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如何应对新时代少儿出版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关于文化发展的三个坚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少儿出版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即立足于少儿读者的利益,全心全意地为少儿服务,出版优秀的少儿读物。面对新时代少儿出版的机遇与挑战,少儿出版编辑该有何作为?
出版是文化产业的一方重镇,随着全民阅读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图书出版规模日益增大,其中少儿出版是发展最快,同时也是各个出版社竞争最为激烈的板块。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少儿出版以每年15%的速度快速发展,近两年来,我国每年出版的少儿新书5万种左右。少儿出版从1999年占整个图书零售市场的8.72%,上升到2017年的26.25%,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涉足少儿出版,随着整体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少儿出版前景可期。
这样的市场环境,对于少儿出版而言,充满着机遇与挑战。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说:“儿童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读者,但需要引导。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如何编辑出版优质的少儿图书,给孩子们的童年阅读打下精彩而坚实的底色,是每一个少儿出版从业者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一名原创儿童文学图书编辑,面对新时代少儿出版的机遇与挑战,我有几点思考与坚持。
牢记初心与使命 严把图书质量关
当下的少儿出版看似繁荣,但繁荣背后却是大量的同质化、同类化出版现象,很多出版机构追名家、追热点、出快书,以追求最快最大的经济效益。“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写作和出版是不能急功近利的,需要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原创少儿图书的出版更是如此,优秀原创图书的创作与出版是需要时间用心打磨的。
人们常说,编辑是“杂家”,需要具备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有人说,编辑是“专家”,一本书的出版有一套专业系统的生产流程,需要掌握特定采编技能的人才能胜任;还有人说,编辑是“狩猎者”,具备一双慧眼,能够在一堆文稿中挑选出品质上乘、有市场的好书。一名优秀的童书编辑,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首先,要有一颗充满爱的赤诚之心,对出版工作有敬畏之心。少儿出版是关系到下一代素质的意义深远的工作,作为编辑要有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出版适合少儿阅读,并对其学习成长有良好促进作用的图书,严把图书质量关,不被经济利益驱使,而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编辑图书,从文本意义与质量出发,从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角度出发,坚持纯文学的理念,寻求文学性与可读性的结合,从出版源头把控质量。
其次,要具备较高的文学功底与写作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编辑不是作者,不能代替作家写作,但优秀的童书编辑必须要具备一定水平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功底的综合体现。如果编辑不会写作,就很难判断书稿的质量,很难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很难让出版物在形象思维和语言的生动性上有所提高。因此,童书编辑要更加广泛地阅读,汲取知识,同时通过撰写审稿单、书评、宣传文稿等案头工作,提高写作能力。
再次,要具备专业评判的眼光和良好的策划能力,熟悉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与流程,熟悉市场。编辑要了解所在领域的出版状况,对稿件的处理有预判性,具备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挖掘更好的出版资源。策划能力体现了编辑的文化意识、市场意识、社会意识等,也是考察编辑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童书,是文字、画面、装帧、印刷等整体呈现的产物,编辑需要在把握文本质量的同时,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美术编辑、装帧设计、纸张选择、印刷方式等环节中。编辑不需要环环专业,但必须像一条纽带,串联起整个出版流程,这样的图书才能够神形兼备,更加完美。
丰富选题结构 把握核心作者队伍
作家资源是童书出版的源泉,文学创作是充满个性化的脑力创作,不同的作家都有自己特有的写作特点,如何根据作家的创作风格开发最适合的选题,是对图书编辑的更高要求。
幻想与现实是儿童文学图书的两大门类,幻想文学更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趣味,想象力丰富,表现手法多样;现实题材作品因为贴近少年儿童学习生活,也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和阅读需求,甚至更能引起少年儿童读者的共鸣。这二者风格迥异,但都有适合自己的出版空间。同一部书稿,交由不同的编辑做,其品相乃至市场影响力都会不同。因此,编辑出版是再创造的过程,好的图书编辑能够不断地寻找作家的创作特点,给予图书准确的文本定位和市场定位。
近年来我编辑了很多书,合作的作者也很多,每个人、每个系列都有独特的风格,比如两色风景的“神秘的快递家族”系列,幻想风格,题材独特,充满热血激情,文字颇具动漫效果,有镜头感;徐玲的“我的爱”系列,现实题材,主打家庭亲情风;王勇英的“巫师的传人”系列,带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幻想作品,极具神秘色彩;李秋沅的“木棉”系列,充满中国元素的现实题材,文艺气息浓郁;赵菱的“青春飞扬”系列,恬静优美的青春题材,如同一个个孩子身边的故事……虽然各具特色,但是所有作品讲述的都是成长,符合儿童文学图书的核心要求,能够给予少年儿童读者以阅读的享受、心灵的共鸣。这样的规划不仅有利于丰富图书选题,还能够在后续宣发时不冲突,每一位作者的作品都有独特的宣传点;另外,这也有利于在装帧设计上各自突出风格,自成一脉。
同时,童书编辑还要根据作品特点把握出版节奏,秉承不急功近利的原则,踏实做好每一本书。比如我编辑“我的爱”系列,根据作品现实成长、家庭温情等特点,为其打造亲情小说系列,并从出版最初就规划了每年一本,四五月份出版的出版节奏,这样一方面给予作家充分的创作时间,另一方面也占据了较好的宣发时间段,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以及暑假,都很适合此类题材图书的宣传销售,此外每年新书的出版还可以带动整个系列的图书再度宣发。果然,经过几年来的打造,该系列图书的销售越来越好,该作者也因为这套书成为炙手可热的金牌亲情作家,受到其他很多出版社的追捧。
目前“我的爱”系列已经有7本原创图书的规模,发行量超过70万册,2019年这一系列还将延续下去。在这个系列的开发过程中,通过市场反馈,我们了解到“我的爱”基本稳定在小学中高年级市场,而中低年级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在2018年策划了该作者的一套童话新系列“拆信猫时间”。童话作品易被低龄段读者接受,可以打通其中少书系的小学全年级段覆盖;体裁上和“我的爱”小说系列相互补,在作品主旨上又有共同之处,仍以“爱”贯穿始终,有利于两个系列的整体营销,很好地实现了少年儿童阅读的成长阶梯化。
坚持创新 拒绝跟风出版
“中国迎来童书大时代”,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切入少儿出版领域,一方面市场呈现出热闹丰富的场景,另一方面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同质化同类化出版物纷呈的现状。经典扎堆,名家名作扎堆,而新人新作新选题的比例相比之下很小。
这是一个值得出版人深思的问题——做经典还是做原创?是做大家还是做新人?是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还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在我看来,这两方面并不矛盾。我们不能只追求经典,更要有创新意识,其实任何一部经典都曾经是那个时代的创新产物,“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只有源源不断地涌现新人新作,图书市场才会更丰富多彩,儿童文学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坚持创新,还包括选题上的创新,因为利益驱使,出版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同类选题扎堆出,什么火做什么,哪位作家人气高做哪位作家。创新,是文学创作的生命,也是出版发展的动力。不论是已经功成名就的文学大家,还是初涉文坛的后起之秀,都应时刻牢记“创新”二字,常做常新,才不会被读者和市场所抛弃。
作为原创图书编辑,我们一直坚持原创,不做类型化、同质化图书,不做“二手书”“口水书”,因此这些年,我们所做的图书绝大多数都是原创品、独家品,在市场上几乎没有同类竞品,保持了一贯优秀的口碑。
同样,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并不矛盾。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少儿图书质量,专业阅读推广人不断涌现,家长老师在对孩子的阅读选择上也越来越系统化、精细化。当然,在书业竞争日益残酷的当下,“好酒也怕巷子深”,传统出版社面临宣发形式过于传统与保守等诸多挑战,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营图书。比如在阅读服务上多做一些线上线下的分享会、书友会,比如图书有声化、电子书、听书等,还可以在动漫、影视等方面进行一些版权探索,赋予优秀的中国原创图书更多的载体。
当下,中国出版已经进入“童书大时代”,面对少儿出版高速发展的状况,身为童书编辑,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多思考,培养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提倡慢创作、精出版,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努力,开拓更多高质量的精品出版线,呈现更多高品质的原创童书,为少儿出版的进一步发展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