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秦谍局》

来源:中国文史出版社 |   2020年01月20日18:37

书名:大秦谍局

作者:夏龙河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1

定价:55.00

标准书号:ISBN978-7-5205-1221-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73564号

简介:

公元前237年秋,尉缭来到秦国咸阳,恰逢咸阳发生了亘古未见的连环杀人凶案。

大秦廷尉李斯和咸阳令尹蒙恬受命严查此案。经过一番查证,发现此案的始作俑者竟然是秦国老王爷。山东六国潜伏在商社中的细作也参与了此案。

老王爷派人当街杀人,想把此事嫁祸给山东六国,以期秦王再启“驱客令”,逐走在秦国的山东六国士民。六国细作则推波助澜,希望事情越闹越大,六国好从中取利。当然,六国也希望秦王把山东六国商贾以及士子(包括李斯等人)逐出秦国,因为此事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势力上,都会削弱秦国。

秦王令李斯等人相宜处理此事,不许惊动老王爷,以免因为其废除“逐客令”之事惹起老秦人的不满再度被激起。也不能惊扰山东六国商贾,因为如果商贾如撤离秦国,会给秦国造成经济萎缩。

李斯等人陷入两难境地。

尉缭通过蒙恬见到李斯,并用“敲山震虎”之计,把隐藏在六国商社里的各国杀手逼出,活捉了这些杀手,解除了危机。蒙恬没有追究商社责任,反而减税两成,各国商社正常营业。

秦王嬴政听李斯说起尉缭,大喜。召见之,并跟他讨教灭六国之策。

尉缭不主张倚强凌弱,因而第一次见面,不欢而散。虽如此,秦王还是赏赐尉缭大量金银等物。尉缭看出秦王野心太重,决意离开,却被李斯追回。

秦王再见尉缭,用“春秋至今混战五百余年,寡人平定六国只需十年,百姓愿意接受十年之痛,还是五百年之痛”说服尉缭。尉缭终于同意助秦王统一天下。

尉缭分析当前形势,认为如果想消灭六国,就得想法消灭六国中的栋梁之臣。他请秦王给他三十万金,他用这三十万两黄金,去分裂六国结盟,并离间六国重臣跟君王的关系。

秦王同意,封尉缭为“国尉”。尉缭用姚贾、顿弱、王敖等人分别出使韩、魏、赵等国。尉缭则乔装打扮成王敖侍从,一起来到当时的军事强国赵国。

王敖求见赵国宠臣郭开,被拒之门外。王敖在尉缭授意下,买了一个绝色美女送给郭开的侍从,在侍从的协助下,王敖终于见到郭开,并向他献上珠宝黄金,郭开终于开始掉进了尉缭设计好的圈套之中。

尉缭等人的行踪,被赵国将军李牧的细作得知,细作欲告知李牧。此事被尉缭得知,派随身的侍从(其实是蒙恬经过多年训练的杀手)千里追杀。细作被

连夜追至郭开幕僚为官的冀州城外。细作亮出身份喊守城官兵开城门救他。官兵听说是李牧手下,拒不救援。细作被尉缭的杀手杀死。

拿下郭开后,秦王派大将王翦率兵进攻邯郸。李牧被派迎敌。两军对峙,偶有小战,互有胜负。

郭开受王敖指使,在赵王面前说李牧和手下司马尚通敌卖国。赵王阵前换将,让宗室赵葱和颜聚换下两人。李牧在回邯郸路上被王敖埋伏的杀手杀死。

赵葱被王翦打败,赵葱战死,颜聚逃亡。不久,秦军攻下邯郸,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赵亡。

郭开被秦王封为上卿。经秦王同意,郭开从咸阳会邯郸老家取金银财宝。半路却遇到一伙强盗。强盗大喊“为李将军报仇”,杀了郭开。

作者简介:

夏龙河,山东莱阳人。至今在《青年文学》《长江文艺》《光明日报》等全国一百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评论计二百多万字。出版长篇小说《万古金城》《被诅咒的要塞》等十部,参与编剧影视剧《毛丰美》《沂蒙山小调》等八部。在《新华书目报》开有文学评论专栏《希墨翻书》。

曾获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十多个奖项。

中国金融文学创作室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自序

关于此书,有几个解释。

一、士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期。在这七百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政治,思想等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在政治上,由于王室衰弱,支撑周王室这座大山存在的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各诸侯国趁机壮大,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四分五裂。

在经济上,井田制走到尽头,授田制得以推行。原本的井田制是是以家族为单位的,而授田制则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这进一步加剧了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

在科技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在教育上,春秋战国时期也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私学大量涌现。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教育对象的扩大,也让这些变革与进步更加的深入和久远。

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由于社会、经济、思想、教育的剧烈变化和相互作用,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士。士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卿大夫的庶嗣后裔,二是庶民中的优秀人才。士作为一个等级是比较固定的,但成员范围较广,又具有流动性,逐渐成为庶民上升的阶梯,贵族的最后退路。

春秋后期,社会剧烈变化,士由于处于官民之间,最先受到冲击,逐步失去了以往的特权,无田可食,只得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维持生活。而社会剧烈变化,也导致了官僚机构要有新的变化,于是礼贤下士,成为当时的政治风潮。士正逢其时,有了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他们上交诸侯,下接氓隶,游走于各国之间,成了诸侯们的座上客。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大师应运而生,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到处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于是每一个大师身边,都聚集了一大群的士,形成了很多的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兵家、杂家、农家等学派林立,百家争鸣。

其时最大的两个学派是儒家和墨家,儒家成员的主要来源是没落贵族,墨家的主要来源是庶民,分别是士这个阶层的两大来源。这些派别,成为促进当时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

二、战争

社会的变革,终归要体现在政治和战争上来。每一次变革,总有一些人脱颖而出,总有一些国家应运而生。当井田制失效,影响最大的周王室实力大为削弱,只能在犬戎的追逐下四处奔走,哀求各诸侯国的援助。这种情形下,诸侯们由于实力的此消彼长,自然就产生了一些“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想法。于是,春秋五霸喜欢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战国七雄更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一个接一个称王,先是战国早期的霸主魏惠王,在秦国的怂恿下称王了;接着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打败了魏国的齐国,也称王了,即为齐威王;接下来是经历了商鞅变法的秦国,是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不愿意一个人出风头,也承认了韩国的国君为王;之后就是胡服骑射的赵国,终于也强大起来了,是赵武灵王;最后一个而是燕国,由于燕国参加了公孙衍发起的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活动,为了跟其他几个国家平起平坐,也只好称王了;就连二流国家中宋国、中山国,也相继称王。这些国家之间不但不服周王室,彼此之间也是互不相服,不服怎么办?打。

周王室强盛的时候,对于诸侯们进行战争形式和规模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也就是所谓的礼。比如战前的占卜、祭祀,阵前还有致师礼,也就是派出勇士去挑战,俘虏了对方的国君,一定要待之以礼,等等。但到了春秋时期,战争已经剥去了假惺惺的“礼”面具,露出了狰狞血腥的本来面目,越来越残酷了。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几乎血腥残暴到了极致,比如白起坑杀四十二万赵国降卒,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战争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车战,徒步作战的方式也在逐步扩大。战国早期的霸主魏国,就训练了强悍的魏武卒,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成绩。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奖励耕战,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军力大盛,在收复河西的大战中横空出世,大胜魏国的武卒。骑兵也开始出现,赵国的“胡服骑射”让赵国的国力大增。在南方的楚国、吴国、越国之间,还有舟师,水战也出现了。更关键的是,策略也越来越诡秘,比如,步兵作战就有包抄、奇袭、伏击、伪装、诱敌等。

战争的这些发展,自然少不了士这个群体的推波助澜,也可以说,是士这个群体引领着战争的每一次进步。孙武、伍子胥、孙膑、田单、乐毅、吴起、商鞅、白起等人,趁势而起,引领风潮,每当一个人物的出现,必定会将战争发展到又一个极致。

三、尉缭

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国七雄都有统一天下的机会和野心,这导致了整个局面更加复杂。但是秦国跑在了前面。原本晋国是最有机会实现这个目标的,但国内的弊病致使国家分裂为魏赵韩三个国家,而这三个国家犬牙交错,羁绊太深,又互相吃不下对方,让他们内不能专心发展,外不能一心拓边。楚国也是有很大的机会的,但是楚国把自己的野心暴露的太早了,致使所有国家都对他有严重的戒心。中原每一个霸主崛起,都要对楚国下手。至于齐国,由于吃相不好,被秦赵燕韩魏五国围攻,几乎灭国,也失去了统一的机会。至于燕国,实在是太偏远了,很那影响到中原。

于是只剩下秦国有机会了。秦国很争气,没把这个机会拱手相让,尤其是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没有犯大的错误。就这样,秦国虽然不是跑得最快的,但却是跑得最稳的,一直没有停止过。

这场接力赛一直到了秦始皇继位的时候,终于有了终结的迹象了。三晋被秦国转圈敲打,只能苟延残喘了;齐国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政策养成了一头大肥猪,随时可以下刀;楚国自从楚悼王之后,就没有再有一个正经君王了,一直在走下坡路。

机会来了。

有了机会,还需要有把握机会的人,这个人也出现了,就是秦始皇。秦始皇亲政之后,稳定了国内政治,收罗了很多人才,文有李斯,武有王翦,就开始磨刀霍霍了。但还有一个问题,秦始皇虽然战将如云,猛将成群,而真正的帅才却没有。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全局,制定出整体的进攻计划呢?于是尉缭来了。

尉缭本是魏国大梁人,前来秦国谋个出身。三晋人才流入秦国是有传统的。秦国地处西戎,文化落后,被众诸侯国瞧不起,自己的人才储备也严重不足,这也让秦国非常重视外来人才。秦国东临的三晋,人才济济,却得不到重用,就习惯来秦国看看有没有机会。比如商鞅,比如张仪,比如范雎,都为秦国的强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于是尉缭也就来了。

尉缭不负秦王所托,为秦王制订了“黄金加匕首”的谍战策略,先拿下诸国的柱石重臣。为秦统一天下,除掉障碍。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