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歌唱家于淑珍印象

来源:文艺报 | 尚书华  2020年05月29日08:45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东北一家林业企业做宣传工作。为了活跃林区职工文化生活,企业决定举办一场大型“我爱大森林”音乐会,需要从北京、天津请几位著名歌唱家来林区参加演出活动。就这样,请人的任务落在了我的头上。

1984年仲夏的一天,我从北京出发,怀揣着国家林业部宣传司介绍信,通过作曲家吕远老师的沟通联系,怯生生叩响了天津市辽宁路沈阳道木偶剧院内3号楼的一户房门。开门的是歌唱家于淑珍老师,我站在门外,自我介绍完身份后,于老师热情地把我让进屋里,旋即递上一杯冷饮。我因忙着赶路,又热又渴,也没客气,接过水杯,咕咚咚一口气喝个净光。打量一眼屋子,长方形房间,不足40平方米,中间拉一道布帘,显然是为了家人起居方便,将有限的面积做成了两个隔间。室内没有高档家具,亦没有多余摆设,整个屋子显得洁净简朴。最抢眼的是一台钢琴,静静地靠在屋角,默然诠释着主人的职业。我顿感惊讶,一位享誉全国的歌唱家,居住条件竟然如此简陋?要知道,其时,由吕远老师作曲、于淑珍老师首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一歌,正流行红遍全国,大街小巷到处荡漾着这首充满时代气息的新歌。可谁会料到,就是这样一位名声赫赫的歌唱家,生活条件与普通百姓却并无两样。面对眼前这位和蔼可敬的人民艺术家,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还没待我开口,于老师说,吕远同志打来了电话,并跟天津歌舞剧院打了招呼,院领导同意她赴东北林区参加演出活动。真是喜出望外,想不到任务完成得如此顺利。我高兴地连声道谢,于老师边说不客气,边又动手切开一个西瓜,挑一块最大的递给我。我也来了东北人的实在劲儿,没推没让,接过来三口两口吞进肚里。临了,从衣兜里掏出手帕擦擦嘴,与于老师辞别,匆匆赶回北京。

那段时间我驻在京城,整天东奔西跑,四处忙于拜访邀请歌唱家。

数日后,按约定时间,我再次迈入津门,接于淑珍老师去东北。

这次来天津,心情与上一次大不一样。上次重任在肩,心里没底,下了火车,直奔目的地,生怕完不成任务。这次心里有了谱,心情自然变得轻松。

我叫了一辆的士,来到于老师家,接她上车,装上行李,直奔火车站。途中,我坐在副驾驶位置,于老师坐在后面。不知啥时,她把一个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板板正正的手帕,透过我的肩头悄无声息地递了过来。我稍一愣怔,瞬间忆起,这手帕是那天在她家吃完西瓜擦嘴后忘那儿的。我接过手帕,心中骤然涌起一股暧流。区区小事,一位堂堂歌唱家竟如此细心在意,眼窝倏地有些湿润。

连续乘坐26个小时绿皮硬板车,来到东北长白山林区。于老师不顾旅途劳顿,马不停蹄,合乐、走台,第二天晚上按时参加了音乐会演出。在林区一周时间,她和应邀一同前来参加演出活动的几位歌唱家,不辞辛苦,深入到最偏远林场,为一线工人、家属即兴演唱,受到大人、孩子们热烈欢迎。淳朴憨厚的林业工人感慨地说:这辈子做梦也没敢想,在深山老林的家门口亲眼看见了歌唱家,亲耳听到了在收音机里听过的歌声。实在太高兴啦!

那时,无论多么有名气的演员,参加这样的活动都属公益的,没有任何报酬。最后,以企业党委名义,每人发个“荣誉营林工”证书作为纪念了之。大家谁也没有怨言,觉得很正常。她们在意和享受的不是金钱和物品,而是人民群众对她们那份发自内心的喜爱。

送于老师返程那天,在火车上,临分手时,我真诚地对她说:我有一个愿望,下次再到天津看您时,希望您住的不再是那间房子——于老师闻之浅笑不语。

90年代中期,我离开了林业企业,应聘到一家电视媒体。

2000年,为拍摄一部电视文艺专题片,我再次来到天津,专访久未相见的于淑珍老师。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天津的变化太大。城区扩容,立交纵横,到处呈现着开拓发展的气势。

随行司机头一次来天津,路不熟,刚一进城,就被交警拦住,警告违章行驶!我下车一顿解释,当得知我们是从东北专程来天津采访歌唱家于淑珍老师的,那位看上去近50岁的老交警,一扫脸上严肃神情,跟司机详详细细交代了一番进城后该怎么走(那时车上还没配导航),接着一个敬礼,目送我们驶入城区。

得知我们到来,于老师显得格外高兴,早早摆好水果,如接待贵宾一样。那时她已年逾六旬,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可演出活动从未间断,依然活跃在舞台和屏幕上。

采访在不知不觉的亲切交谈中进行。于老师说,我是从河北农村走出来的,就像田埂上一朵叫不出名的小花,因为朴实纯美,而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这种喜爱激励滋养了我,使我成为了一名歌唱家。我要用有生余年,继续歌唱人民,赞美生活。

采访结束时,于老师深情地对我说:“当年你说的那句话我一直记得,再来天津做客时,希望我住的不是原来那处房子。”她随手指一下宽敞明亮的客厅说,“看看,你希望的,这不全都有了吗!”

于老师脸上流露出由衷的惬意和满足。

我倍感欣慰。

日子真就像她歌唱的那样——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这些年,没再跟于老师有更多联系。可每当在屏幕上看见她时,都会感到格外亲切,从心底产生一种由衷的仰慕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