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传承兴化文脉 共建文学之城 中国·兴化首届施耐庵文学节综述
来源:文艺报 | 李祝海  2018年12月28日08:49

11月的里下河平原,岁月孕育的果实已然捧在手心,蕴含希望之光的种子也已落地。11月9日至23日,以“传承兴化文脉 共建文学之城”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兴化施耐庵文学节,在江苏兴化这座水乡小城举行。穿越数百年时光,一个个有关传统的、现代的,名家的、本土的节日活动,如同一股股文学清流,将具有“兴化气韵”的文脉赓续、传承,同时,清朗的文化主题又赋予这个时代的兴化人新的追求,激励人们共同书写新的文学篇章。

回望:提升施耐庵文学品牌影响力

兴化,板桥故里,水浒摇篮。这里自古贤人辈出,施耐庵、宗臣、陆西星、郑板桥、刘熙载、刘韵琴等历史名人如日月星辰闪耀于文学的星空。

施耐庵文学节上,“施耐庵”自然是节日的主角与灵魂。

11月16日下午,以施耐庵命名的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兴化举行,有5部作品获奖,兴化一部本土作品获特别奖。

于2011年设立的施耐庵文学奖,旨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国长篇叙事文学的创新与繁荣,为提升汉语长篇叙事作品的世界地位,贡献“兴化力量”。纵观三届获奖情况,既有宗璞、贾平凹、王安忆、赵本夫这样的文坛名家,也有宁肯、金宇澄、李佩甫、陈彦、付秀莹、普玄等文坛生力军,还有董启章、严歌苓等作家。

文化的力量贵在自信。对于兴化人来说,以特有的方式回望、纪念这位先贤,既是精神上的寄存,也是砥砺前行的动力,更是实现梦想的力量与温度。中共兴化市委书记李卫国在颁奖典礼上表示,施耐庵文学奖将以其鲜明的独立性、独特性在文学奖项中独树一帜,成为我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奖之一;一定会推动文艺创新,繁荣文艺创作,激励作家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也一定会成为兴化叫响世界的又一张文化名片,进一步放大“兴化文学现象”,提升兴化的知名度、美誉度,为更好地推动兴化文化建设高质量注入新动力,把文化名城建设推向新高度。

对于获奖者来说,获得施耐庵文学奖是一种荣耀。“获知得奖的消息,顿感一种督促的力量,督促自己写出更好的作品,要不然就会有愧于施耐庵先生的鼎鼎大名。”“《水浒传》这部作品对我的意义很大,在施耐庵的家乡得到这个奖,对我来说是巨大的鼓舞。”诸位获奖者感受到了这份奖项的分量。

连续三届主持评奖活动的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指出,兴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施耐庵巨大的文学成就、历史影响,以及兴化籍作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突出成就为施耐庵文学奖的设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施耐庵文学奖的设立,为我国长篇叙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新垛镇施家桥村的一抔黄土,是一代文豪施耐庵的最终栖息地。600多年前,隐归乡野的施耐庵在此潜心著书,写出了千古名著《水浒传》。施公的栖息地自是后来人心中的“朝圣”之地。颁奖典礼的第二天,参加首届施耐庵文学节的文学名家来到施耐庵文化园,追寻水浒文化起源,缅怀这位文学巨匠。透过毕飞宇工作室、兴化文学馆、广场书屋的窗口,他们得以窥见兴化文学厚土之一斑。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文学节期间,以组织一次施耐庵文化主题游学综合实践活动、演讲一个施耐庵传说或《水浒》故事、撰写一篇读(评)施耐庵、读(评)《水浒》的文章、开展一次征文评选活动为内容的“阅读《水浒》”系列活动,在全市各中小学校深入开展,学生们成为文学节的参与者、阅读者、写作者。从小接受经典著作的熏陶,将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文学的种子,并随着他们的成长培育出文学新苗。

先贤们的巨大成就成为家乡人藏于心间的骄傲资本,丰富着人们的精神家园。禹俊,一位普通的兴化市民,因为从小就喜欢同乡所著的《水浒传》,他八九岁时就开始收藏水浒题材的艺术品,30多年间收藏了3000多件有关水浒题材的艺术品。11月9日上午,禹俊水浒题材艺术品收藏展开展,与人分享有关水浒的故事。

守望:透过“现象”见本质,文苑代有人才出

里下河平原上的兴化,纵横交错的河流滋润着这方水土上的芸芸众生。灵水秀土,崇文尚雅,著书立说蔚然成风,绵绵不绝的文脉犹如条条奔向大海的河流,丰沛而又温润。在当代,中国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有成就的兴化籍作家,创造了文学领域独特的“兴化现象”。难能可贵的是,在兴化本土有一群坚守文学梦想的业余创作者,他们勤奋耕耘,用文字传承这一方水土的精神依存和文化底蕴。施耐庵文学节期间,这些文学理想的深情守望者,用他们的特别行动和互动方式,生动演绎了文学节的“节目”。

11月18日上午,毕飞宇工作室第十五期小说沙龙如期举行。工作室的“主人”毕飞宇,《雨花》杂志副主编育邦,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乔叶,作家庞余亮,以及众多文友如约而至,为本土作者创作的小说《人皮二胡》“把脉问诊”。在点评作品的同时,育邦、乔叶还为文友们现场开起“小说课”,讲解小说创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毕飞宇这些年总爱往家乡跑,他牵挂着他的工作室以及众多的文学坚守者。自2014年12月6日第一期小说沙龙举办以来,毕飞宇工作室小说沙龙已举办15期,除他本人外,丁帆、叶兆言、余华、叶弥、贾梦玮、朱辉、庞余亮等一批知名作家、评论家先后来到文学沙龙,举办小说创作讲座、点评修改作品,渴望交流的兴化文学爱好者与名家因此有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施耐庵文学节期间,鲁迅文学奖得主、《雨花》杂志主编、兴化籍作家朱辉走进兴化文学课堂,为本土作家代表、读者讲授短篇小说的创作之道,并以众多的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为例,现场讲解如何收集到小说的创作资源。

秋冬季节的转换,清冽的雨水来得格外频繁,烟雨濛濛的小城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11月18日下午,里下河平原上的颂歌——金倜诗歌朗诵会上,《里下河平原上的颂歌》《面对生活》等十几首由本土诗人金倜创作的诗歌,带领听众来了一次诗意之旅,大家随着诗人的笔端感受水乡美景、风土人情、情感百味。作家毕飞宇、庞余亮等人也以好友的身份上台朗诵。中共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春龙在朗诵了《楚水的秋天》后说,金倜的诗歌不仅仅属于他自己,也不仅属于他的家人,更属于兴化文学、兴化人民,属于更广阔的空间。

高雅的诗歌朗诵生成余音绕梁的感动,文学节期间举行的《楚水文成》兴化现当代作家作品朗诵会有着同样的精彩。来自全市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年龄段的朗诵爱好者竞相登台,以声画结合、表演相伴的艺术,奉上一个个作品,给人带来视听上的享受。

近年来,兴化籍作家的作品经过另一种方式的再创作,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学节期间开展的兴化籍作家影视作品回顾展,《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哺乳期的女人》《青衣》《推拿》《罗荣桓》等作品在荧屏集中上演。寒意渐生的季节,兴化人民又增添了一份艺术的暖意。

生生不息的创作人才,除了自身的勤勉外,还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滋养。李冰、王锐等10位作家,是兴化上千创作大军中的代表,11月9日下午举行的重点文学作品创作扶持项目签约仪式上,他们现场签订了扶持项目立项合同。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将对他们的相关作品给予召开专家审稿会、组织优秀作品研讨推介活动、提供出版资助等方面的支持。

兴化的文化事业从来不缺热心的支持者。节日期间的一系列文学活动,得到了惠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兴化农村商业银行等众多社会力量的关心与支持。

展望:推动从“小说之乡”到“文学之城”的华丽升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从“小说之乡”到“文学之城”,虽然并没有明显的“时代感”,也非简单由“乡”到“城”的过渡与变化,而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大平台、更宽领域,更有深度、更有内涵的文学高地。

11月17日下午,由江苏省作协和兴化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从小说之乡到文学之城——兴化文学发展研讨会举行。中国作协办公厅副主任王军,中华文学基金会秘书长李小慧,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利民,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钟山》主编贾梦玮,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温潘亚,南京图书馆党委书记韩显红等嘉宾出席研讨会。

对于兴化而言,文学不失为这个婉约小城的清亮底色。打造一座独具气质的“文学之城”,既是践行“人文兴市”战略的需要,也是“文化兴化”建设的需要。

兴化素以文化底蕴深厚而著称,文学资源亦堪称丰厚,历史上文学大家的出现是连续性的,兴化文脉从无间断。兴化是泰州乃至整个里下河地区的文学高地,早在2011年就被中国小说学会命名为“中国小说之乡”。目前,兴化籍作家共有中国作协会员15名,江苏省作协会员80名。

中共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春龙提出的“以建设‘文学之城’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学资源优势,努力从‘小说之乡’走向更广阔的‘文学之城’,为兴化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的这一概念,得到了与会嘉宾的充分肯定。 “从施耐庵先生到毕飞宇,600年间薪火相传,文脉相传,人杰地灵,这块土地的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沃土太值得关注,应该更好地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上发挥优势。” “‘文学之城’的打造要有名家、名作、名品、平台,这样‘文学之城’的构造就会比较牢固。”与会嘉宾在认可兴化所具备的“文学之城”建设标准的同时,对兴化文学的发展、兴化“文学之城”的打造等建言献策,为进一步擦亮兴化文学名片,提升兴化文学影响力,助推兴化打造“中国文学之城”提供了有益思路。

“兴化在推动人文建设、提升本地文学美誉度方面从未止步,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兴化‘文学之城’的建设,将开创兴化文化建设的辉煌未来。”因评选施耐庵文学奖而与兴化结下“深交”的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如是说。

文化不单单属于精神层面,同时也服务于经济建设。11月23日下午在上海召开的2018兴化(上海)服务业暨文化产业投资环境说明会完美落幕,兴化的文化产业在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道路上又迈出新的一步。

讲好兴化故事,传播主流价值,引领时代风尚,促进社会发展,这是兴化建设“文学之城”的应有之义。为期15天的施耐庵文学节,以虔诚之心致敬先贤,以清新风格活跃水乡文苑,以优雅姿态给力“文学之城”。

多样的表达方式营造出更加浓郁的文学氛围,同时汇聚起众多积极向上的力量。首届施耐庵文学节无疑是“文化兴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件盛事,它掀起的文学浪花将会随着时间的河流向前涌动。

“文学盛会”不会落幕,“文学之城”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