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打造原创儿童文学精品 关键做好这三件事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郑杨  2019年06月26日12:02

人们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来自童年,对于童年文化及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儿童文学凝结着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梦想与希望,它给儿童打下精神的底子,养成未来的民族性格。文化的薪火相传、民族精神的代际传递,有赖于儿童文学的发扬光大。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例,鲁迅、周作人、茅盾、叶圣陶、冰心、巴金、老舍、丰子恺、张天翼等著名作家,都曾在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或关于童年命运、童年美学的思考方面,立下过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功。这些大作家关于童年记忆的优美文本,至今仍然被读者反复阅读,散发着恒久的魅力与光芒。

有志于接续这一文化传统,近日,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一套文本优美、制作精良的儿童文学丛书“大作家·小时侯”。这套书首印10万册,刚一上市就反响热烈,很多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展开讨论、交流,分享阅读心得。这套书还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入选湘版好书榜。

精心策划 准确定位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文学室编辑周倩倩是“大作家·小时侯系列”的责任编辑。是她建议从孩子们最感兴趣、和他们学习息息相关的作家入手,来做这套书,并着手写了选题策划方案。“几年前,编辑部就有了一个给孩子做名家传记的想法,但是做科学家、艺术家还是作家,是做所有杰出的人物还是专从一个角度切入,有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是我建议从作家入手,并将‘大作家的童年故事’提炼为丛书名‘大作家·小时候’。我还确定了这套丛书邀请作家的标准,那就是从青少年读者所熟知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中选择成果卓著又风格独具的佼佼者,他们在国内外都获得过有影响力的大奖,作品也必须适合给孩子们阅读。”

周倩倩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经典文学阅读对于提升青少年学生文学素养来说更加重要。单纯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已不能满足青少年读者的阅读需求,成人文学作家跨界写作是一种阅读品类的补充。“大作家·小时候系列”完整地展示出作家的一段人生轨迹,较之一般的作家故事,更具阅读价值。作家撰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其文学意义也大于他人编写或改编的作品。从这一点上讲,他们的写作丰富着文学史的史料,也给小读者提供了重要的人生启迪。

专业编辑 制作精良

因为一开始就将选题宗旨确定为“不为孩子做浅显的读物”,所以周倩倩建议作家们在写作时突出对个人经历的书写以增强作品的趣味性与真实感,避开枯燥的说教。在编辑时,她准确地把握青少年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精挑出了集文采和思想深度于一体的文章,为小读者提供具有精神营养与文化底蕴的文学范本。她还特别选取那些入选中小学教材的原创文章,像赵丽宏是入选教材最多的作家,谢宗玉的散文在高考、中考阅读理解中随处可见。这些作家的作品紧扣青少年阅读需求和写作实际,使广大青少年的阅读更为纯正、更有深度,写作也更有标杆、更有高度。

为了把握好这段跨越70后、60后、50后作家将近半个世纪的非虚构书写的特色,周倩倩和插画师张卓明、段颖婷多次沟通。她让插画师细细品读文章,从作者当年的老照片和文件中找寻插画绘制的灵感。插图构图、装帧设计、纸张选品、印刷、装订各个流程都是高标准,全套书系采用从我国台湾引进的特种纸,护封用纸用稍带泛黄的特种纸展现光阴易逝的年代感,书付印下厂后周倩倩和设计师特意到印厂跟色3天,最终出来的效果不错。

拥抱童心 立意深远

收入韩少功的《湘水谣》、雷阳平的《风雪除夕》和鲍尔吉·原野的《红绸子滚筒》等10部作品的“大作家·小时候丛书”推出后,受到业界和读者广泛关注。也引发读者探讨现在的孩子们到底喜欢读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大作家·小时候”这种回忆童年的作品是否能引发当下小读者的共鸣这一话题的讨论。对于这个问题,作家赵丽宏的回答令记者印象深刻。他认为大作家回忆童年的作品,如果写得好,即便是写以前的时代,现在的孩子也会喜欢,也会产生共鸣。不管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状态发生多大的变化,在儿童的世界中,有些情感和憧憬是不会变的,譬如亲情,譬如友谊,譬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幸福人生的向往。童心的天真单纯和透明澄澈,也是不会改变的。

赵丽宏还认为作家应该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儿童文学也如此。能保持着赤子情怀,保持着童真和少年之心,这对一个写作者,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家,至关重要。作家回忆童年生活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历尽沧桑的老人回忆往事,也许很深沉,但无法打动孩子;另一种,作家写作时仿佛又回到童年时代,变成了孩子,用儿童的视角和情怀描绘童心的天地,这样的文字,小读者会产生共鸣。

作家葛水平认为一个作家是否能写出好作品,更多的力量来自于他的内心。大作家写小时候的故事可通过作家成长的经历见证一个写作者的“童年启蒙”和“文化启蒙”,观察他的世界观是如何形成并怎样走入文学的怀抱。

参与“大作家·小时候”的写作,既是对一个作家的检验,也是对一个作家童心的唤醒。作家任林举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弥合代际的裂隙,而且能营造出新奇感和陌生感,进而对孩子们产生吸引力。。

王开林谈到,真金不怕火炼,童心也不怕经历沧桑和阅历,童心就是人们的初心,它的完整度越高,对生命的感受、对世界的认知就越接近本质,因此呈现的童心便能感染人、感动人,让读者找到一种“回家的感觉”。

谢宗玉说,虽然大作家的经历也许不同于现在的孩子,但一个人成长的心路经历,其实大同小异。好的作品,不但能超越地域,还能超越时空。

叶梦童年时生活在物质极度困乏的1960年代,所以她在童年时读的书是成人文学作品。叶梦认为人们不要低估儿童的审美与鉴赏,禁忌不要那么多,真正的好的文学作品都适合儿童。我看有的孩子,写文章很规矩,像一个小大人,就感觉悲哀。他还是一个孩子,但是已经没有童心了。

作家回忆自己童年的作品,主要还是作家反思自己成长经历,对自己生命的重返与探索,并不一定是专门写给孩子看的。无论是哪一个时代,“成长”这个命题总是相同的,孩子们作为读者,会引发共鸣,也因为与他们自己成长的环境的不同,而有一些好奇心与陌生感,这些会让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郑保纯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作品,真诚都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