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厝》再版 古建筑“热”榕城
读者在福州鳌峰坊新华书城阅读《福州古厝》。朱丹丹 摄
看古厝图片展、听古厝文化沙龙或直接走进古厝亲身体会古建筑之美……近日,福州全城掀起了一股“古厝热”。7月26日—28日,伴随“福州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坛”系列活动开展,《福州古厝》一书修订再版发布会在论坛上的举行,更是将这股热潮推向高点,福州各大小书店、读书会、单位相继组织了相关阅读活动。
尊重原著
四名责编共同修订
今年6月18日,本报以《当年畅销书如今将再版》,对17年前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福州古厝》一书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如今再版新书正式与公众见面,记者看到新版图书在开本与纸质上都有了明显变化。
《福州古厝》是图文版,全书共15万余字,本次的校订编审工作由4名责任编辑共同携手。他们在尊重原著基础上,对书中的每段文字和照片进行了细致梳理。
黄须友是2002年首版《福州古厝》的责任编辑,再次参与本书的修订,勾起了他的许多回忆,“17年前,我全程参与了《福州古厝》的出版,作者曾意丹在古建筑与文物保护方面给了我很多指导,他谦逊、严谨的态度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黄须友说,“进行这次责编的工作,让我又走了一遍福州的古厝。”
“修订再版的《福州古厝》在内容与风格上,与旧版基本保持一致,仅对部分图片作调整、更替。装帧上由原来的32开改为了小16开本,照片更清晰,同时纸张档次进行了提升,排版更精致宽松,阅读起来更舒适。”黄须友说。
参与本次《福州古厝》工作的责编连天雄表示:“十分荣幸参与这本书的出版,当年入社正因为接触了这本书的编辑工作,才对福州历史文化有了情感。”
在这次的责编工作中,连天雄承担了《福州古厝》封面图的拍摄工作,“原封面用的是福州南后街董执谊故居后花厅的照片,但由于年代久远,图片不清晰,不适合再印,因此编辑过程中大家决定重新拍一张同角度的照片。”目前董执谊故居是私宅,还未对外开放,连天雄联系董家后人,数次前往董执谊故居,按照首版的照片进行置景,等待合适的天气拍摄。
“4名责任编辑共同完成一本书,这在福建人民出版社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在梳理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书中提到的古厝,除了少量几处因火灾等原因已不存在,基本上都保留完整。”本书责任编辑田成海说。
责编陈稚瑶是一名“80后”的福州人,“不会有沉重的感觉”是她编这本书时最大的体会,在她看来,《福州古厝》是一本有意思的书籍,“没有特别生涩的建筑学词汇,还讲述许多与建筑有关的人和故事”。
书店接力
读者共同守护古建筑
《福州古厝》一书的再版,在全社会引起反响,其中最活跃的当数福州市的书店了。鳌峰坊书城的“诗韵古厝”诗歌朗诵会,大梦书屋的古厝流长“编辑说书”,鹿森书店的双杭大讲堂《福州古厝与世家》……福州的书店“接力棒”似的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的相关活动。
郑腾龙是福州文学院的成员之一,他在鳌峰坊书城的“诗韵古厝”诗歌朗诵会现场第一次阅读了《福州古厝》,他告诉记者:“浅浅阅读后,最大的感受是有点不相信这是17年前出版的书籍,书里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福州丰富的古建筑,让我觉得既陌生又熟悉,深刻地意识到古建筑是我们这座城市的财富。”
“通过诗歌的形式唤醒群众爱护文物,同时还做了新书推介,回去后我们书店也要做个相关的活动。”刘永泉是三明新华书店工作人员,鳌峰坊书城诗歌朗诵会当天,记者见到他在活动结束后全神贯注地阅读《福州古厝》。他说:“年轻时在福州学习待了几年,在书中‘阅读’曾经去过的地方,感觉很亲切。”
鳌峰坊书城有关负责人说,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福州古厝〉序》精神,唤起广大群众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自觉,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建功新时代。
在大梦书屋“古厝流长‘编辑说书’”活动现场,《福州古厝》作者曾意丹的老同学,同时也是当年“福州民俗文化丛书”编委的卢美松回忆道:“当时曾意丹所负责的《福州古厝》是‘福州民俗文化丛书’中最后一本交卷定稿的,因为他既要现场拍照,又要考证资料,还要把历史故事编录其中。这也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升。时隔17年,再次把《福州古厝》捧在手心,看到它装帧上更加赏心悦目,也看到了我国出版事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重读也更深层次体会到保护好古厝,实际是留住了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