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专访中国学前教育领域学者祝士媛
原题:“让孩子赢在终点线上”——专访中国学前教育领域著名学者祝士媛
早期阅读,作为学前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不论从身体或是心理层面,都对学龄前儿童有着全方位的积极影响。它的真正目的不在于积累知识,而是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包括智力、想象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养成,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健全发展。
学前教育阶段,早期阅读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孩子知觉的特点是什么?家长如何在考虑孩子的特点上选书?阅读习惯如何养成,怎样从亲子共读过渡到独立阅读?观察力、审美能力如何培养?带着这些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那里征集的问题,小活字采访了中国学前教育领域的著名学者祝士媛教授。
祝士媛,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幼儿园教师,深耕学前教育领域数十载。1953年毕业于北京市师范学校幼师科(现北京师范大学),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学前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兼副理事长,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WEP)中国委员会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低幼儿童文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幼儿教育百科词典》等。
小活字:您最初从事幼教工作时,早期阅读的读物中有绘本/图画书吗?
祝士媛教授:那时候哪有绘本,都是小人书,好多都是三国演义啊,把电影变成小人书的特别多。我小时候看过一些邻居家的图画书,《格列夫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啊,都是外国的,觉得特别新鲜。咱们中国过去给孩子看的一些东西,基本上都是文字的。
小活字:您怎么看图画书的发展以及图画书在早期阅读中的作用?
祝士媛教授:最早接触的绘本和现在不太一样,教育性很强,娱乐性很差,但有一点好处,它们都是手绘的,很精致。咱们中国最早有绘本的时候,画得很好,但是纸张很差,很粗糙很薄,几分钱一本,你得考虑人们的购买力。不是给孩子的,很多大人也看,我们长大了也看。所以最早看的是中少、上少,还有上海教育出版社这几个地方出的。它们都是50年代成立的出版社,那时候也不叫绘本,开始叫“小人书”,后来就长时间地叫“图画书”。你看我写的文章都写“图画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固有的是“图画书”,“绘本”是日本进口的词。怎么一进口,马上我们传统的词就没了。传统说法就是“图画书”,Picture Book。
小活字:图画书之外,早期阅读的读物还有哪些选择?
祝士媛教授: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早期阅读开始得很晚,应该说80年代才开始。但是在这之前,幼儿园里有图书角,那就是让孩子自由看,谁爱看谁看,老师根本不过问,也不引导。现在的绘本教学什么的,一概没有。还有一些就是幼儿园的故事,把故事画为同名的图画书,有很多。同名的儿歌出了一些画册,同名的故事出了画册。这个对幼儿园来讲就有用, 用图画书给孩子复习故事,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小活字:对于学龄前儿童,早期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祝士媛教授:其实我觉得从80年代早期阅读开始,它就三个方面的培养方向。第一个是兴趣,首先培养孩子知道,在玩具之外还有一种东西叫书,书也很好玩,可以让我们知道很多东西。对我们大人来讲,谁都知道有书,但孩子过去只知道玩具,现在让他多一种知识就是,有一种东西叫书,书可以让你认识东西,认识字,给你带来快乐。这种兴趣的培养应该特别早,从1岁之内就开始。我就看日本给1岁之内的孩子的书非常非常简单,比如说太阳还带声音——“噗,噗,噗 噗!出来了!”它就用这种声音让孩子喜欢。日本的书店里都分着类,1岁前的书,1-2岁的书,家长去了特好买,我就觉得什么叫"商品社会"啊。拿来书他不懂,啪啪地拍,也可能倒着拿,但让他拿 ,他知道这是一种东西 ,还挺喜欢,这就是一种兴趣的开始。
第二个我就觉得是能力。阅读能力就包括好多了,一个是读的方法、看书的方法,怎么翻书,怎么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它有一个方向。我看过小孩看书,拿过书就乱指,一会指这个,一会指那个,他对哪个有兴趣就指哪个。小孩看书跟我们不一样,他看到这,“哎,什么呀?”,再看后头,“哎哟,怎么不一样了”。他看见一个人的脸,就想翻过去看他后脑勺。我就说小孩的立体印象特别深,看什么东西都想看后面,因为平常什么东西他都可以看完正面看反面。这就是能力,开始学会一页一页地翻书。慢慢地,他能够培养理解能力,看出来有什么、是什么、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干、后来怎么样,随着年龄一步步地在加深。书本上没有的让他想象,后来还可能怎么样,这都是图画书能起到的作用。
那天我讲到一个艺术观察力,它跟您平常在自然界的观察力不同,自然界里看的是直接的、立体的实物,现在实物变成画面了。艺术观察力是思维的知觉,它不仅是看的,它还讲了为什么、怎么回事,这就跟思维有关系了,得琢磨了。不是说这是哥哥,这是弟弟,这俩干什么都不管。还有颜色到了画面上也不一样,咱们看的东西都是真的,红的就是红的,绿的就是绿的,到这儿(书)就成了中间色。我就跟好多编辑讲,你们应该研究孩子知觉的特点,知觉形、知觉色、知觉线条。还有深度视觉,比如咱们画的都是近大远小,这是一种深度视觉,孩子不懂。你看小孩画画,画两排人,第二排人一定是踩在前面的脑袋上,因为他认为人都是一样大的。
理解能力也包括很多,涉及到内容的理解,对情节的理解。因为情节有一个过程,一页一页的都不一样,都在变化,他能看出变化,能看出结果,这对于孩子来讲真的是很大的提高。还有对于意思、含义的理解,比如说让小孩守时的,要互助的,不要碰危险的,故事里有许多让孩子知道的东西,小孩是不知深浅的。
可是在这里我还讲过,孩子对作品的主题理解是很困难的。主题需要概括,要提炼,这孩子不会呀,他只能说形象的东西。我就看一个老师给孩子讲《雷锋的故事》那本图画书,讲完以后她就问“小朋友,我们应该像雷锋学习什么?”她说的是,学习他什么品质,哪一点好?孩子就说,“学习雷锋叔叔帮人推砖。”你想他能推的动吗?
这就是孩子的特点,他学的都是形象的。实际上他都学不了,他既不能给人送回家,也不能够去推砖,也不能去买票,他一样都做不了。后来下课了,没有一个孩子能说出来。我就问那老师, “您想让他说什么?”老师说了,“我想让他说的就是,学习雷锋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我说,“这是你的水平。”孩子怎么能做到这个?幼儿园啊,小学(生)都不一定能概括出来,“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所以我觉得,理解是有分寸的,是有阶段性的,这个需要我们老师来研究,还有我们做书的人。
再有就是对情感的理解,因为绘本是美术和文学的结合,文学是它的魂哪,魂就在它的内容里头。有人就有社会情感,孩子是从亲子关系开始的,三岁以后,到了幼儿园就进入一个小社会了,就得发展他的社会性。情感包括关心别人,你看作品中也有很多帮助别人的(内容),互相帮助的,很多都属于社会性的问题。
美育的教育在绘本里同样很重要。(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样是美的,欣赏、喜欢美的东西。现在我们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是什么呢?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就注意情节,一篇篇地讲故事,不引导孩子去欣赏画。美术的教育,我觉得也是图画书的一个方面。再有就是语言的教育。好多书都是有韵律的,孩子好记一些,容易理解。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讲,图画书能起到各方各面的作用,可是现在家长、老师也好,没有发挥出来所有因素的作用。独立阅读,这才是早期阅读的一个最终目的,得让孩子自己学会看书。
小活字:早期阅读的诸多目标中,您似乎认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最为重要?
祝士媛教授:刚刚我讲了一个是兴趣,一个是能力,一个是习惯。不能光有习惯没能力啊,能力还是核心的东西。我之前不讲了四个阶段吗?个别对象阶段、空间阶段、因果阶段,还有就是总体阶段,孩子不断地提升能力。
习惯也很重要,这习惯不光是爱护书,还有一定要按时读书。比如我就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东西,好像不看东西就不能睡觉一样。我们家报纸不少,还有好多杂志,别人寄来的东西,都是晚上看。有时能看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东西往下掉,那时候睡觉睡得最好。
我觉得这是咱们中国比较差的一点。出国坐飞机我就对比,有中国人,也有西方人,大人带着孩子。中国大人坐稳了以后,总给孩子分零食。西方,就说美国人吧,坐好了以后一人一本书。现在咱们都看手机,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我在国外,早晨的日本人全都看报。看完报不带走,就搁在位子上,让后面来人继续看。家长接孩子,不得排队等嘛,咱们这就是干等着。西方呢,他们也等,但都在看书。
小活字:早期阅读有哪些比较好的方法值得家长借鉴?
祝士媛教授:最好的(方式)是亲子阅读,应该是在家庭中进行。为什么呢?因为一对一是最好的。可是现在幼儿园一个班30多人,他(孩子)看得见什么?老师还得看着字来讲,这不叫阅读,这叫看图讲故事。说到看图讲故事,过去我们讲的是挂图,大张的,现在变成小本了。现在24开的比较多,好卖啊。看图讲书就是这个问题。
有人管这个叫什么呢?美国人在北师大搞了个分享阅读,但也不是说所有的书都分享。它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呢?比较难的,孩子不能理解的,老师带着孩子讲,容易理解的让他自己先看。看出来是什么,在做什么,不懂的小朋友可以讨论,老师也可以指导。
其实这个东西,北海幼儿园早就做过。北海幼儿园做得比较好,它是每人有一本书,老师在前面看,小朋友在下面看,第一页都有谁、有什么,谁看懂了谁就说,那个我觉得是比较好的。
小活字:怎样的亲子共读科学有效?
祝士媛教授:角色扮演,我觉得不太适合家长,有的会扮演,有的不会扮演。我非常反对的一点就是,把家庭幼儿园化。现在有人引导,家庭变成幼儿园,还教家长怎么布置环境。我就跟他们讲,家就是家,幼儿园是幼儿园。幼儿园是个学习环境,也可以说是简单的学校。家是个放松的地方,自由自在。要不一天老那么绷着,坐个小桌,回家还是坐小椅子、小桌子,我就觉得我不太喜欢这样。
扮演都是幼儿园的那一套,你上过幼师你学过,你让家长去扮演,他给你胡来你知道吗。我觉得家长首先得观察孩子,他怎么看,不会的时候再上手,教给他怎么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他真的确定不了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比如说咱们这没看过椰子,他看了问,“妈妈,这是什么?”,你就可以告诉他,“这是椰子”,还有榴莲,南方的一些水果。慢慢地看懂了,你就让他讲,再慢慢地认识点字了,你就让他念这个字,不认识的字你教给他,这时候(孩子)记得特别清楚,因为有画面、有情节他就把字自然地认识了。
小活字:如何顺利地从亲子共读过渡到儿童的独立阅读?
祝士媛教授:家长的阅读行为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现在我有个学生是北京市学前教育处的副处长,他就研究这个问题,家长的阅读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老师的孩子没考上大学的很少,可是我们学校好多职工的孩子,特别是工人的孩子,考不上大学的很多。他们就很不服气,跟我说,“祝老师,我们哪能跟您比,你们可以辅导。”我说,“你说错了,我的两个孩子都学的理工科,我没法给他们辅导。”我离开中学已经很多年了,辅导不了,这完全是一种学习环境。家长的阅读行为、学习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小活字:如何给孩子选书?
祝士媛教授:我们这个分级阅读,现在达不到那么严格的分级。你看《婴儿画报》的 0-4岁,因为我跟他们接触比较多,你说0-4岁的差距有多大,能看同一本书吗?现在又改成2-6岁,我说这四年差别也大了。你知道幼儿的3-6(岁)当中,发展最快的是4-5岁,谁都不注意这个。我们做过一个前14的研究:比如说小班3-4岁,认识200个字,中班认识200-600个,大班600-800个。你看中班一下能多认识400,到大班怎么弄也只是增加200。我跟好多人讲,这是研究的一个现象,中班是一个飞跃,一下就增加400个字。什么叫增加400个字?他(孩子)得会单个字,一个一个的再认,这算是过关的400个字都认识了。
小孩有时候比较喜欢热闹的,喜欢鲜艳的,有自己的审美。我们楼下有个小孩,4岁的一个孙女,有一天存在我这了。我也没太多玩具啊,我说,“你看电视好不好?”她说, “好啊。” “你说看什么?”“看戏!”我就奇怪了,她想看京剧。我就给她找到(央视)11台,不就京剧嘛。我说,“你为什么喜欢京剧?”“衣服好看!”你看,她有自己的角度,觉得京剧的衣服好看,她可不管情节、唱腔。所以小孩选书有自己的倾向,他并不考虑有没有教育性,有没有知识,他喜欢热闹的。
小活字:真正好的早期阅读读物应该是什么样的?
祝士媛教授:编辑也好,创作者也好,得懂孩子,得懂孩子能认识周围什么东西,孩子思维的特点是什么。我到四川少儿社,他们社长我认识,让我跟他们座谈座谈。我给他们讲什么呢?讲“心理发展过程和创作”。比如说孩子的知觉,他最早能认识几种颜色,红、黄、蓝,最基本的颜色,美国给小孩的作品就用基本色,他不调。他把红的和白的一调就成了粉的,粉的孩子照样叫“红”,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粉就是粉。蓝的和黄的弄成绿的、浅绿的、深绿的、浅蓝的,孩子念出来还是基本色。
还有距离的问题,深度视觉的问题,你们可以看看“教育心理学”。我们北师大出了一本《幼儿教育心理学》,它就跟(孩子)比较有关系。你们知道柯岩吧?写“儿童诗”的柯岩,她怎么写那么多儿童诗,怎么写得那么好啊?我在幼儿园工作的时候,柯岩就在我们幼儿园蹲点,在班上呆着她就观察孩子,听孩子怎么说话,《我家有个小弟弟》都是那时候创作的。
小活字:如何看待“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教育现状?
祝士媛教授:我最反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起跑线”根本就不一样。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差异很大,这是一个原因。再有一个,每个人的发展速度不同。男孩和女孩,女孩先发展,女孩说话早,你看在小学四年级以前或者是初中以前,女孩在班上拔尖的多。一到了高中,男生就上去了。我在马来西亚的时候,因为我们学校在那合作办学,我在那个机构当顾问。马来西亚一个博士跟我们一块工作。他写了一本书,让我给他写序,我说,“那我得看看,再给你写序”。我一看,“让孩子赢在终点线上”,“哎呀!”,我说,“你这主题太好了,我给你写!”他说让孩子赢在终点线上,不是起跑线,我觉得这个科学。孩子经过努力最后(成功),起跑线是天生的,天生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小活字:在学前教育阶段,家长最应该重视孩子哪一方面的发展?
祝士媛教授:第一个我说是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全完了。现在家长也不管孩子身体,晚上不睡觉,这个最伤孩子。过去我们的孩子八点钟就睡觉,现在孩子能弄到十点、十一点。我就以我自己为例子,我跟有些家长讲,我说我现在八十多岁,还能在这给你们讲课,为什么?我从小身体好,从上大学到现在,我没请过病假。退休的时候,我跟系主任讲,“你怎么也不发我一全勤奖啊?”我跟他开玩笑,这么多年从上学到工作,请过两次就是产假,我在大学生过两个孩子。
另一个,社会性发展很重要,怎么做人。首先是入了学怎么跟人相处,你别看咱们社会主义国家,有的人不会跟人相处。我到了美国、澳大利亚,看他们都有这么一种组织,半天幼儿园,下午有一种游戏小组。游戏小组干嘛的?家长办的,让孩子玩,家长看着他们。为什么要一个游戏小组?家长就想看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怎么相处,怎么合作,他在家发现不了问题。
游戏小组里好多孩子在一块玩,他可以发现问题,在合作方面、社会性方面(孩子)怎么样,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我觉得一个是健康,一个是社会性,社会性里很重要的是习惯。搞出版的都知道叶圣陶,叶圣陶讲过,“什么是教育?”,“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俩字,习惯。”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习惯、学习习惯,全是习惯。教育就是习惯,更何况幼儿园呢?幼儿园更需要重视习惯,好习惯养成不容易,坏习惯形成了改起来也不容易。
小活字:“全语言教学法”,您觉得这套理论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祝士媛教授:它就认为,不一定(采用)单独的语言教育,可以包括在游戏等所有过程中,这是对的。但是也不能否定一些专门的语言训练,比如讲故事、复述故事、学习朗诵,还应该有一些专门的教学,但整个语言的表述、词汇的丰富是贯彻整个过程的。
我跟你讲北京有一个幼儿园,一开家长会,家长就对伙食的意见特别大,“我们交那么多钱,怎么孩子天天吃馒头白菜,白菜馒头?”家长很有意见,园长一听也很委屈,“每天食谱都不一样,不是每天馒头白菜。”园长突然一下觉悟了,“孩子吃了什么不知道,老师每天都要报菜名!”报菜名、主食名,各个老师都要这样报,蒸什么、炸什么、炒什么、溜什么。孩子懂不懂没关系,天天说,说多了就懂了。结果真有作用,孩子都知道了,什么汆丸子,这些词都懂了,特好玩。这词汇哪来的?就吃饭里学来的。
小活字:您如何看待蒙氏、华德福等西方教育理念?
祝士媛教授:这个高粱啊只能长在东北,你弄到广东它不长。西方东西的根在西方,你都弄到这来它也不长。他给方励之讨论这问题,讲的这个例子很有(道理)。我觉得很多理论,你学它可取之处,但我就反对全盘西化。你还有你的土壤,我们国家有自己的传统。比如说,家庭和孩子就不一样,我去了好多西方国家,孩子就是在游戏里学习,根本没有什么上课,最后就是坐一起听个故事啊,做个游戏。他们的孩子一来幼儿园知道自己干什么,我们的幼儿园里孩子都等着分配呢,在家里就等着家长安排,到了学校等着(老师分配),生活模式全不一样。
所以我就觉得幼儿园是上课,他们现在不叫上课,叫教育活动。我说中国如果没学好西方的(理念),那就先上课,否则就放养,通过游戏孩子什么也学不了。还有人的价值观也不一样,不能把我们的东西跟(西方等同),比如德国就非常反对教知识,就让发展孩子的想象力,你把这个用到我们幼儿园绝对完了。为什么美国游泳那么好?孩子几个月就能(学会),那是什么呢?本能。这种游水的本能6个月就消失,他们知道这个,咱们过去不知道。孩子自己就能狗刨,我看见过,就几个月的孩子,你看咱们这谁敢给孩子扔水里去?
小活字:退休之后,您还做了哪些与幼教有关的事情?
祝士媛教授:书是今年我还再版了两本,现在我在家里做事还是挺多。因为出的教材有个规定,五年必须修改,我跟责任编辑说,“今年是最后一次了,再过五年,我九十了,写不了了。”他们之前也有人说,“祝老师,您改不了,我找人来改。”我说,“我的书还是我自己改。”我今年改了一本《低幼儿童文学》,今年四月出了,后来又改了一本《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可能今年年后出吧,我已经交稿了,还在做一些事。
最近做得很多的是什么呢?我现在在做扶贫,是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教育部的一个扶贫项目。我做了五年了,都在少数民族地区,今年我去过宁夏、四川、新疆,去年去过滇西(云南西部)、贵州、广西,都是去的大山里头,云彩都在山中间,培养少数民族的老师。
因为这个事我们得了一个大奖,民政部给了我们一个第十届的慈善奖,叫“关爱启蒙者流动课堂”。做了五年,培养了8000多名老师。我们这个讲师团里头好多都是退休的,北师大就有三个,我就是讲师团的团长,做了五年了,我现在要辞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