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后,重读《中国的红星》
《中国的红星》于1938年出版,历经80年后进行再版,这本书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人民出版社将《中国的红星》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点图书,它的出版背后有哪些精彩故事?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良明,张太雷外孙、将军冯海龙,人民出版社历史与文化编辑部副主任吴继平分享了《中国的红星》一书背后的故事。
同时出版但命运相差甚远
李良明还记得,2015年8月筹备纪念恽代英诞辰120周年的时候,他从红色收藏家江小平那里发现了这本书。《中国的红星》是1938年2月25日在上海以新中国出版社名义出版的,李良明立即想到了美国记者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也就是《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和这本书是在1938年2月同时出版,但两本书的命运却相差甚远,《西行漫记》当时就誉满全球,而《中国的红星》这本书则销声匿迹。
李良明认为,两本书的命运差别如此之大,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红星照耀中国》改成了《西行漫记》,这样就瞒过了敌寇和警察的耳目,而《中国的红星》这本书的名字则过于扎眼。李良明感慨地说:“如果说《西行漫记》是外国人写的介绍中国红星的第一本图书,那么这本书毫无疑问就是中国人自己写的歌颂中国红星的第一本书。”
李良明认为,如此有价值的一本书,应该让更多人看到,便说服江小平。江小平慷慨地表示,只要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就愿意拿出来。此后,李良明便把《中国的红星》推荐给了人民出版社。
《中国的红星》一书共写了50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和红军将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袖人物,还有共和国的若干位元帅。长久以来,李良明一直和人民出版社保持良好的合作,他认为,这本书符合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定位,如果人民出版社能够出版这本书,相信它在全国和海外的影响会更大。果不其然,李良明将《中国的红星》推荐给人民出版社后,出版社方面一致认为这本书定位好、价值高,决定将它作为重点书进行再版。为此,李良明感到无比欣慰。
保持历史的原汁原味
《中国的红星》于2016年3月立项,2019年1月出版,历时将近3年。吴继平对《中国的红星》一书的出版历程还历历在目,他说:“能参与《中国的红星》这本书的再版,并作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主题图书,我感到很荣幸。”
吴继平解释,《中国的红星》尘封了大约80年,它的语言是半文半白的,这也使此书的再版过程充满了挑战。《中国的红星》需要一位权威党史专家进行评注,人民出版社方面便邀请李良明做此项工作。为此,李良明不仅为这本书写了序,还对文章中每一位先驱领袖和红军战士都做了仔细、权威的评注,又写了编后语。“李良明教授在此前已经做了很多批注,给编辑工作扫清了很多障碍,但我们在编辑过程中依然不敢掉以轻心。对于这种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年代久远的书,我们应该保持历史的原汁原味,奉献给读者的应该是一本真实、客观,再现当时历史情景的书。同时也要让当下读者读懂,对书中每一个红星的历史价值和历史贡献有很清晰的了解,这是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的难点。”吴继平说。
李良明对吴继平的话深表赞同,他说,《中国的红星》这本书的编辑们十分认真,对原版书进行仔细研读。“当时的印刷条件有限,原版书中会有一些通假字和错字,编辑们都要把这些字挑出来,进行改正和注释等。”李良明表示,整个编辑过程中,自己和编辑们始终保持联系和良好沟通,比如对某一个注释和后面编后语的评价,该怎么评、怎么写,都及时沟通,不留下任何错误和遗憾。
重温共产党人奋斗历程
一本尘封了约80年的《中国的红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上进行再版,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冯海龙表示,《中国的红星》客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艰苦奋斗的历程。他说:“许多共产党员用自己的生命走出了这条路。就像张太雷,毕业于北洋大学,如果不参加革命,完全有美好的前程,但是他信仰共产主义能够救中国,所以他能舍下一切,走向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用生命去探索革命胜利的道路。”冯海龙感慨道,这些烈士用自己的生命走出了一条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所以这本书也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人艰难困苦的经历。
“这本书的再版无疑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李良明同样认为,《中国的红星》出版意义重大。他解释,书中一共有50个红星,既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也有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开国领袖,还有彭德怀、贺龙、聂荣臻等元帅,以及一批杰出的领导人。
李良明说:“我想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站起来,与他们这些红星的英勇奋斗、牺牲是分不开的。我们今天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重温这些红星为革命奋斗的历史,更能激起我们的信仰、信心和信念。”他表示,《中国的红星》能激励广大青少年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