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谁能把旧的给创造出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在京首发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19年07月09日08:13

“淡雅的封面,外框双线环饰,内框围起斜向交叉网格,网格交点缀以似圆实方的结点。没错,这便是很多人记忆深刻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这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合作,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出版发行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被广大读者亲切地称呼为“网格本”。

旧版网格本《波斯人信札》,孟德斯鸠著,罗大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第一辑(图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

这是新中国第一套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大型丛书,也是新中国外国文学名著翻译的奠基性工程,自1958年开始编选,直至2001年共出版145本经典译著。有论者认为,“网格本”系列的作品之多、质量之精、跨度之大,至今仍是中国翻译文学出版史上之最,体现了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最高水平。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网格本”系列的经典译本早已销售一空,其质朴、典雅的封面设计与精湛的翻译水准也成为几代读者共同的阅读记忆。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携手社科院外文所重启“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计划,继续坚持“网罗经典,格高意远,本色传承”的宗旨,重新出版“网格本”系列。7月7日,“致敬‘网格本’——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首发式”在京举行。

这是一场与众不同的新书发布会,围绕关键词“致敬”,分为“致敬翻译家”“致敬经典”“致敬时光”“致敬文化”和“致敬传承”五个版块,外国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作家、新版“网格本”编委等亲临现场,共同见证这套凝聚着几代人心血、饱含着几代人回忆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归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共同为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第一辑揭幕(图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岩代表中国出版集团祝贺新版“网格本”问世,他谈到,2019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的第68年,“网格本”的重新出版无疑是人文社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为自己庆生,“新‘网格本’的出现,是对人文社历史传统的最好致敬”。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回顾了这套图书的“昨日”与“今生”,强调了该系列的重新推出对当下图书市场中外国文学名著乱象正本清源的作用。臧永清表示,“网格本”系列的绝大多数译本都出自名家之手,丛书编委会由外国文学研究界和翻译界最著名、最有影响力、最权威的翻译家和学者组成,确保翻译的精准得当。

重新回归的“网格本”让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感慨万千,看到新出版的第一辑21本著作,陈众议觉得这确实给人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他说,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这让我们又想起了过去激情澎湃、书香遍地、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时代,而现在又是需要它、呼唤它的时代。”

1958年以来,“网格本”系列汇聚了中国最优秀的翻译团队,其中包括李健吾、金克木、杨周翰、钱学熙、钱锺书、楼适夷、季羡林、巴金、戈宝权、冯至、穆旦、孙绳武、杨宪益、绿原等名家巨擘。(图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

普希金曾说,“译者是文明的驿马”,翻译家所致力的工作即为全人类打造文化交流平台,让不同民族的人们触摸到其他民族的脉搏,把陌生的符号变成熟悉的文字。在“网格本”系列的历史上,优秀的翻译家与出版人一道,参与到名著译介的过程中。著名俄语文学翻译大师汝龙之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汝企和来到现场,与大家一起回顾了父亲的翻译生涯。汝龙一生致力于契科夫小说翻译,共译注契诃夫作品700余万字,此外还翻译了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高尔基的《人间》等俄语名著。汝龙起初从英语转译契诃夫,后自学俄语,依据俄语原文翻译。在与巴金的一封通信中,汝龙曾写道,“我从50年代末期开始根据俄文12卷集翻译(汝企和注:12卷字数相当于他全集的9/10),于1973年译完,1975年开始校阅,发现译文不满意,决定重译一遍。”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张福生对汝龙的认真细致深有体会,“我做了40多年的编辑,接触过的译者不下百个,汝龙先生是最认真的一个。为什么?我每想改动一个地方,他都要问,为什么要改?根据哪个辞典?”用严谨治学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是老一辈翻译家的真实写照。

俄语文学翻译家汝龙(1916-1991)(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被问及汝龙先生翻译时的状态,汝企和说,“他大部分时间都是比较愉快的,一个人在那儿进行翻译,旁边没有任何人监督,翻译上千万字的作品,全靠自觉。”和汝龙一样,法语文学翻译家余中先也认为翻译事业是一件只有慎独才能做好的工作,在他看来,只要做到了慎独,接下来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拿着一本书认认真真读、理解,然后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许渊冲、王智量、王蒙、冯骥才、麦家、李兰妮等翻译家、作家为新版“网格本”问世录制了祝贺视频,王蒙在视频中谈到,“网格本”的重新出版让他找回了半个多世纪之前的阅读感受,“再次阅读‘网格本’外国文学名著,好像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又都回来了,让人高兴。”

作家李洱(图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

作家阿乙(图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

正如王蒙所说,优秀文学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中国现当代许多作家都曾受过“网格本”的影响和滋养,年少时阅读经典名著的经历奠定了他们一生的文学审美和价值追求。活动现场,作家李洱和阿乙都讲述了他们对旧“网格本”的感谢和对新“网格本”的期盼。李洱谈到,在某种意义上,“网格本”译作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是一代作家重要的精神资源。“老版‘网格本’的译者几乎在没有赢利的情况下全力以赴翻译,做出了一套非常雅也非常正、有一种宏大气象的书。这套书应该是‘西方正典’,因为翻译的质量和书的本身质量相得益彰。”阿乙坦言,“网格本”中的《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对于他的创作影响颇深,至今他都热爱采用结尾逆转的小说结构方式。在阿乙看来,“网格本”为写作者带来了文学技法的参考和交流,同时树立了可资借鉴的语言风格。

剧作家、策划人史航(图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

剧作家、策划人史航引用诗人俞心樵的诗来形容新版“网格本”的出版:“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谁能把旧的创造出来?”史航说,旧版“网格本”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不断出版,是“伟大”的,而今天新版“网格本”接续传统再次问世,更是“神圣”的,既是对文化的致敬,也是对经典的传承。

此外,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全民阅读推广人聂震宁,北京斯拉夫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文飞,古希腊罗马文学专家王焕生,印度文学专家刘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赵白生以及旧版“网格本”民间收藏家代表也都来到首发式现场,与读者、观众一同分享了自己与“网格本”之间的温馨故事。

据悉,人民文学出版社此次新出“网格本”在对原译本修订的基础上,还在图书中嵌入了AR技术,将名家大师的文学课藏在书里,为读者奉上全新阅读体验。新版的“网格本”第一辑已出21种,该系列今年年内将出版译作100种。(陈泽宇)

青年学子朗诵“网格本”名著中的经典片段(图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

发布式后,全体嘉宾合影(图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