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13期:作家叶梅开讲文学与善恶
12月16日,“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13期在京举行。作家、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以“有一些善恶、终将由文学流传”为主题,分享了她对文学与生活的深层体悟以及哲学的思辨。海淀作协部分作家、鲁迅文学院部分学员以及来自中关村海归文学社团、海淀小作家协会、海淀高校文学社团联盟等社团的文学爱好者300余人聆听讲座。讲座由诗人杜东彦主持。
叶梅在讲座中
在两个多小时的专题讲座中,叶梅讲述了她几十年文学创作体悟和“文学流传善恶”的深刻观点。叶梅提出:有一些善恶,终将由文学流传。在人类发展到高科技、高速发达的21世纪,当代人应该对文学究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做出自己的叩问和探求。
她从三个层面与现场观众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第一个层面是守望灯火,用文学的方式来寻求人生的价值。
她结合自己的知青生涯,讲述当地的农民把他们手边仅有的几个鸡蛋、一把腌菜送给知青,时常把知青叫到家里一同来品尝珍贵的食物。这些在叶梅心里头埋下了深深的来自于民间、来自于温情大地的善。她一直想用某种方式来表达。所以她写的第一篇小说就是以插队的那些少女们的命运为题材。
叶梅表示,文学刊物之于社会就如一盏一盏的灯火,照亮许多人的心灵。如同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所描述的,读书人是有光亮的。这种光来自于心灵,来自于对社会的一种善,对人心的一种温暖。我们办杂志和个人写作,都应该传播这种善。
第二个层面是要用文学的方式来书写人间的善恶。她从最近网络披露的触目惊心的骗保杀妻案说起,讲到自己才4岁的孙女经常问她的一些小问题,阐释了善与恶同时存在、光明和黑暗同在的道理。
据此,文学究竟要做什么样的选择?叶梅认为,这些年,中国的文学光怪陆离,对人性恶的表现比比皆是,比如电影电视剧的宫斗,那些勾心斗角,无所不用其极,让观众感到人性是多么的险恶,那些攻略是那么的蹊跷。而很多时候年轻人在这里学到了这些东西,用到职场上,拿到生活中来对待同事、朋友甚至亲人。她呼吁,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作家、有爱意的作者应该去书写光明,应该去记录善,见证善与恶。不能让恶成为无边无际的花朵,也不能让善埋没在埋没在那些默默无闻的人群之中,要去发掘那些善。
她谈到,文学的书写有可能要书写大奸大恶大善,但是更多的时候可能要去书写那些小恶小善。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文学借鉴了西方的文学很多有益的地方,我们解放了思想、开掘了人性、放飞了自我等等,但是我们仍然缺少了很多根本的东西,而这个根本的就是中国的传统、中国人的智慧。
第三个层面是作家要修身如玉,文学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叶梅说,作为一个作家也好,作为一个人也好,一生都在修为的过程中,才能够达到一定的境界。识玉的人知道要如切如磋,要不断切磋,玉才能发出光芒,才有包浆,才越来越鲜活、越有生命。而一个人也是如此,要使人生得到最大价值的体现,一辈子都在修炼的过程中,这个修炼也离不开善恶。每一个有志于文学的人不要把文学当做一个敲门砖,要把写作的过程当成一个修为的过程,当成一个自身不断完善和实现价值的过程。 “今天的社会、今天的中国,有那么多的故事有待于我们去书写。作家就应该以更加虔诚的姿态投入到生活中去,投入到时代的浪潮里面去,而且要修为,要有一双慧眼,要铁肩担道义,笔下有乾坤。我以这样的心态来祝福大家,也来勉励自己。”
郭延芬朗诵叶梅作品《根河之恋》
随后,朗诵艺术家郭延芬声情并茂地演绎了叶梅的散文《根河之恋》,文中充盈贯注的对自然的深沉之爱,深深感动了现场观众。
在互动环节,叶梅就如何真正认识“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刻阐述。她认为,民族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不是单一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所以我们不必忧虑那种趋同。但是,在趋同的过程中,怎么样去保留和创造这才是最重要的。实际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是在动态中发展,而不是凝固、静态的。在发展中怎么样保留民族文化的特质,是我们应该需要去考虑的。为什么土家族、苗族有着不一般的性格,性格在哪里?对生死的态度,又是如何敢爱敢恨?这正是奇山大川造就的一方水土一方人。更重要的是去体现这种民族的特质,而不是归为简单的包头帕、穿花裙等表面元素,而应该去探索少数民族浪漫、雄奇、神秘等丰富的精神内涵,并不断进行我们时代的创造。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
在回答“如何开掘年青作家群体创作力”的问题时,叶梅表示,应该看到,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方位中,复兴状态也包括文学本身,而文学的样式在网络时代是多样化的,应该得到尊重,应该以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来看待。当然,与此同时就是鱼龙混杂,有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有很多的文字垃圾。对此,我们应该做好选择,做好自己的事情,尽量让自己的的文字不成为垃圾。
就一位小听众提出的如何理解“文学就像灯火能照亮心灵”的问题,叶梅耐心地回答:阅读的感动、兴奋,或者是悲哀,或者是不赞同、反对,就是灯光在产生作用,它在读者的眼前晃动着使人恋恋不舍,使人有所感悟。要把读书作为一辈子的事情, 就会觉得那个光亮会越来越大。
来自八一学校的学生提出如何理解“心灵的蜕变”的问题,叶梅深入浅出地以“蚕的蜕变”形象地给予解答:要像蚕“化蛹为蝶,最后变成美丽蝴蝶”一样,在一次一次的蜕变中,完成心灵境界的不断提升,敢于否定自己,把过去清零,提升自己。
著名作家叶梅与“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嘉宾及策划团队合影
“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由北京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联、海淀区文化委、海淀侨联主办,海淀区作协、海淀区文化馆、中国作家网承办,《中华英才》杂志社、《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社、国人书院协办;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忠、海淀区作协主席石钟山担任文学顾问;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崔志刚担任艺术顾问。讲座每月一期,邀请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走上讲台,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强调与受众者的互动。自2017年6月创办以来,谢冕、刘庆邦、肖复兴、陆天明、柳建伟、王宏甲、陈晓明、何建明、梁鸿、须一瓜、张清华、韩小蕙等陆续在大讲堂担任主讲,反响热烈。(文/曾金胜 图/《丰霁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