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老舍《四世同堂》手稿特展开展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19年06月02日05:46

为纪念著名作家老舍诞辰120周年,6月1日,老舍代表作《四世同堂》手稿特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展。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梁飞,老舍先生长女舒济、老舍先生长子舒乙的夫人于滨,以及各界观众百余人参观首展。

据记载,《四世同堂》手稿共三部分,前两部分《惶惑》《偷生》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创作于重庆北碚,稿纸选用四川土纸,采用毛笔书写。稿纸每页20行,竖写,每页400字左右。原稿每6章装订成一册,每册约6万字。第一二卷共12本,用牛皮纸做封面。该手稿为老舍创作《四世同堂》的初稿,字迹工整清晰、涂改极少,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研究价值,现珍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2002年,老舍《四世同堂》手稿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也是入选文献中唯一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手稿作品。此次特展从设计到布展再到呈现,中国现代文学馆精心策划,力保在馆藏手稿完整完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展出,更好地让广大热爱《四世同堂》的读者来到文学馆领略老舍先生的文学风采。

老舍《四世同堂》手稿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各版本《四世同堂》

在展览首日,观众不仅有在京读者与文史爱好者,同时还有来自外地的忠实读者。安徽宿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生数十人专程来京观展,舒济鼓励青年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真正把老舍先生的作品传承下去。“中国现代文学馆为大家展出了老舍先生的手稿,这种实物观展的机会难得,希望同学们能在此有所收获。”

据悉,《四世同堂》手稿特展展期为3个月,将展出至2019年9月。

舒济(右)参观展览,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编目部王雪博士(左)进行讲解

舒济和于滨在签名簿签名留念

舒济鼓励年轻人多读经典佳作

观众在馆内参观

舒济和于滨与参观者合影

舒济和于滨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人员合影

(摄影:陈泽宇)

相关链接:《四世同堂》版本小知识

《四世同堂》的第一部《惶惑》和第二部《偷生》,曾分别连载于重庆《扫荡报》和《世界日报》的副刊上。1946年1月、3月,《惶惑》的上、下册先后由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同年11月,《偷生》的上、下册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46年3月,老舍同曹禺一道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他租住在纽约西83街118号二楼的一间房间,至1949年秋回国。在此期间又创作了小说的第三部《饥荒》。

《饥荒》完成后,老舍同艾达•浦爱德(Ida Pruitt)合作将《四世同堂》节译成英文,于1951年由美国哈科特和布雷斯公司(Harcourt and Brace Co.)出版,书名为The Yellow Storm(《黄色风暴》英文题下还署了另一中文名“风吹草动”)。

老舍讲学回国后,《饥荒》曾在上海《小说》月刊第4卷1-6期(1950年5月至1951年1月)上连载前二十段,因故中止,缺少最后13章。“文革”中被抄家后,作者手稿丢失,此书遂成残璧。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四世同堂》也只有前87段。

文革结束后,相关组织归还给舒家抄家的东西,老舍的儿子舒乙在其中发现了美国的出版社给老舍邮寄的英文版的《四世同堂》。为了补足《四世同堂》中文版的尚缺部分,1981年翻译家马小弥仿照老舍的文笔,将《四世同堂》的最后十三章由英文节译本回译成中文,刊登在1982年第2期的《十月》杂志,补足了原来残缺的故事,《四世同堂》的三部曲100段才得以恢复全貌,但相比原稿已少了15万余字。

《四世同堂》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再版,在以前版本的基础上增添了翻译过来的最后十三章,这是国内最早的完整版。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十月文艺出版社也都收了马小弭译的这13段。

近年来,学者、出版家赵武平(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利用赴美访学的机会,多方联系,确认哈佛大学图书馆所藏的老舍英文译者浦爱德(Ida Pruitt)的档案中,不仅有老舍其他未刊信函,而且还包括浦译《四世同堂》英文全稿,译稿上还有老舍的多处笔记。他将《饥荒》未曾发表过的第21-36章共计十万七千余回译成中文,发表在2017年第1期《收获》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