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2018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
从中日韩“文艺大众化”论争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
金艳(5)
后现代文化与资本帝国的全球统治
——奈格里、哈特《帝国》解读
张一兵(13)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意识形态批评探析
王庆卫(21)
《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纪念专辑
狂人之诞生
——明治时代的“狂人”言说与鲁迅的《狂人日记》
李冬木(29)
论鲁迅对《狂人日记》的阐释
——兼谈《呐喊》的互文性
董炳月(43)
《狂人日记》影响材源新考
汪卫东(52)
战时国家之城的形象建构
——老舍的重庆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
李永东(58)
从帝国叙事到“美猴王”奇观
——论《人猿泰山》的早期中译本《野人记》
陈庆(67)
跨文化的诗与思:吴宓《欧游杂诗》探析
余婉卉(75)
文学与人学的变奏
——钱谷融“文学是人学”观念及其阐释的再阐释
姚孟泽(84)
“活记忆”与“死记忆”
——钱锺书记忆研究的中式范例
刘保云(93)
“境界”传统与中国新诗学的建构
赵黎明(101)
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希腊悲剧智慧
刘文瑾(110)
宫体诗的“自赎”与七言体的“自振”
——文学史上的《春江花月夜》
张伯伟(118)
清代乾嘉时期的伊犁诗坛
吴华峰(130)
邢、魏之争与应用文在北朝的地位
青子文(139)
柳永“屯田体”的特质及其词史意义
沈松勤(146)
季札观乐诸问题辩证
——兼论早期儒家对先秦知识的塑造
徐建委(157)
苏轼的“幽人”易象与意象
程刚(164)
当代文学的接续与更新
——基于《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简报》的文学史考察
黄发有(172)
从《三里湾》看赵树理的“新变”与“固守”
惠雁冰(182)
精神分析视阈中的汪曾祺创作
翟文铖(192)
当代小说语境中古典诗歌的回归与新变
——论王安忆《长恨歌》与古典诗歌之关系
谭蜀峰(201)
从“城乡中国”到“城镇中国”
——新世纪城乡书写的叙事伦理与美学经验
王鹏程(212)
综述
“文学研究中的跨域对话”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度《文学评论》编委会综述(222)
编后记(224)
摘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
从中日韩“文艺大众化”论争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
金艳
内容提要 20世纪20—30年代中日韩三国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遇到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由此引发了文学界的论辩。“文艺大众化”的提出是左翼文学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白色恐怖高压下,为“突出重围”自觉选择的结果。“文艺大众化”论争赋予了理想化、概念化的“大众”以阶级性,从而强化了文学的阶级性基础。与日本、韩国相比,中国的“大众化”论争,其范围、参与度以及涉及的角度、方面都更加广泛。而日本、韩国的“大众化”论争,由于迅速的“布尔什维克化”,未能进一步深入,在没有充分展开的情况下作出妥协,淹没在其他论争之中。中日韩三国的“大众化”理论都没有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充分的实践,这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土化未完成的任务。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左翼文学;文艺大众化;通俗性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
后现代文化与资本帝国的全球统治
——奈格里、哈特《帝国》解读
张一兵
内容提要 奈格里和哈特认为,后现代实际上是资本的帝国统治的客观状态,作为激进话语的后现代、后殖民文化思潮恰恰映射了现实中资本帝国统治方式的深刻变化,反基础论和流动的多样性认知模式正是资本帝国全球化布展的存在特征。所以,如果后现代文化思潮所鼓吹的碎片化的主体和混杂的主权形式正是资本帝国全球布展的存在方式,那么,这种看起来革命的话语恰恰在无意识中成为帝国统治的观念同谋。这是一种需要批判性审视的观点。
关键词 奈格里;哈特;《帝国》;后现代;后殖民文化;资本帝国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意识形态批评探析
王庆卫
内容提要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意识形态批评是一种以“文学是意识形态”的认识为逻辑起点,以“形式的意识形态”为核心问题,旨在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的文学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大体分属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路径,意识形态批评也相应呈现两种取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未能坚持将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未能持守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但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开启思路和提供镜鉴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人本主义;科学主义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纪念专辑•
狂人之诞生
——明治时代的“狂人”言说与鲁迅的《狂人日记》
李冬木
内容提要 本论通过语汇、社会媒体、“尼采”、“无政府主义”、文学创作以及时代精神特征等几个方面的考察,确认了在《狂人日记》诞生之前有“狂人”言说史的存在,并在此背景下,探寻了“狂人”诞生的足迹。本论认为,周树人是带着一个完整的“狂人”雏形回国的,这个“狂人”是他建构自身过程当中的一个生成物,和他记忆中的“真的人”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狂人”之诞生,更宣告“真的人”之必将诞生。就本质而言,《狂人日记》是“人”之诞生的宣言。
关键词 狂人言说;狂人日记;鲁迅;尼采;真的人
作者单位 日本佛教大学
论鲁迅对《狂人日记》的阐释
——兼谈《呐喊》的互文性
董炳月
内容提要 对于《狂人日记》来说,鲁迅不仅是创作者而且是阐释者。1918年4月至1935年3月,鲁迅首先创作了《狂人日记》,然后多次阐释《狂人日记》,最终完成了“吃人/救人”话语的建构与重构。《狂人日记》的主题转化为鲁迅其他多篇小说与杂文的母题,与这些小说、杂文保持着多方面的互文关系。1933年鲁迅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指出了《狂人日记》与进化论的关系,通过将《狂人日记》与《药》并置,克服了《狂人日记》的“空洞”问题,赋予“吃人/救人”话语以现实性与革命性。
关键词 狂人日记;吃人;拯救;阐释;重构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狂人日记》影响材源新考
汪卫东
内容提要 本文新发现值得关注的《狂人日记》域外影响新材源:高尔基小说《错误》。明治四十年(1907)3月《新小说》发表二叶亭四迷译高尔基短篇小说《二狂人》(原名为《错误》),同年7月《帝国文学》发表“无极”的《狂人论》。通过对鲁迅留日时期的阅读和翻译活动的考察及文本之间的对比研究,证明《狂人日记》受过《二狂人》和《狂人论》的影响。
关键词 《狂人日记》;《狂人论》;《二狂人》;《错误》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战时国家之城的形象建构
——老舍的重庆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
李永东
内容提要 在老舍的重庆想象中,重庆作为民族国家的象征,拥有对北平性格进行评价的权力,北平故事被控制在国都重庆/民族国家的观念框架中,主要人物的城市去留策略,满足了老舍作为“北平之子”和“国家之子”的意愿。“下江人”来到重庆,展开了人与城的对话。在对话中,身份迁移、季节转换、新旧冲突等题材被整合到重庆想象中。“下江人”既有的“身份”与重庆战时语境相龃龉,“身份”在国家意义的层面被重新建构。战都重庆拥有轰炸季与雾季两副城市面孔,面孔的转换嵌入叙事机制中,演绎了“下江人”的命运变奏和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分合。无论走向重庆还是离开重庆的叙事安排,老舍都是基于民族国家立场的考量,以此完成了对战时国家之城的构想。
关键词 老舍;战时国都;重庆;民族国家;城市想象;抗战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
从帝国叙事到“美猴王”奇观
——论《人猿泰山》的早期中译本《野人记》
陈庆
内容提要 《人猿泰山》的早期中译本《野人记》1923年开始连载于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小说世界》第1卷第12期至第4卷第3期上,译者胡宪生。本文通过讨论这本小说的翻译,思考西方浪漫主义小说中的帝国叙事与民国初年通俗小说奇观化之间的断裂、冲突与历史关联。可以发现,胡宪生的译本有意削减、省略、改写《人猿泰山》原作中的帝国叙事,糅杂了20世纪20年代本土知识分子有关“民众文学”的集体想象与古典白话小说的经典形象,将之建构为来自异域的“美猴王”奇观。《野人记》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叙事与本土文化、异域浪漫观念与中式传奇之间竞争与协商的场所,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20年代小说翻译与文学生产之间的关系获得新的线索。
关键词 《人猿泰山》;《野人记》;帝国叙事;“美猴王”奇观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跨文化的诗与思:吴宓《欧游杂诗》探析
余婉卉
内容提要 作为跨文化体验的载体,吴宓《欧游杂诗》以“新材料入旧格律”为“文学创造之正法”,以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为模本,勾勒旅途中“琐屑有逸趣之事”。诗集描绘诗人眼中的异域,也构成西方文学阅读记忆与现实游历的二重唱。诗笔浅易,却在谈文论史中尽显吴宓的浪漫倾向,迥异于其师白璧德对浪漫主义的严厉批判,可例证中国学人如何以文学的感性演绎异域,以个人体验择取西学。
关键词 吴宓;《欧游杂诗》;《学衡》;旅外纪游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文学与人学的变奏
——钱谷融“文学是人学”观念及其阐释的再阐释
姚孟泽
内容提要 学界一般从“人道主义”来理解钱谷融于1957年提出的“文学是人学”观念,但这是基于其在“反右”运动中受到批判,又在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中被“重新确立”而来的后见之明。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本身与“反胡风”运动以及“现实主义论争”有直接的关系,他在文中不仅提倡了“人道主义”,更对“复杂社会关系中”“具体的人和他的具体的行动”这一旨在拓展文学空间的文学观念进行了阐述;二者在钱文中呈现为分裂的状态,并且后者也说明“文学是人学”观念主要是对“文学”的探讨。但在后来的批判和重新确立中,“人道主义”被当成了理解“文学是人学”的“总钥匙”,“人学”成了这一观念的重心,而“具体的人”及其背后的文学可能性则被驱逐了出去。重新理解“具体的人”,不仅是对钱谷融的重读和纪念,更是对80年代至今的思想方式和文学观念的反思和探寻。
关键词 钱谷融;文学是人学;人道主义;具体的人;文学观念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活记忆”与“死记忆”
——钱锺书记忆研究的中式范例
刘保云
内容提要 1957年钱锺书在《宋诗选注》一书中提出“活记忆”与“死记忆”之说,从记忆角度关照中国古典研究的诗史问题。参照西方记忆研究,他区分的“活记忆”和“死记忆”属于过去呈现的范畴,而非记忆力、记忆术的范畴。较之西方记忆理论,“活记忆”与“死记忆”以“对祖国的忆念”为区分原则,立足于中国书写传统,成型于“现在的需要”。以“活记忆”和“死记忆”为起点,钱锺书首创了记忆研究与中国文史传统结合的路径,并将中国文史研究纳入到记忆研究的国际话语体系。
关键词 钱锺书;“活记忆”;“死记忆”;记忆研究;文史传统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境界”传统与中国新诗学的建构
赵黎明
内容提要 境界诗学传统在新诗坛看似遭遇“断裂”命运实则以碎片形式曲折存续,其核心元素如情感本位、情景交融、自然英旨、境生象外等被不同程度接受就是明证。不过,境界自身也经历了整体变异的过程,具体表现在“语象化”“事象化”“理象化”“虚境化”诸方面。以横向移植为能事的新诗学,使用一套现代西方诗学话语,但这些话语与境界诗学范畴之间存在着巨大交集,这也充分说明境界传统具有贯通古今中西诗学的活力。境界遗产对中国新诗学建构的召唤意义在于:新诗需建立一套既保持精神高度又坚持感性底色,具有直寻色彩同时维持必要深度的艺术典则。
关键词 境界传统;中国新诗学;召唤结构;建构价值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
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希腊悲剧智慧
刘文瑾
内容提要 阿伦特称悲剧为“最优秀的政治艺术”,她的政治思想深受希腊悲剧智慧、语言和想象的浸染,对现代人处境的悲剧性有深刻认识。她的政治空间在形式上是一个隐喻性的雅典剧场,人们在其中以言说和行动来展示自己是“谁”,让有限的生命被剧场中的光芒激励和照耀;政治行动的展示性与戏剧表演共有非制作性的特点。阿伦特对行动之特性的论述深刻蕴含了悲剧情节所启示的自由与限度的智慧,她正是以此智慧来感受和洞察时代问题。
关键词 阿伦特;希腊悲剧;政治;公共空间;行动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宫体诗的“自赎”与七言体的“自振”
——文学史上的《春江花月夜》
张伯伟
内容提要 王闿运评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又说是“宫体之巨澜”,但此诗是否属于宫体诗?“《西洲》格调”究竟何指?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该如何判断?诸如此类的问题,或存在若干争议,或未见前人屐履。本文综合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和文学历史,对以上问题做出试探性解释。
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宫体诗;七言体;文学史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清代乾嘉时期的伊犁诗坛
吴华峰
内容提要 随着乾嘉年间政治军事局势的稳定,西域地区逐渐孕育出一个与内地遥相呼应的伊犁诗坛。以伊犁将军为首的驻镇官员和遣戍废员共同推动了其产生发展。伊犁诗坛具有人员流动性和连续性、诗学活动密集性及交游网络复杂性的主要特征。酬赠唱和、思乡怀归与描摹风物构成诗坛创作的三大主题。伊犁诗坛是边塞文人联络情感与砥砺精神的支柱,也是沟通边塞与中原文化的桥梁,是乾嘉诗史不可忽视的一极。
关键词 清代;乾嘉时期;伊犁诗坛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邢、魏之争与应用文在北朝的地位
青子文
内容提要 相较于南朝,北朝更重视应用文体。邢邵与魏收争名,主要是争胜于应用文写作;二人指责对方剽窃,是指对方所作应用文因袭南朝作家。祖珽根据沈约、任昉“笔”之优劣,对邢邵、魏收应用文写作的高下作出评定。《隋书•文学传序》论述南北文学特点时,所论北朝文学的核心亦是应用文。
关键词 邢邵;魏收;体裁;《隋书•文学传序》;应用文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柳永“屯田体”的特质及其词史意义
沈松勤
内容提要 柳永以其崭新的“屯田家法”创造独具艺术风貌的“屯田体”。“屯田家法”既吸纳赋体的铺叙或叙事因子,又以代表词乐音拍的去声虚字为领调、以双声叠韵做烘托。三者相辅相成,构成“屯田体”以展衍铺叙、繁缛披纷、情韵傍流为风格形态,以雅不掩俗、俗不伤雅、雅俗并陈为审美内涵的体性特质,在蕴藉含蓄、情韵简要的小令外,别创一种“词家正体”,但遭到不少论者的非议,或斥之为“声态可憎”的“俳体”,或认为“韵终不胜”,这些非议均为“不晓文章体裁”所致。事实上,“屯田体”因具备慢词的“规范体系”,广为词家所采用、传播、变化,在词的演进历程中,彻底打破唐以来小令独霸词坛的格局,全面开启慢词与小令联镳竞逐的历史。
关键词 柳永;屯田家法;屯田体特质;词史意义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浙西学术研究中心
季札观乐诸问题辩证
——兼论早期儒家对先秦知识的塑造
徐建委
内容提要 《左传》鲁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的故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与《春秋》《左传》前后数年的记事有很强的相关性。经与苏州博物馆藏余眛剑铭文相参,可确证同年《春秋》所记“阍弒吴子余祭”一条乃是错简。由此可以判断《左传》中季札、余祭等材料应为后人补述,季札观乐的故事不会早于公元前403年,此时距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已140多年了。此类故事在战国秦汉时代的文献中颇为常见,应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解读,关注其建构性和意识形态性。后人对先秦历史的许多“历史感觉”,多来自于这类充满了现场感的故事,而它们多数都是早期儒家所创制的。或者可以认为战国初年儒家学者们所编纂的故事,塑造了我们对早期历史的认知与想象的主色调。
关键词 季札观乐;《春秋》;《左传》;早期儒家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苏轼的“幽人”易象与意象
程刚
内容提要 “幽人”一词最早出自《易经》的《履》卦与《归妹》卦,注者多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幽人之贞”等爻辞为据,将苏轼诗词中“幽人”意象或解为“幽隐之人”,或解为“幽囚之人”。苏轼《东坡易传》两次非常独特地将“幽人”解释为有德有才而失志失位之人,迄今为止,这一理解苏轼诗词“幽人”意象含义的内证却无人关注。苏轼诗词中42次使用“幽人”意象,他在非贬谪期间所作诗词中的“幽人”意象大部分延续了“幽隐之人”的传统含义,而在贬谪期所作诗词中的“幽人”意象多为《东坡易传》中所阐释的有德有才而失志失位的“幽愤之人”的独特含义。苏轼《卜算子》词“幽人”意象的阐释是一个争论焦点,鲖阳居士释将其为“不得志”之人,王国维等对此解释予以批评,而这样的解释最接近《东坡易传》中“幽人”含义。
关键词 苏轼;幽人;《东坡易传》;《卜算子》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
当代文学的接续与更新
——基于《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简报》的文学史考察
黄发有
内容提要 通过对180期《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简报》的深入分析,可以重新审视第四次文代会的文学史定位。第四次文代会推动了新时期文学的制度重建与观念更新,促进了现实主义的回归,加速了文学队伍的重组。对当代文学的历史影响上来看,第四次文代会既接续了“十七年”文学体制,又通过思想解放和政策调整,激活了文学发展的内在活力。第四次文代会不是孤立的历史节点,而是当代文学转型的关键枢纽。
关键词 第四次文代会;会议简报;中国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院
从《三里湾》看赵树理的“新变”与“固守”
惠雁冰
内容提要 《三里湾》是一部直接针对当时晋东南地区农村互助合作形式开始出现偏向等实际问题的长篇小说,因历史场景的特殊性,赵树理的探索及内蕴于其中的思考,已滞后于政治意识形态的要求,由此引来了小说出版后的种种批评及作者自身的抗辩。与前期作品相比,《三里湾》中渗透了不少新的元素,这些新元素的摄入使赵树理固有的叙事格局发生了新变,具体体现在“家的缺口”“情感的转移”与“模糊的外溢者”三个方面。同时,赵树理又对这些冲击小说秩序的裂缝与错位进行了有限度的弥合与匡正。
关键词 《三里湾》;新变;固守;乡土中国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精神分析视阈中的汪曾祺创作
翟文铖
内容提要 汪曾祺的创作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早期作品对于探索人类的心理结构饶有兴趣:或者创设情境撤除自我监控,展示人的自我保存本能、迷狂状态和口误等,表现潜意识的支配力量;或者通过怀春、恋爱、情欲冲动及艺术升华等诸种爱欲心理的描述,演示力比多的多种释放形式。汪曾祺的晚近创作更为自由随性,涉笔跨类恋情、同性恋、乱伦、施虐狂等非常态性心理。尽管带有强烈的弗洛伊德色彩,但是他的创作绝非食洋不化:无论是幽微的爱欲心理,还是“酒神”式的现代躁动,他都以民族意象加以象征隐喻;他对两性关系绝少非理性渲染,而是着力导入“思无邪”的诗意境界。正因如此,这些作品处处显示着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关键词 汪曾祺;精神分析;潜意识;思无邪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当代小说语境中古典诗歌的回归与新变
——论王安忆《长恨歌》与古典诗歌之关系
谭蜀峰
内容提要 王安忆《长恨歌》不仅题目来源于古典诗歌,整部小说与古诗之间的联系也极为紧密,可以从古诗征引、意象借鉴、意境借鉴、古诗功能四方面来解析古典诗歌对该小说的深刻影响。通过研究和分析王安忆《长恨歌》与古典诗歌之关系,藉此可以考察当代小说语境中古典诗歌的回归与新变,使得跨古代文学、当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成为一种可能。
关键词 《长恨歌》;古诗征引;意象借鉴;意境借鉴;古诗功能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文学院
从“城乡中国”到“城镇中国”
——新世纪城乡书写的叙事伦理与美学经验
王鹏程
内容提要 新世纪以来,城乡书写共时性地呈现城镇化历史转型中的时代症候和世态风貌,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严重的问题。从思维认知上看,大多数作品无法摆脱城乡二元对立思维的拘囿,简单地将“城”与“乡”视为善与恶、现代与传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表现出思考上的“短视”和认识上的“短路”;从叙事伦理上看,包括超越城乡二元对立思维的绝大部分作品在内,“以想象代替观察”,生活经验明显不足或紊乱错置,思想无法融入作品,不能熔铸出与内容黏合的“有意味的形式”;从审美经验来看,大部分作品沉醉于“日常主义叙事”和“极端主义叙事”,思想大于形象,城乡大于“个人”,不能站在人本主义和现代性的视角,呈现城镇化过程中的世道人心与忧郁诗情。如何直面并解决上述弊端,是当下及今后的城乡书写无法回避且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城乡中国;城镇中国;城乡书写;叙事伦理;美学经验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