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沪上研讨诗歌当代性:诗中应携带一个时代中国人的个人意志与生存真相
来源:文学报(微信公众号) | 何晶  2020年08月09日10:08

近日,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和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临港国际艺术园召开,主题为“断裂与转折:当代诗歌中的‘当代性’”。

何为“当代性”?无疑,它首先指向的是一种时间概念,强调它与当下的社会生活和现实时代的关联,在这种关联的背后,是一种逻辑——当下与历史的连结、承继乃至转折、断裂。近日,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和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临港国际艺术园召开,主题为“断裂与转折:当代诗歌中的‘当代性’”,探讨当下诗人该如何面向当代中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在历史的深度、现实的命运和未来的召唤中书写当代诗歌。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认为,“当代”一词表明的时间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包含了当代中国特有的历史感与时间意识。“从古至今,中国文学、中国诗歌创作一向非常强调‘现实性’和‘现实感’,而在今天的中国文学创作实践中,强调‘当代性’就是要以更为真实的态度,以面对现实的勇气去揭示中华民族的当代境遇。”

在诗人叶匡政看来,历史意识是当代性存在的基础,没有历史意识,也难获得对当代的认知。这种历史意识是一种自觉获得,它是诗人一种重要的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也要理解过去的当代性,以及当代的过去性。只有不断在历史中感受当代,才能明白自己在时间中的位置,理解自己与历史及与当下的关系。诗歌的“当代性”,即是要求诗人把真理的片段从现实的连续体中分隔出来,诗人把心灵的奇迹从一个时代中爆破出来,呈现一个时代的心灵史,也携带着一个时代中国人的个人意志与生存真相。“没有历史意识的诗歌,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难以具有深刻的当代性。”

这也正是诗人吉狄马加一直以来推崇的一种诗歌观念,“任何一个诗人都必须置身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个体的诗人如何通过他的诗歌反映和折射这个时代,是每一个诗人必须回答和面对的问题。”从诗歌发展的历史来看,这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每一代诗人都必须重新面对它——如何去处理诗歌与现实、诗歌与时代的关系。他强调,“当代性”的获得绝不是通过空洞的概念和口号,只能是诗人提供的创造性的诗歌以及文本本身。“就如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一样,每一个诗人通过自己所呈现的现实与时代也是不尽相同的,诗人选择何种方式来表达个人经验,同时又让这种个人经验蕴含着更为普遍的生命意义,这同样是诗人最为个人性也最为复杂和隐秘的一种创造。”

其实,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诗歌实践,提出了诸如“日常生活”“中年写作”“历史意识”“中国话语场”等多种概念,试图深入中国当代生活,把握与探讨当代中国的现实感,社会感与政治感。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余旸认为,如果不了解“今天生活”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张力与丰厚的内容,那所谓诗歌的“当代性”——“考虑诗与今天生活的联系”,就变得无所依附。“当下正在不同的张力因素下变形、发展、聚合,发展出社会生活中的‘历史’,诗歌的当代性要试图去进行一种社会分析,有意识地去把握些‘把不住的事体’。这是诗歌追求当代性,将不得不遭遇的一种挑战与压力。”

把握真实的“当代性”,事实上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在诗人严力看来,当代性有两个层面,诗人价值观的当代性和作品的当代性。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它涉及到诗人在“当代性”中的视野大小问题,个人的还是人类社会的视野,其准确度会影响作品的说服力,而诗人如何在当下媒介的多元以及更复杂的因素之下,对信息准确度进行更多的考证,并且对信息进行一定时间的沉淀,变得更为重要。这也意味着对诗歌的“当代性”要抱有一种警惕,这与清华大学博士王家铭的看法不无相似,“喧哗的场域里,我们的声音能否不被商业或者传媒裹挟?一个诗人的写作,如果与当下保持距离,是否有可能对‘当代性’获得一种新的审慎的目光?”

诗人沈浩波表示,无论诗歌如何处理“当代性”,有一点或许可以构成共识: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使诗人的创作获得新意,而只有具备新意的诗歌才有可能具备当代性。这种新意的外在是语言和形式的不断更新,其内核却是个人价值观的现代化,是个人精神图景的现代化。“我们的精神是不是真的活跃在人类精神发展的前沿?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是不是真的足以和这个世界对话、碰撞?我们所追求的和我们所质疑的,足够现代和当下吗?我们真的具备一个当代人的人格和观念吗?”他认为,诗人的精神世界图景塑造着他们的心灵和作品。

诚然,真正的诗人应该是时代最前沿的精神探索者。诗人祁国认为,语言即思想、即思维、即文化、即精神,诗人应通过唤醒、解放腐旧、垄断的语言,与当代并行、面向未来。“当代诗歌‘当代性’的产生,需要来自诗人独特性、批判性、开放性和预言性的精神再发现,这种再发现有着文本的双重属性——审美当代性和精神当代性。‘当代性’应当是对这个时代最可靠的美学呼应与精神介入。”

据悉,自2017至今,“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共举办四届,首届研讨会主题为“纪念新诗百年”,探讨中国当代诗歌的现状、出路和问题;第二届研讨会的主题则是“都市文化语境中的诗性书写”,探讨现代诗歌在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上与大都市的关系;第三届研讨会主题为“中国诗歌的现代化之路”,前三届研讨会都是对中国诗歌现代化进程的回顾与梳理,今年的主题“当代诗歌的‘当代性’研究”,从现代性到当代性,探讨诗歌的当下性与未来。

本次研讨会由诗人、诗歌活动策展人瑞箫任总策划,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商业和文体旅游处副处长何晓英出席活动并致辞,伊沙、许德民、孙新堂、陆渔、舒冲等诗人、评论家、翻译家与会并发言。

 

相关链接:

2020第五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启动

诗歌的现实精神 主导性与多元的考量

诗歌要真诚地表达生活与世界

诗歌里有年轻作者最想拥有的感受力和思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