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会飞的九爷》研讨会在京举行
1月16日,由北京作协主办的长篇小说《会飞的九爷》研讨会在北京文联大厦举行。
李敬泽讲话
王升山主持
1月16日,由北京作协主办的长篇小说《会飞的九爷》研讨会在北京文联大厦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贺绍俊、解玺璋、王德领、刘大先、丛治辰、岳雯、李林荣、兴安、张颐雯、杨晶等十余位评论家与会研讨。会议由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王升山主持。
长篇小说《会飞的九爷》是作家陆涛是陆涛“银城系列”三部曲中的一部,由作家出版社于2017年4月出版。本书演绎出一九九九年倒推至一九四九年的中国,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
李敬泽认为陆涛是“复杂”、“庞杂”,拥有丰富经历的独特小说家,是个没有“同类项”的作家。“他是‘社会人’,又是‘写作者’,是一个特别耐心、认真的写作者。通过一个傻子的视角,讲述了社会的变与不变,变的人有些慌张,不变的人更显迷茫。”李敬泽认为,在目前的现实题材书写中,写中国人在这个时代变革中的经验,有一个很大的苦恼,“现实”和“经验”是敞口的,它一直在变,很难给它画一个句号。“就陆涛的《会飞的九爷》来讲,确实有‘敞口’的问题,小说里写的那些事基本上是陈年往事,虽说时间不长,但社会的变化飞快,既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段时光。对于这段时光的认识、把握、想象、讲述,可能会是一个长时间持续的主题。能把握住一个时代的气质、精神调子的作品并不多。”李敬泽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会飞的九爷》有长久的值得探讨、值得再读的价值。
与会评论家普遍认为,小说容量很大,具有史诗性和民族特色,细节逼真。小说名《会飞的九爷》寓意深刻,包含着作者对小人物的尊重与拯救之一。九爷这个人物凝聚着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人的影子,能看到改革中人的成长与奉献。
解玺璋最突出的感受是陆涛对“时间”的重新构造,“小说在‘时间’上是‘破碎’的,通过这样的一种叙事,颠覆了我们对‘现实’的某种认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无处不在本质化的‘时间抗议’。”
贺绍俊则指出了一些问题,他认为小说中使用了一些大家很熟悉的段子,给小说的原创性带来伤害。“陆涛的小说有时候率性,时而又显得考虑不周全,呈现出一种过于主观化的写实。”
本书责任编辑兴安说,陆涛的经历本身就可以写成一本书,当记者、经商、写剧本、拍电视剧、办报、做电台主持人等等,到北大做访问学者,师从洪子诚教授,还做了几个月 “董事长”,现在依然是“字里行间”的“品牌总监”,“就像西西弗推那块石头一样,他写《会飞的九爷》与这种了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作者陆涛
陆涛在发言中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文学的厨师,大家都是美食家。他要认真坚持小说创作,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不辜负评论家和读者的期待。
会议现场
(摄影: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