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师金庸纪念专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严家炎 主编  2019年10月31日11:37

 

《大师金庸纪念专集》

作者: 严家炎 主编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ISBN:9787521207323

定价: 68.00元

金庸小说的杰出贡献———悼念金庸先生

严家炎

不记得金庸先生将郭靖、乔峰、康熙称为他小说的“三名最重要的男主角”是在什么时候。但我确信,自这个称呼出现时起,金庸小说的性质已从武侠类向历史类在转化了。

大约是 1994 年,金庸先生在北京大学所做的一次讲演中,讲到过这样一番话:

过去的历史家,都说蛮夷戎狄、“五胡乱华”,满洲人侵凌我中华,大好河山沦亡于异族等等—这个观念要改一改。我想写几篇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数派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只是“轮流坐庄”。满洲人建立清朝执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这些观念我在小说中发挥得很多……

后来金庸先生还写过一篇学术性文章叫《袁崇焕评传》。这个袁崇焕可真是光芒四射的人物,他以一介儒生去指挥军队,做出了惊人的业绩,在明末的乱局中成为中流砥柱,结果却被崇祯皇帝杀害。金庸这样赞美袁崇焕:“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挥洒自如的作风……和他所生长的那不幸的时代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他轰轰烈烈地战斗了,但每一场战斗,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我在阅读袁崇焕所写的奏章、所作的诗句以及与他有关的史料之时,时时觉得似乎是在读古希腊剧作家攸里比第斯、索福克里斯等人的悲剧。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地显得突出。袁崇焕忠诚地实践了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格言,可歌可泣,然而正因为这种性格,就和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之间构成了尖锐的冲突;即使没有皇太极的反间计,崇祯也会杀死袁崇焕。可以说袁崇焕的悲剧就在于,以儒家所教导、培育的人生态度,去实践儒家所尊崇、支持的*君权所产生的悲剧。儒家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是它不能回答:当袁崇焕这样的忠臣碰上崇祯这样在位十七年就更换了五十个宰相、杀了两个首相、七个总督、十三个巡抚,极其专横的皇帝时该怎么办?”

金庸小说从来不写无原则的哥们儿义气,他的笔总是与“正义”相联系,以“正义”为基础,反映广大群体、民族、*多数人的利益。这是金庸小说区别于旧派武侠小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也正是金庸小说思想内涵所以高远和丰富的一个原因。郭靖之所以能坚持抗元,死守襄阳城,一守几十年,就出自这种爱护百姓的立场。

写得比郭靖形象更浑厚、更丰满、更有力度的,是乔峰的形象。他身上体现出的浩然正气和凛然大义更为感人。乔峰处在一个宋辽严重对立、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纵然身怀卓绝的武功并具有崇高的威望,但他作为契丹人后裔的问题一旦被提出,不但迫使他终于辞去丐帮帮主的职务,而且一步步使他身不由己地卷进了民族矛盾的旋涡。尽管他在辞去帮主时发誓“有生之年,决不伤汉人的一条性命”,并且劝阻了帮内的分裂,却仍然难脱困局。他越是企图弄清自己的身世之谜,越想挣脱民族矛盾的蛛网,便越是被这张巨大的蛛网捆缚得更紧。他越想洗清自己的冤情,所受的冤枉反而越来越深。起初,读者担心乔峰陷入了恶人布置的一个巨大的阴谋,不然,何至于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死人,他要找谁谁就被杀,而杀人的罪责全要乔峰来承担?但随着情节的展开,才知道这一切仇杀和报复有着久远而且复杂的背景:那个杀了乔峰要找的许多人的神秘黑衣武士,就是乔峰的亲生父亲萧远山;而他所以要这样杀人,是因为要报三十年前自己家人和卫士被汉族武林人物无辜惨杀的仇。小说作者从逆境中塑造乔峰形象,写出他内心的巨大痛苦和性格中的种种过人之处。血泪经历使乔峰超越狭隘的民族立场,坚定地为宋、辽两方的平民百姓着想。回到辽国以后,他坚决抵制和反对辽国皇帝侵宋的战争,迫使辽国皇帝收回成命,自己则在雁门关前悲壮自尽。乔峰的自杀,是对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挑动民族相斗、使百姓遭殃的不义战争的有力控诉。乔峰是郭靖之外另一个“侠之大者”的代表。

康熙是《鹿鼎记》中的核心人物和有血有肉的正面形象,是真正称得上有作为、有远见的明君。小说从他与“小桂子”相处时一个聪明顽强的少年起,写他经过击杀权臣鳌拜而逐渐成长、成熟,这一过程显得颇为细致亲切。他体恤民情,治国有方,当台湾遭遇严重灾情时,读奏章的康熙竟至“泪光莹然”,决定缩减宫中开支五十万两银子去赈灾。浙江巡抚诬告黄宗羲,想陷之于文字狱,康熙为之辩诬,反而称赞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史可法抗清而死,康熙为之设忠烈祠。他兼用儒法两家之术,有效地控制其臣僚下属,绝不受下属的控制。小说中反清复明的故事背景,不但没有构成一种相应的思想倾向,反而衬托出康熙的英明有为。康熙后来曾对韦小宝说过这样一番话:“我做中国皇帝,虽然说比不上尧舜禹汤,可是爱惜百姓、励精图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个比我更加好的?现下三藩已平,台湾已取,罗刹国又不敢来犯疆界,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天地会的反贼定要归复朱明,难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统治下,日子会过得比今日好些吗?”《鹿鼎记》的出现,标志着金庸已经完成了由武侠小说向历史小说的转移。

金庸在和池田大作的对谈录中曾这样说:“您拿我和大仲马相比(我)是不敢当的,他的精彩之处我远远不及。不过我们两人的小说的风格很相近。”金庸一方面很谦虚,另一方面也承认自己与大仲马的小说“风格很相近”。这里所说的“风格很相近”,或许正可以理解为艺术上相互关联的几个共同点,即:神奇的想象力,丰富生动的情节,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这些正可以说是大仲马和金庸小说最吸引读者的地方。

金庸小说能够让人拿起来就放不下,甚至令人废寝忘食,靠的是什么呢?我认为,靠的也是艺术想象的大胆、丰富而又合理,情节组织的紧凑、曲折而又严密。有关这一方面,我曾在《论金庸小说的情节艺术》一文中,做过较详细的探讨,此处不赘。金庸小说的*好处,是让神奇的想象和尽可能完满的情理结合起来。他的情节既是出人意料的,仔细一想,却又在人意中。《天龙八部》里,那个最没有王霸之心的段誉却做了皇帝,最没有男女之欲的虚竹和尚却做了快乐之极的西夏驸马,最怀着民族之恨的乔峰却为平息辽宋干戈而“杀身成仁”,最想当皇帝的慕容复最后却发了疯,只能对着几个孩子南面称孤。这些情节与结局,我们事先曾料想得到吗?可以说一点都没有想到。然而仔细一想,它们都非常合乎情理。加上在叙事艺术方面,金庸将大仲马式西方小说开门见山地切入情节以及倒叙、插叙、闪回、推理的手法,戏剧中“三一律”式的严整结构,电影中镜头推移、组接的方法,与中国传统小说讲究伏笔、悬念、转折、一张一弛的节奏起伏等技巧融合在一起,中西合璧而又浑然一体,兼有多方面的妙处,这就使他的情节艺术具有极其大的魅力。

金庸先生仙逝了,但他的思想和艺术创造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内容推荐

金庸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由香港 散文作家及出版家、《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策划,北京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严家炎主编的《大师金庸纪念专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大师金庸纪念专集》由艺术家韩美林设计藏书票,收录金庸先生生前各界好友撰写追忆先生的文章,其中包括倪匡、潘粤生等与金庸一起创办《明报》的同事,王蒙、余秋雨、池田大作、陈平原、李欧梵等文化界名人,马云等商界好友,郑少秋、汪明荃、张纪中、徐克、黄辅棠等影视界名人,以及闵福德、冈崎由美等金庸小说译者。这些文化名人寄思念于笔触,深情缅怀金庸先生。书中还收录金庸先生图片、手迹等珍贵资料。

目录

001 代序 金庸小说的杰出贡献—悼念金庸先生 严家炎

006 关于金庸—倪匡、潘耀明对谈 叶国威 整理

017 金庸与诺奖 潘耀明

与金庸一起办报办刊

022 与查先生相处的几件小事 潘粤生

028 一九六六年的金庸—电车弯道上的早期《明报月刊》 丁望

037 金庸喜听陈霞子讲收买佬 韩中旋

039 我在《明报》的日子 杨君泽

042 查良镛先生在《明报》的社长办公室 符俊杰

049 金庸教我写社评 张圭阳

054 金庸与我的小故事 刘天梅

060 我与查先生的故事 潘耀明

金庸作品编、导、演、作曲

068 前无古人,将来难再有来者—专访郑少秋忆金庸 刘润豪(访问、整理)

075 不失江湖盟主的霸气! —也谈金庸 汪明荃

080 不朽的金庸 张纪中

086 人面桃花江湖地,飞雪连天俱惘然 徐克

088 杨幂:演金庸剧是我的荣幸 陈志明(访问、整理)

092 刘涛追念金庸先生 陈志明(访问、整理)

095 真君子与侠之大者金庸博士 刘天赐

100 怀念金庸先生 顾嘉辉

102 天上不寂寞 人间有知音 黄辅棠

109 金庸笔下十大英雄 李志清

113 《金庸群侠传》不就是东方版超级英雄宇宙吗? REFRACT

与金庸论交

120 “大智”“大仁”“大勇”金庸先生 池田大作

124 唯一的金庸 王蒙

128 巍巍金庸 余秋雨

138 念 李天命

140 马云悼金庸 陈志明 整理

145 忆查良镛先生 李国宝

151 金庸与菩萨道 潘宗光

153 〔附录〕查良镛先生丧礼悼词 潘宗光

156 〔附录〕感恩这一课 金庸

159 访关朝翔医生谈金庸 舒非

166 悼念查良镛教授—兼谈“查良镛学术基金”成立经过 赵令扬

172 重提与金庸先生合招博士生 陈平原

178 与金庸先生一次密谈 陈墨

182 金庸武侠作品的画缘 李志清

188 漫画三角恋 尊子

190 金庸打动了领导人 董培新

193 大侠乘鹤去,往事永难忘 卢晓蓉

199 念金庸—因知音而成知己 孙颖

203 从古龙话金庸轶事说起 薛兴国

206 悼念金庸先生,调寄《鹧鸪天》 吴宏一

208 别了,师父! 刘莲

评说金庸

216 金庸与武侠小说传统 李欧梵

222 起于武侠,兴于报林—金庸与新加坡之缘 潘正镭

230 记金庸 容若

237 金庸的《笑傲江湖曲》 邵颂雄

240 洞察世情的金庸 郑培凯

245 金庸武侠,我的课子之书—悼金庸 张晓风

249 金庸与电影—难分难合未了情 石琪

259 传奇与历史—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张力 邝䶮子

266 金庸登陆四十年 陈轩

272 金庸 vs 梁羽生 林浩雨

280 重读查良镛与父亲信札有感 罗海雷

翻译金庸

288 金庸不只是作家,更是个象征—志金庸辞世 闵福德 撰 赖慈芸 译

292 金庸先生是个好可爱的老爷爷—悼念金庸先生 冈崎由美

297 越南读者哀悼金庸盟主 阮丽芝

301 金庸小说人物外号之英译 金嘉倩

重读金庸

308 人生小语 金庸

309 读书心得 金庸

310 《明报月刊》发刊词 《明报月刊》编辑部

314 拼了命出版《明月》 金庸

318 金庸谈读书及小说、电影创作—金庸答问录 严家炎

326 查良镛生平

331 金庸武侠小说年表

图忆金庸

334 金庸与家人

335 金庸与友人

341 金庸与电影

345 金庸与《明报》

346 金庸与佛学

347 金庸游踪

357 金庸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