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们都爱李海叔叔” ——尹学芸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18年12月05日12:34

12月3日,由天津市作家协会与《文艺报》社联合举办的尹学芸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天津市作协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彬等出席研讨会。会议由《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李敬泽在《李海叔叔》里读到了如《世说新语•雪夜访戴》一般“乘兴而行,尽性而归”的舒朗与任诞。“在《李海叔叔》中,我能感受到有一种空,有一份四望皎然,有一份一个人要找另一个人的那种孤独,这个小说把我们古典中的诸多传统很好地接续起来了。”什么是中国故事?在李敬泽看来,尹学芸的小说就在书写中国精神,她笔下饱含最基本、最温暖,同时也是最鸡毛蒜皮的故事,《李海叔叔》为读者重现了古典中国的市井传统和中国文人的抒情传统。但《李海叔叔》绝不仅是一个传统小说,它写出了世界之变迁、时代之更迭、人情之考量,尹学芸在小说中真正找到了一种“复杂的调子”,用独属自己的风格进行创造。

李彬表示,尹学芸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是天津文学的重要收获。他说,尹学芸是一个勇于担当、扎根本土的作家,一直默默地耕耘,不忘初心,多年如一日地读书、写作,对文学抱着赤诚的热爱。她的创作始终包蕴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造中保持艺术的活力,反映出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的主脉络,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小说选刊》常务副主编王干谈到,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现实生活非常丰富,但是关于现实题材的创作却不能令人满意,尹学芸的创作启发我们思考,什么样的现实主义才能写好中国故事,什么样的现实主义才能写好当下如此纷纭复杂、如此难以表达清楚的现实。在王干看来,现实主义方法多样,法国、苏联、拉美的现实主义各不相同,尹学芸接续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由蒋子龙等一代中国作家形成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在叙述方式上她又融入了自己的探索实践,融合了现代主义的特点,带有先锋特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认为,《李海叔叔》写的是两个非常封闭的家庭的伦理关系、经济关系,但其中有作者个性化的童年记忆,她能将每一个细节的触角都伸到了这个社会最深处,反复的折冲,从记忆深挖最终延伸到普遍的中国经验。陈福民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说李海是一个具有亮点的人物,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李海身上看到自己,进而能对自己有所回顾与反思,“李海叔叔所有行为方式、肢体语言都深刻烙印和透射着我们这个文化特别复杂的那一面”,陈福民李海这个人物应该是尹学芸对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特别重要的贡献。

“我一开始对这个人物有点鄙视,觉得这个人是一个不上路的人,觉得我不可能交这样的朋友”,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赵海虹坦言道,自己开始对李海这个人物持保留态度,“但是看到后来,我觉得我对这个人的感情很复杂,到最后可以说同情他,我看到了对小说中对人性异化的细微展现。”在赵海虹看来,有希望的苦难对人性的淬炼有积极的一面,而李海叔叔这个人物一直处在有希望的苦难当中,熠熠生辉。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着失语症结,他引用西川的话说,“我们感受到中国人的不幸或者是忧伤,但是我们流的是曼纳尔斯塔的眼泪。”我们看到中国的现实,但是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别人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更显现出尹学芸创作的可贵之处,因为在《李海叔叔》《玲珑塔》《士别十年》等一系列小说中,尹学芸立足现实,塑造出了非常丰富饱满的中国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根基扎实。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则将近年来尹学芸的写作称之为“尹学芸现象”,她的题材跨度之大、生活经验之深,非常令人惊讶,其创作可谓现实创作多维度、多角度的艺术审视。同时,尹学芸的语言也令人眼前一亮,王春林说,读尹学芸的小说让他想起茅盾评价鲁迅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当时的文学新形式曾给一代青年作家极大的影响,而现在尹学芸的中篇小说在语言形式的沉淀上也是一个创作运用新形式的探路者。

《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徐晨亮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对于目前的小说发展倾向,他有两点总结,“一个倾向是书写那些被生活侮辱、伤害,以至于不断爆发的人生极端情境,另外一个倾向就是沉迷于日常的经验,小说不断制造冗长的生活,描写冗长生活中人心如何被磨损乃至于磨平。”许晨亮以为这两种倾向并非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但如果所有作家都按照这样的方向写作,必然会出现大量千篇一律的作品,而尹学芸的作品恰恰提示我们,在人性极端化和冗长的书写之间,其实关于人的挖掘和表现还有巨大的空间。

“我们读小说时都仿佛生活中有李海叔叔,我认为我们其实都爱李海叔叔。”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岳雯毫不吝啬对主人公李海的激赏,在她看来,《李海叔叔》以塑造人物为主体,人物的复杂性被一步步打开,只有到了小说的后半部分,通过李海的妻子儿女对他的侧面叙述,人物才真正变得立体可信,“他让孩子们非常崇敬、难忘,有属于父亲的那一面,也有让他的妻子在长久相处中对他的各种复杂的感情,多重性格和情感塑造出非常有张力的、饱满的人物形象”。

很多专家谈到,尹学芸的小说既有抒情性的话语表达,也有对前现代中国的临摹写真,她善于用细节以点破面,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其敏锐的记忆与历史感受力,构成了她对于中国人生活稳定性的确认,具有独特的现实质地。

会上,天津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杨军毅代为宣读天津市委宣传部对尹学芸获得第七次鲁迅文学奖的贺信。贺信中提到,尹学芸从事写作30余年,始终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将自己的创作与时代紧密结合,把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创作了一大批接地气有情怀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作为一名基层作家,尹学芸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潜心文学,淡泊名利,勤奋写作,默默耕耘,以扎实的创作态度和丰硕的创作艺术,为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树立了榜样。

《文艺报》副总编辑徐可,以及孟繁华、杨晓升、张柠、黄桂元、刘颋、杨庆祥、季亚娅、岳雯、谷禾、徐刚、项静、王岚、王继军、闫立飞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