欢乐和财富。欧盟,就像一个又一个的帝国,不久前还仿佛山河永固,如今却也许扛不过持续的债务危机了。欧洲似乎无法自保。迄今为止,曾经毫无疑问的现实,也许到头来是愚蠢的幻想。表面合理的原则走向了末路,容我们说,如今是一大波荒诞涌来。欧洲的现实在被重新考量。如果需要重新考虑—或实际上是抛弃—现实主义的思想与形式限制,欧洲提供了充足的理由。显而易见,欧洲地区的危机与印刷形式的危机相一致—书籍及与之相关的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人类活动正在经历转变,其结果尚不可知。阅读欧洲小说的目的,与其说是要理解它,不如说只是为了跟上加速的历史,为了看清文学在努力跟上历史的时候,如何重塑自身。对文学的理解还要再等一等。

到了这一步,任何人类经验,只有在自身之内才可以阐释或理解。从每一个人所处的位置看去,世界都有不同的模样,每个人都被圈在一种世界观中,无从逃脱。但恰恰是在克服这种生存环境局限的过程中,人性无负其潜能;事实上,在超越生物学及本体论意义上的个人的时候,人性在想象中,在概念里,变得可能。能从个人提升至人类的是语言,如果不相信词语能传达体验,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是一个能认识自己的物种。从这一信念中,诞生了写作;没有这一信念,文学—人类经验的整体宝藏—就无从可能。但语言远远不只是传递生存信息所必需的编码。若语言只是编码,意味着在词语被吐出或写下之前,世界已获理解,我们只能说出或写下我们知道的。但事实上,语言—及作为语言实现自身的领域的文学,让我们与神秘沟通,进入未知世界,也进入不可知的领域,找到方法去说出不可说的,甚至无法言说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对语言和文学来说,模糊暧昧与清晰明确一样至为根本。是在不断寻找正确词汇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意义;是在无法找到准确用词的过程中,新的人际空间打开了。有什么伟大的作品是容易阅读或翻译的呢?是在努力领会普鲁斯特的过程中,我们爱上了他的作品。追逐文学里的意义就是文学的意义。 因此,翻译对语言和文学来说,也至为根本,而我们也难以完全准确地翻译。“诗歌就是翻译中获得的东西。”布罗茨基说,他不同意弗罗斯特的看法:诗歌是在翻译中的遗失之物。语言与文学互相重叠、互相渗入、互相侵染,阻碍了—幸亏如此—纯粹的可能性。文学就是不断地试图诉说难以言说的,传达难以传达的,翻译难以翻译的。对翻译的不可能性喋喋不休的人,泄露了他们的私心,他们认为自己的语言更为优越;对他们而言,没人能比那些已说过的人说得更好;我们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就是完美的;世界在其层层等级中,是完整的。阅读、探索我们经验之外的东西,意味着愿意接受另一种世界观,愿意将自己放在这样一个位置上,以一种与人交换的,甚或是失去方向的方式看待事物。

不过,就像格雷厄姆·格林所说的,“我们不肯定时,我们才活着。”当然,有无数的书籍、作家和读者寻求确认他们早已知道的事物,巩固自己的立场,一切都看来牢固、坚实,因此也是可以承受的。如果你想寻找的是这种,离这本书远一点。《最佳欧洲小说Ⅲ》特别难读,译得也非完美。

亚历山大·黑蒙

(严蓓雯 译)

媒体评论

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去深层次了解每个民族文学灵魂里的希望和恐惧—— 一种灵魂国际化地展示与呈现。

——《卫报》

对于欧陆小说的全景观,“最佳欧洲小说”给予了我们一种非常有魅力的、多维度的审视方法。

——《纽约时报》

将来自东欧的作品与西欧小说并列在一起,我们兴许才能明白欧洲小说的完整含义,进而逐步理解欧洲的完整含义。

——高兴

这些小说,就像一根根深入欧洲社会神经系统的探针,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准确而又微妙地传递出关乎“个人生存这个日益复杂的问题”的种种悸动频谱。

——赵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