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桥魂》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钱兆南  2020年05月25日17:14

《桥魂》

一、基本信息

作者:钱兆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ISBN:978-7-5594-4042-6

定价:56.00元

二、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来自工地现场的长篇报告文学,是作者深入大桥施工工地现场近两年中对大桥建设者日常生存状态的全景式描写,力求调动了时代精神的聚合能量,在对受访者语言的直接处理,显示了作家的底气,在文学朝圣的道路上,留下了虔诚的足印。具备了从个人意志力上升到国家意志力的家国情怀,这样的创作将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三、内容简介

桥是水上的路,是山水的魂,是路的延伸。当山水成为桥的衣裳,这衣裳又成了路的魂,成为时间的宿命,载着人类的脚步飞奔。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道路桥梁开始起,从古代的独木桥,到现代的桥梁,中国的桥梁建设的飞跃离不开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是他们用平凡之躯托起了中国的桥梁,用现代化的理念去建筑一座座世纪桥梁。全书以关注大地上普通人的酸甜苦辣,用思想与情感作真诚的表白,直抵人心。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以亲临现场的方式,在现场感同身受,字里行间中凝聚着写作者的大情怀,具备我以我血写我心的气魄。

四、作者简介

钱兆南,江苏海安人,原名钱俊梅,田野观察者。在底层默默行走的忠诚写作者,以现场为战场,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来叙述,从大自然的流变中诉说着人间万象,人类与自然抗争、妥协的精神图谱。创作长篇纪实《跪向土地》《天时谱》《桥魂》三部。

五、创作谈

钱兆南:在行走的荒原上寻找低处的高贵

是宿命也是使命

中国中铁大桥局是中国桥梁事业的领军者,中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中国桥梁建设的国家队,世界上建桥最多的企业。在世界各地的交通版图上,留下中国中铁大桥局建筑大军的无数履痕。这个特殊的群体,用他们的艰辛与智慧,将他们的精魂镌刻在桥梁的丰碑上。

为了创作工地现场,从上一个偶然到下一个必然,确切地讲用了三年的时间,追溯与工地的缘起,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绳索把自己与工地现场捆绑在一起,冥冥之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宿命。三年前,很自然地选择了江苏最北边的一个施工工地,去当了一名施工现场最层底的资料管理者。工作与创作一样,都是一场不可预见的远征,一旦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方向——非纪实类题材不可时,便选择了义无反顾。而那时候刚好第一部长篇纪实《跪向土地》正在校审当中,带着这本被多家出版社退稿的书便从江南出发了。

在施工现场的间隙,用手机抢写了近10万余字的工地笔记,正准备集中精力完成初稿时,手疾复发,不得不离开工地现场。《工地场》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长篇因此搁浅至今,不曾想在一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中铁大桥局连镇项目部的施工现场,心里“咯噔”一下,潜意识中命令自己把这里作为新的写作战场。站在圌山后山的五峰山脚下,千年以前传说中的王者之气奋涌而至,让你不得不信始皇当年真的来过此地,真的斩断了这里的王气,让一方百姓望尽滚滚长江却无法过江。江南江北的百姓盼望有一座桥,一直盼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江边终于有桥在长成。站在五峰山脚下的山洼子里,有足球场那么大的南锚碇基础工程还在地下,江边的4号主塔已有100多米高,施工现场,轰隆隆的机械声如雷贯耳。引桥在向前延伸,南北两岸的主塔在节节升高。第一次去大桥工地现场,南锚碇的前方显示工期的电子屏上的天数正好是第520天,直到它霸气十足地矗立在蓝天白云下至今已1600多天。

站在如此庞大的工地现场,一个暗藏于心已久的宿命与使命感由心而起,是命定让我继未完成的《工地场》之后,马上就要向另一个工地现场进发的灵魂召唤,这重担必然由自己来担。新的工地场上有我的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们,渴望贴近他们,渴望与他们同甘共苦,渴望走进他们不一样的内心世界,更渴望通过自己绵薄之力为他们做点什么,哪怕给他们带来些许的慰藉,那将是一个卑微的写者最大的幸福所在。也许在很久以前他们一直山河大地的荒野中等着一个忠诚的写者的出现,等着有一个人、一群人去倾听他们一生中在江河大地上迁徙着的流浪故事。

大桥人助力写大桥

当2018年的第一场鹅毛大雪席卷了江苏镇江的大地,这个凛冽的早晨,我走进了中铁大桥局连镇项目部二分部的生活区,像第一次在江苏北方工地现场那样,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并不太长。起初仗着自己在房建工地工作过的一点经验进入桥建的施工现场,并没有畏惧感,对钢筋混凝土的味道是那么的熟悉,还有什么值得害怕的。但在真正进入桥建工地现场,面对一座有着9个世界之最的特大桥梁,才发现自己的那点房建经验用在桥梁建设中是多么的肤浅。要熟悉大桥建设过程,最起码要会看图纸,不会看图纸等于是工地上的瞎子,也意味着你无法懂得大桥人,因为你无法用行话与他们对接,而无法进入大桥人的内部世界,充其量只能在外围转几圈。

造桥的艺术有别于其他行业,它的使命感更强烈。要从一个外行变成内行,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工地内部去,需要学习许多建筑行业的专业知识,特别是理解每个工序之间的施工理念,懂得作业指导书、施工规范及专业术语等等,对作业指导书上的数据要自己去现场追踪,要像一个真正的工程技术人员一样懂得桥的构造、力学的原理、安全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对一个想写好报告文学作者的硬性考验。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从硬性层面转战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触摸到大桥人灵魂深处的精神之美,尤其是在工业革命的时代,在现代工业发展的进程中,写作者的精神使命在特定的情况下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如果不到一线中去,仅从零星的新闻资料中捕捉碎片化的信息是不够的。每一个新开辟的工地现场是没有一条像模像样的道路的,大多数荆棘丛生,一无所有,所以不畏劳苦才能开辟新路,让建筑从地心里长出来。那么工业现场的创作同样是开辟一条新道,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去做一次深层次的思考,除了靠自己不停地行走,更需要来自大桥现场的人来成全。

因此大桥局的书记对我说:每一个重大工程节点,你都要到现场来见证。工地现场是一个雄性的世界,作为一个女性作者,想要与他们的世界平行对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工地场犹如战场,通常情况下,战场是让女人和孩子走开,除非你同样具有雄性世界的襟怀,内心还必须一如既往与现场同频共振,否则你无法锲入现场的肌理,你充其量只是一个旁观者。大桥现场有许多的禁忌,比如,在桥尚未成形的初期,在江上的脚手架猫道上,女人是不能上桥走的。这种禁忌不知道从哪时起成了不成文的规矩,但他们并不认为是禁忌,而是敬畏天地,敬畏生命的良好习惯。在不知道这些禁忌的情况下,为了见证工人们是如何在短短68天的时间里在江上铺设了一条施工的天路,我一意孤行走过许多次猫道。大桥人是朴实的,他们在地面上目送我在近两百米的高空中走猫道,他们对一个外来者保持了最大的宽容,为此深感惶恐不安。

低处的生活,高处的苦

一座桥横跨在江河之上,凝聚着工匠们不断超越自我、对抗恶劣环境的卓越创造,那么为这座桥立传的书写者,首先也必须有这种对抗恶劣环境的意志力,这是两者之间共同的追求目标所在。

近两年的采访历程中,遇到许多难忘的事,从工程总指挥到一线工人,他们每个人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在工地现场,经常无法判断谁是管理者,谁是工人,他们穿着同样的工作服,吃同样的饭菜,担负着不同的工作任务,每一步走得如履薄冰。无论是在施工现场,还是在会议现场,他们挂在嘴边最多的热词简单且庄严,“安全质量”这四个字,字字千斤,如泰山压顶,压在每个人心上,没有人敢掉以轻心,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大桥人举步维艰,在夹缝中生存,这些就是大桥建设者们的生活日常。

与大桥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参加得最多的是项目部的高度会和安全质量会,每一次会议内容看似千篇一律,但每一次提出的问题都不同,每个人的耳朵快磨出老茧,但还是要一遍遍听下去,一直听到大桥通车的那一刻为止。

无论吃多少苦,把桥造好,把工程质量搞上去,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是每一个大桥建设者的使命。在现场我遇到好几位同乡,他们的年纪都不算大,但长得像小老头,是常年的风霜把他们变得比别的行业中的人更显老。和大桥人一起谈施工管理,谈家常里短,谈正在建设中的大桥要往哪里去,大桥在百年之后的命运,忍不住问他们苦不苦,问他们这样的生活常态何时是个头时,他们说,每天都这样过着,习惯了就不觉得苦。

在采写的过程中,因着他们的意志力,并没有觉得有多苦,当苦成了生命中的常态时,所有的苦乐都与他们捆绑在一起,与他们共同进退。深夜,在江边集装箱的值班室里,翻阅他们每天的施工日志,沿着他们记录的蛛丝马迹,体验他们不一样的生活常态,内心是庄重与自豪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每一个时代都是从苦难中挣扎着向前,无数的苦难叠加成塔,却成就了另一种甜,这种苦,似苦犹甜。大桥建设者们是向苦而生的一群人。和大桥人在一起久了,如兄弟姐妹一样的亲,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这世上总有人受苦,有人享福,我们今天所有的苦,是为他们而苦,修桥铺路哪有不苦的,如果我们个个怕吃苦,路和桥从何而来。

在大桥现场,每个人除了震撼,更多的是感动,感念大桥建设者们的坚韧。从最高指挥长到普通民工,他们在替我们受餐风露宿之苦,在受父母妻儿长久离别之苦。在他们认为,苦只是生命中的常态,这完全来自于一个人、一群人的意志力、一种生命潜意识中的生活日常。

也说家国情怀

每一部文学作品最深层的意义,应该体现在家国情怀上。家可以是个体的小范围,小到一个人、一个小范围的组织,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家是人人心中渴求温暖的载体,家的温暖就是国的温暖,而对国的情怀,意蕴是深长的。从家的情怀上升到对国的情怀是大眼界,这样的话,脚下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对于《桥魂》一书的创作,从小处说,它只是镇江境内的一个过江通道,但它也是中国人的桥,代表着中国国字头央企施工建筑中的特大型桥梁。从桥到造桥人,体现的是一代代大桥人的精气神,人类与桥梁建设史及人在自然中魂气相生的宏大场景,他们所建的每一座桥都是他们用这样的精气神托起的恢宏巨作。

一部纪实题材的作品,从个人意志出发,上升到国家意志,其视野更加广阔。用全身心的力量与意志去造一座世纪桥梁,与创作者用意志力去写一个超级工程,具有同等的高要求。对于工业题材的创作中,有许多无法跨越的鸿沟,在建筑物与创作之间同样具有启发性,并让自己意识到在写作中的超越性、神秘性,还需要写作者有一定的灵力与想象力,有对人物和事件的指证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大从事这个待业中人的精神边界,从而达到弘扬诸多行业的精神之美。

随着大桥工程进度的不断推进,创作素材的不断累积,在现场和生活区采访了近百名大桥建设者及他们的家属,镇江大港新区圌山北侧的五峰山脚下,大桥的雄姿显现,吸引了无数的参观者,在江边的会议中心,大桥局指挥部崔永兴书记不知道接待过多少参观者的工程师们。作为施工单位的中铁大桥局,随着江上钢梁架设等施工节点的完工,大桥一跨过江,项目部正陆续撤离现场转战到别处,是他们用智慧创造了中国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