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本届茅奖最年轻得主徐则臣:河流里总有良方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杨 周茉  2019年08月16日17:49

“其实写作22年来,我一直在感谢这条2500年的河。感谢的方式就是一篇接一篇地写出与这条河相关的小说。”正在参加上海书展的徐则臣,谈到获奖感受时这样说。

《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徐则臣在感谢了小说的原发刊物《十月》杂志、出版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以及评委之后,又感谢了“这条河”——京杭大运河。他说这条河是他小说中最忠贞可靠的背景,是他写作最重要的资源。“我在河边生活过很多年,只要写到河流,笔就活了,一切水到渠成。”徐则臣说,河流里总有良方。

从小生活在一个离县城40里路的村庄里,年幼的徐则臣向往一个大的地方,从一个点开阔和延伸对于世界的想象,他会把世界想得无限巨大和遥远。家的周围都是水,好几条河流,徐则臣说自己想象力的点就是流动的。最初写运河,他写的只是淮安的那一段,“是当你对这个运河,当你对某一朵浪花、某一根水上的草的想象不断地展开,这条河越来越长,你想象的世界就越来越大”。“我的小说在大河上下游走,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开辟出一个纸上的新世界”,所以对徐则臣来说,这条河不仅仅是京杭大运河,而是“京杭大运河及我之前生活里遇到的所有河流的总和”。

更重要的是,大运河还给了徐则臣另一个想象世界的维度——时间。“时间是历史,是文化,还是解决一个个疑问的真相。它与空间一起,支撑起一个勘探世界奥秘的坐标。”大运河的长度有1797公里,但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开始,历经隋唐大运河至元代再到今天——2500年——这让大运河有了更为辽阔的时间跨度。徐则臣说,一次次田野调查的过程中,自己就像在漫长的2500年中来回穿梭。这条古老的河流大水汤汤,给他带来了《北上》。

很多年里,徐则臣是把写作和个人生活分开的,写作独立于他的生活之外,写出来的作品对他认识世界和为人处世没有产生不可分割的、根本性的影响。可是这种认识,在写作《北上》的时候发生了变化。

《北上》的整个写作过程给徐则臣带来了改变生活的“后遗症”。以往作品写出来,他可以把所做的准备抛下,再进行下一步。“但是写完《北上》我发现,还不能把它撇在一边,是因为我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它们逐渐地改变了我,修正了我过去的很多想法,比如说我的历史观,比如说我看世界的方式。它已经有能力改变我了,或者说我现在可能刚刚意识到写作本身也在改变我。”写作《北上》让徐则臣对这条河、对世界、对很多问题产生了与过去不一样的认识,他说接下来依然要在作品中处理与这条河的关系,“很多的历史人物,很多的历史进程,包括一部作品它跟这个世界之间可能产生的诸多的关系”,他还要解决《北上》留下的“后遗症”。(中国作家网记者王杨 周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