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证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2020年08月24日08:50

 

《证言》

作者:【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于是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7月

ISBN:9787532785056

定价:69.00元

内容简介

《使女的故事》结局十五年后,基列国的统治从内部显露出衰腐的迹象。在巨变将临的关键时刻,三位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的命运开始交错,进而引发了颠覆性的后果。她们从各自的视角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三种不同的叙事声音构建起一个更宏大、更开阔的时空,首度披露了基列国倾覆背后的秘闻。过去与未来在讲述中逐渐交叠,真相以令人惊叹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简介

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也是二十世纪加拿大文坛为数不多享有国际声誉的诗人。现居多伦多。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阿特伍德便以持久旺盛的创作力不给评论界任何淡忘她的机会。她获得过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大多数重量级国际文学奖,并被多伦多大学等十多所院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她的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2017年,阿特伍德获卡夫卡奖和德国书业和平奖。2019年,阿特伍德凭借《证言》再度问鼎布克奖。

目 录

目录

第一章•雕像…… 001

第二章•珍稀的花朵…… 007

第三章•圣歌…… 029

第四章•寻衣猎犬…… 039

第五章•货车…… 061

第六章•六死掉…… 073

第七章•体育馆…… 111

第八章•卡纳芬…… 123

第九章•感恩牢…… 139

第十章•春绿色…… 157

第十一章•粗布衣…… 173

第十二章•舒毯…… 189

第十三章•修枝剪…… 213

第十四章•阿杜瓦堂…… 225

第十五章•狐狸和猫…… 257

第十六章•珍珠女孩…… 265

第十七章•完美的牙齿…… 285

第十八章•阅览室…… 295

第十九章•书房…… 323

第二十章•血缘…… 331

第二十一章•狂跳…… 357

第二十二章•当胸一拳…… 367

第二十三章•高墙…… 387

第二十四章•内莉•J.班克斯…… 393

第二十五章•醒来…… 405

第二十六章•登陆…… 415

第二十七章•辞别…… 423

第十三届研讨会…… 427

鸣谢…… 438

译后记……442

后 记

译后记(节选)

总有无法被驯服的人

文|于是

2019年秋冬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来说是悲喜交加的。

这一年9月10日,《使女的故事》续作《证言》全球发布。但就在英伦做新书宣传时,和她相濡以沫四十年的伴侣格雷姆•吉布森(Graeme Gibson)因失智而病逝。曾有记者在文中艳羡地写道“每个女作家都该嫁给格雷姆•吉布森”,阿特伍德显然很赞同——她把这句话印在了T恤上。

这一年10月14日,她凭借《证言》第二次荣膺布克奖;第一次是2000年的《盲刺客》。但不久后有一种小范围的舆论认为,这届布克奖看起来是双黄蛋,实际上阿特伍德的风头完全盖过了该奖史上第一位非裔女作家伯纳黛特•埃瓦里斯托(Bernardine Evaristo)。

这一年11月18日,阿特伍德八十岁大寿,企鹅兰登出版社给她的生日礼物是来自世界各地读者们的视频寄语。

这一年,根据《使女的故事》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第三季上映,该剧已在这三年里横扫艾美奖、金球奖和(被誉为奥斯卡风向标的)评论家选择奖。虽然在1990年就有了同名电影,但影响力远不及这次葫芦网(Hulu)制作的电视剧集。阿特伍德本人还在第一季中客串了一位嬷嬷,在剧中扇了奥芙弗雷德一巴掌,明明是自己写出来的场景,她演出时却觉得特别恐怖。

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电视剧的成功促动了阿特伍德动笔写续集——电视剧推动了书籍的销售,英文版《使女的故事》售出了八百万余册。之后,有观众和读者问她:基列国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再之后,特朗普时代的女性主义者穿上了使女的红袍白帽——显然这本书已缔造、衍生出了重要且普及的文化符号——举牌抗议游行,她也更清醒地意识到:在原著出版三十多年后,世界并没有进步太多,甚至有后退。

因而,毋宁说《证言》是“影—视—书使女系列”数以亿计的受众推动出来的新作,既是历史和现实互动的产物,也是受众和创作者互动的产物——甚至于“琼”这个名字也是读者们抽丝剥茧推测的,因为在红色感化中心提到的五个真名中(阿尔玛、珍妮、德罗拉丝、莫伊拉、琼)只有琼在整本书中没有被称呼过,换言之,她就是第一人称的拥有者;阿特伍德没有否认读者的这种推断,于是,琼的名字在电视剧版得到了正式使用。

有使女的基列国在影视化的强烈视觉感中尤其让人难忘,不仅将原著建构的虚拟世界具象化了,还以集体创作的方式对原著精神做出了更全面的阐释——在原著作者阿特伍德和制片人米勒(Bruce Miller)的指导下,创作团队发挥群智群力,填满了既有大框架中的小缝隙,弥补了一本书的体量所不能完备的人物和场景细节,塑造出性格更丰满的尼克、丽迪亚嬷嬷、珍妮、奥芙格伦,补全了马大信号系统(由不同烘焙品组成暗号)……这次非常成功的影视化充分说明了影视可以是原著作者梦寐以求的一种“解读 延展”的方式。但影视化也必定导致我们会在阅读续作时有强烈的代入感。所以,十五年的间隔是必要的,让剧集有充分的舞台细腻演绎已有角色,而不影响到续作的构成;更重要的是,让新一代人物上场,让续作关注新的命题。

……

《证言》将时间轴直接推到《使女的故事》结局的十五年后,奥芙弗雷德、大主教夫妇完全退出了舞台。但有两个已为大家所知的人物依然存在:丽迪亚嬷嬷,以及在《使女的故事》最后一章“史料”中出现的R.弗雷德里克•贾德大主教——“贾德从一开始认为,通过女人来管理女人,是达到生育或其他目标的最好、最划算的办法”——“史料”这章非常重要,它还指明了这一点:“基列虽然在形式上毫无疑问是父权制的,但在实质内容上偶尔确是母权制的。”贯穿两本书的这两个人物是位于基列统治阶级最高层的。烂就是从根上烂的。

新书发布后,记者曾追问阿特伍德书名Testaments有何深意?她指明了三层意思:遗言、证词、遗命,《旧约》和《新约》,坦白真相。

《证言》和三十五年前的《使女的故事》具有同样的结构:小说主体由一个世纪以后的历史学家发现的手写材料组成;材料本身是以第一人称重述二十一世纪初的基列共和国的内幕。《证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由丽迪亚嬷嬷手写的。这不出人意外,因为只有嬷嬷还能看书写字,基列剥夺了其他女性的一切知识权,连超市购物都是用图片说明的,明令禁止女人接触语言、文字、书本,但教学依然进行——教的是花艺、女红之类的内容,以及政教合一的体制必定会灌输给下一代的宗教意识形态;他们会篡改、添加《圣经》原文,不难想象,对下一代的教育不可能是启蒙性的,而势必是遮人耳目的洗脑式教育。

奥芙弗雷德会在口述事实的同时加入回忆和想象,因而使《使女的故事》拥有丰富性:她身为使女受苦的同时也在自省和观察,感受到身为大主教、主教夫人、马大和守卫的各种人的压抑和凄楚;她既是“行走的子宫”,同时也在奴隶、反抗者、统治者的各种他者中间体察到了愧疚、无奈、麻木和欲望;她不是一味地屈从,心里始终在寻找出路,相信她会走出这个世界;她认知到自己的渴望和软弱……借她一人之眼,作者披露了基列的日常生活,而诸如“过去这里有过医生、律师和大学教授。但现在再也见不到律师,大学也关闭了”这样的巨变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使女的故事》用诗意的、残酷的语言讲述了被生殖器化的女性在精神上、身体上的痛苦。

《证言》则以丽迪亚嬷嬷之口,重述了那样的巨变是如何发生的,记录真相的方式也与使女有所不同:奥芙弗雷德的自述更感性,视野相对封闭;而身为开国元勋、拥有大权的丽迪亚嬷嬷的叙述更理性,格局相对开阔,爆料更多,要应对的矛盾也更复杂。她的正义源自复仇,而非意识形态;她的狠毒源自理性,而非天性;而她的善良不得不掩藏在最深处,是盔甲里最薄弱的软肋——但只要综观前后两本书就会发现,她始终不曾卸下那层盔甲。套用格里尔《女太监》中的概念来说,这个经历了大反转、亦正亦邪的人物既是被男权专制机器暴力统治的被阉割的女性,也不得不扮演了阉割她人的角色,制定女界规范,哪怕其本意旨在于有限范围内对女性群体加以保护,实质上也确实是专制机器的帮凶。丽迪亚嬷嬷的语言诗意有限,但残酷加倍,身为最厉害的“潜伏者”,她的痛苦纯然来自于道德层面的自我拷问。

《证言》还有另外两个第一人称的叙述声音:一个是在基列长大的艾格尼丝,另一个是在加拿大长大的妮可。就代际而言,三代女性对应了“前基列—基列—后基列”时代,就此扩展了名为“基列”的虚构时空。

妮可似乎生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没有二十一世纪的互联网,没有我们所知的那些高科技玩意儿,更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春期的妮可担负了重任:不仅是信使、是证人,还承担了让本书有亮色、有欢笑的职责。阿特伍德历来都不缺乏幽默的天赋,看看她根据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改写的《女巫的子孙》就知道了!全书的搞笑戏、动作戏都安排给了妮可,她代表了民主自由教育下的健康少女,但不是假大空的脸谱人物,她的胆怯、善良、天真、正义最终融汇成一种生猛的力量,催生出了勇敢。

与妮可相比,艾格尼丝的性格就要复杂多了。丽迪亚嬷嬷在前作中就讲过,“到你们下一代就容易多了。她们会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职责”。艾格尼丝就是基列的“新一代”,从小受的就是基列的教育,但她并不心甘情愿,反而备受困扰,因为基列的婚姻制度根本只是暴政的工具,只会让每个家庭分崩离析,每个家庭成员都不可能得到幸福。

在艾格尼丝生活的时代里,基列有外忧——在打仗,但表面上没有内患——显然是在几次大肃清之间,她看到的是正常的,甚至也有爱的家国。艾格尼丝的重要性还在于,我们能以她的视角看到马大们、年轻女生、准新娘们、嬷嬷们等一众女性的生活实况:她们全都压抑着真正的身心感受,在自我审查、自我保护中如履薄冰,包括宝拉这样的毒辣女人,甚至包括舒拉蜜这样天真又粗鄙的新一代新娘。她们的状态最能映衬出基列是何等畸形——但坦白地说,那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那些女性间的互相倾轧存在于任何形态的社会,是从属于人性本身的卑劣。

再参考福柯的权力政治理论,我们很容易看清这些女性幸存者——嬷嬷们、大主教夫人们、马大们、准新娘们——都是自我管制、自我驯服的产物。福柯曾这样评论被正常社会驯服的人:“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制,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都会在这一监督的凝视下变得卑微,就会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于是看似自上而下对每个人的监督,其实是由每个人自己加以实施的。”

基列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很容易被操控的,因为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终究是容易满足的:文盲可以生活得很好,甚至可以通过婚姻(无论真假)得到财富、荣誉和其它特权;平庸的恶人不仅能幸存,还可能存活得最久……有智力的人未必有理性,现代未必是文明的保证;判断力往往会屈服于生存的基本需求,但理性会让一个人在幸存所意味的屈辱隐忍乃至违背本心的同时,在内心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在受到迫害、继而规避迫害的同时策划反抗或复仇。

看到这一页的读者应该已知道了:基列必亡。阿特伍德给出了终点,这显然是包括尼尔•盖曼在内的很多读者这次感觉到“希望”的原因。只是,亚里士多德说过:“以后的确定性在于从以前的迷惑中解脱出来,我们如果不知道症结在什么地方,就无法从中解脱出来”;而丽迪亚嬷嬷曾说过:“从前那个社会毁就毁在有太多选择。”这个症结在《证言》结束前尚未得到解决方案——但小说至少用排除法得到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即便“从前那个社会”破坏生态、生育力低下、有各种各样的堕落问题,但终究是比基列要好一点。小说不负责给出现实世界的解决方案,但愿新一代读者能找出避免走向“从前那个社会”的道路。

                                                                                                                                                                                                                        于是

    二〇二〇年五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