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梦•英雄骨•家国情 ——长篇小说《将军岸》读者见面会在京举行
11月30日下午,“青春梦•英雄骨•家国情——长篇小说《将军岸》读者见面会”在北京朝阳大悦城三联书店举行。
11月30日下午,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青春梦•英雄骨•家国情——长篇小说《将军岸》读者见面会”在北京朝阳大悦城三联书店举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许苗苗、法国中西文化发展学会研究员刘豫华和《将军岸》作者霄白城出席见面会,现场与读者互动交流。活动由作家出版社编审兴安主持。
活动现场
《将军岸》是一部以北宋开国定鼎天下为背景的50万字长篇历史侠义小说。小说以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作为开篇,以李煜金陵城肉袒出降、江南国版图归宋作为尾声,全书结构开阔、人物繁多,刻画了帝王、宰臣、将军、侠客、文人、隐士、奸雄、草寇、怪人、狂客乃至流民乞丐、青楼妓女等各色人物,描写了他们在那个铁马江湖年代的人性跌宕与命运沉浮。作者霄白城是一位“尚古”的80后作家,他写书法、习古琴、写诗填词、收藏奇石,并将这些生活趣味和由此培养出来的艺术感觉融合和延伸到小说创作中。
兴安认为,《将军岸》是一部好看又有情怀的小说,好看体现在人物、故事和语言上,情怀体现在一个当代年轻人对古代文人风骨和英雄豪杰的生动想象。小说始于大宋开国,结束于后唐灭亡。那个强盛的,曾经出现过李白和杜甫的大唐,最后的余音消失了,而中国历史上另一个文学和艺术兴盛,产生了很多大家的朝代诞生了。两个盛世的兴亡交替,让人既满怀感伤又燃起希望。
李林荣先是从整个作品与宋史宏观关联的层次上,对《将军岸》进行了解读,又对小说的许多细节做了深入评析。他认为,这本书不只是一部武侠小说,书中有很多“反武侠”“超武侠”的内容,实际上它是一部“人生书”“怀旧书”,同时又是一部“文人书”,体现了作者的文人情怀。另外,它还是一部性情之书,展现了武侠人物剑胆琴心、自我超越的境界。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理应如此,它可以帮助读者模拟自己在人生中无法接触的生活情境,探索和验证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追求和信念,作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扩充人生经验的机会,让我们获得比真实生活更深切的感受。“《将军岸》在我最近读的小说中虽然可能不算最有冲击力的,但它是最有趣、文笔最瓷实的,对读者非常负责任。”
许苗苗表示,以女性读者的角度切入,她更关注小说里的情感,她以《将军岸》的几处重要情节为例,分析了小说中情感的现代性,她认为这是此书很有突破性,也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当前年轻作家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前人的影响,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视域。那么怎样才能突破视域,显现作品的原创性?只有站在足够高的视点上,才能突破单纯的致敬,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她分析称,《将军岸》正是这样一部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在向武侠经典致敬的过程中,用崭新的情感结构和现代的情感力量提升了作品的层次,使其得以超越以往的视域。
刘豫华从一位艺术家的角度,谈了阅读《将军岸》时的内心感受。他认为这部小说不是“为武侠而武侠”,他能感受到,作者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始终以文学的标准要求自己,书中的很多对话,乃至用词看得出都是费了一番思量。此书人物众多,除了历史性、武侠性两重元素外,还有些明清小说文本的婉约之美,这让一部以武侠为外壳的小说有了文学的纯度。
作者霄白城
霄白城在回答读者提问时谈到,在今天这个世界,文化娱乐活动极大丰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电影、电视、戏剧、艺术、歌曲,包括文学,都在这种丰富中被稀释,但是中国传统的历史侠义小说不会走向消亡。他用一种在沙漠中生长的非洲植物打比方。他说,这种上了纳米比亚国徽的植物是世界上最长寿的物种之一,寿命最长的已经3000多岁了,中国人称其为千岁兰。千岁兰的叶片很少,在地面上是那么不起眼,地下根系却可以伸展到数十平方米,这是它几千年不死的奥秘所在。他认为,中国的历史侠义小说就像千岁兰一样,虽然已经生长了一千多年,但它不仅没有走到生命的尽头,反而正在拥有更为人瞩目的生命力,因为它的“根系”深植在我们这个民族的气脉之中,凝聚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独特气质。(编辑: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