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波、曹文轩、王泉根等作家、出版人呼吁—— 帮孩子欣赏课本中儿童文学之美
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价值是什么?就是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欣赏文学之美。3月19日至23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云南师范大学举办“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会上,儿童文学作家、语文教育家、出版人,就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认为,语文课本是他文学初心的萌生地。“我记得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是如何让我惊艳神往,也记得贺敬之先生的《桂林山水歌》让一个北方草原的孩子如何对南国山水充满憧憬,更妙的是杨朔先生的《荔枝蜜》,色香味俱全的文笔让人口水长流。”
“是小学语文课本让我知道了罗盛教、刘胡兰、黄继光,知道了小英雄雨来和王二小,知道了《鸡毛信》与《狼牙山五壮士》,这是儿童审美,也是励志与价值观教育。”在高洪波看来,文学作品在语文课本中的价值至少有4种,即认知价值、审美价值、拓展价值、浸润价值,而他本人就是这4种价值的受益者。
高洪波的感受并非个案,得益于语文课本中儿童文学作品营养的人可谓一代又一代。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出版的统编语文教科书,进一步强调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传承4个要素。其中,审美指的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的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那么怎么引导小学生欣赏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之美?统编语文教科书主编、人教版“快乐读书吧”丛书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认为,一种是文学意义上的阅读,另一种是语文意义上的阅读,不同方式的两种阅读都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也认为,“快乐读书吧”这种课外阅读读物的出版,是对统编教材阅读策略的落实和展开。
“看一套语文教材,首先看的就是选文,选文还要看儿童文学作品在这套教材所占的比例。孩子愿不愿意读、喜不喜欢读,这是衡量一套语文教科书的标准之一。”统编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主任陈先云的观点,得到与会者赞同。
以明代出版的初步文学教育教材《日记故事》为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委员会副主任王泉根说,《日记故事》共9卷47类263篇,至今影响深远,得益于其非常强调儿童阅读兴趣与接受能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有些语文教科书之所以被一代又一代学子念念不忘,在于不少儿童文学作家本身就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者、参与者、实践者、传播者,如郑振铎、陶行知、叶圣陶、陈鹤琴、吴研因等人,都是将儿童文学高度融合于教科书编写之中。
“历史的经验值得学习。今天的我们需要弘扬优良传统。”王泉根的话引起出版人的共鸣。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郭戈说,儿童文学属于文学脉系,小学语文属于教育脉系,它们虽然脉系不同,却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就是都服务于儿童。陈先云也认为,小学语文课本与儿童文学是手心手背的关系,儿童文学只有进入课堂、进入到学生的书包里,才会体现儿童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
共识之下,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厘清,那就是小学生的文学阅读,不是为了识字和寻找正确答案。
朱自强说,小学生阅读不是识字,更不是寻找标准答案。他举例说:“‘妈妈钻进冰箱找东西’这句话不对吗?在我看来是非常好的一句话。因为什么呢?家里买了大开门的冰箱放东西,天气炎热,妈妈打开冰箱门钻进去趁机凉快凉快很形象。‘钻进冰箱找东西’一句很有表现力,很有语言创造力。”
在朱自强看来,语言没有创造力,人的创造力就会打折扣。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最优质的阅读资源,也是最能够激活儿童语言灵性的一种语言资源。倘若将儿童文学完美地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专注力、观察力,而且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也会更美、更柔性、更贴近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