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龙记:史前闯入者》
《御龙记:史前闯入者》
刘慈欣亲笔作序,麦家马伯庸韩松徐星姬十三陈晓楠斯库里隆重推荐,恐龙专家邢立达首部科幻长篇,一个建立在龙背上的文明,一个不可思议又无比熟悉的世界。
作者:邢立达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ISBN:9787559622488
定价:42.80元
内容简介
千年一次,人类集体重返白垩纪,与一亿年前的恐龙,狭路相逢。不同时期称霸地球的两个物种将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
清末时期的嘲风为猫瓦寻亲,无意间开启了千年叠像,穿越史前,看到了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生活在史前的人们骑龙、吃龙、驯养龙……这怎么可能?
他们惊奇地发现,三千年前就已有人来到此地,如此发展三千年,人类建立了一个骑在龙背上的文明,这里的一切带着鲜明的龙的印记。
来自著名恐龙专家的狂想,一切是那么不可思议又理所当然,这是一个你从未见过却又无比熟悉的世界。
作者简介
邢立达
青年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台北市立大学荣誉教授。
网络时代中国古生物科普的先驱者,高中时期便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恐龙网站。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取得古生物学硕士、博士学位,此后师从董枝明、PhilipJ.Currie(电影侏罗纪公园主角原型)、徐星、万晓樵、张建平、李大庆等知名恐龙与地质学者。主要研究恐龙等脊椎动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等项目,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资助探险家,2013年开始,在缅甸北部出入战区和琥珀集市,探寻世界上最珍贵的中生代脊椎动物琥珀,并在2016年发现了全球首例琥珀中的古鸟和恐龙,为当年全球最受媒体关注的科学发现之一。2017年,入选由《南方人物周刊》发布的青年力量(中国青年领袖)榜单,同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与翻译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书籍,如《把恐龙做成大餐》、《美国国家地理终极恐龙百科》、《普林斯顿恐龙大图鉴》等,并多次在CCTV,美国国家地理等频道为公众介绍古生物知识。
目 录
小引 坠龙
第一折 惊西关
烟花之地
结丝萝
火并琼花
一箭双雕
风月红利
第二折 悉如琉璃
黔地少女
夜探谭府
异兽琉璃
葵
万里入疆
第三折 鬼城风雷起
黑油山
鬼打墙
石中神龙
换了人间
蔽日飞龙
第四折 史前一亿年
蝎虎竟能立
祝由术
烹 龙
龙骨卜
月夜雪妖
第五折 钩爪龙之劫
乌苏天牢
番 兵
万乘之主
北山龙骑兵
史高斗恶龙
第六折 玲珑一城
龙 蛋
追踪术
诳唐军
林莽垂香囊
千年叠像
第七折 风满龙望殿
发机飞火
大唐国宾
龙地接风宴
潜 影
残铜镌金文
第八折 巡影师
除瘟神
本非你族类
怪蜮射影
树牢火厄
撞罟网
第九折 初见
华夏正统
龙地唐史
惊步舆
空空的龙榻
胡 姬
第十折 葛逻禄人
重逢三姓村
癫子千金
信 使
造心仪
相龙经
第十一折 玄铁坠
异香四无量
杀声啸林
召千龙
落星石
崖顶三煞
第十二折 苍生为念
悬 赏
救小童
医者仁心
探闺房
金文锁
第十三折 血色安北
奔千里
离奇失踪
接 战
狂锋挐龙
黑 雨
后 记
附录 寻骨问龙
显示部分信息
前 言
序
恐龙是曾经生活在遥远的地质年代的物种,曾经统治地球一亿年,在同样遥远的六千多万年前突然从地球上灭绝。以上这些时间跨度的漫长,远远超过了人类世界的时间尺度,我们说恐龙曾经“突然”灭绝,这个“突然”所代表的恐龙的“弥留之际”,可能都远远超过从原始智人到今天的整个人类进化史。但人们仍然对恐龙怀有浓厚的兴趣,事实上超过了对地球远古曾经出现过的所有其他物种的兴趣,超过了对三叶虫、始祖鸟、猛犸象和剑齿虎的兴趣。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也许,人类对恐龙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在于这个物种所涉及的漫长的时间,仰望星空让我们体会到自己在空间上的渺小,而恐龙则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在时间上的渺小。与它们统治地球那漫漫的一亿年相比,人类的历史连弹指一挥间都算不上。
也许,我们对恐龙的兴趣也来自双方的巨大差异,来自它们带给我们的陌生感。同为统治地球的物种,人类与恐龙间的差异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它们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这使得我们对恐龙和它们所生存的那个遥远的岁月充满好奇。
对于恐龙,我们有太多想知道的东西,比如它们的生存状态,是什么能够让它们统治地球那么长的时间;我们也想知道它们皮肤的颜色,它们是热血还是冷血动物等等;当然也想知道它们灭绝的原因,众所周知的小行星撞击只是众多猜测中的一种,科学家们认为完全可能有其他的原因,比如气候的变化、遍及全球的森林大火等,其中最好玩的一种是恐龙们放的屁导致了大气成分的变化,进而使得全球气候变得不适于恐龙生存。但有一点已经基本确定:正是恐龙的离开给了当时弱小的哺乳动物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进而使人类的出现成为可能,这使得这个遥远的物种与人类文明有了一个令人感叹的联系。
对于恐龙,人们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象和推测,其中最常见的是想象一种几乎不存在的可能性:是否有幸存的恐龙跨越时间的深渊,一直生存到今天?这种想象被投射到传说中尼斯湖和天池等地出现的怪兽上。
《御龙记》就描述了人类与恐龙共同生存的世界,但两个物种的相遇不是发生在现在,而是在几千万年前遥远的白垩纪,与西方类似的科幻小说不同,这个人与恐龙共存在的世界是建立在中华文明的背景上的,壮丽的唐朝文明通过时空裂隙穿越远古,繁衍发展,以他们卓越的智慧和魄力,驯化了恐龙,进而成为龙背上的民族。我们知道,在现实的历史中,马的驯化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决定人类历史走向的重要因素,而恐龙,无论是力量还是种类的多样性,都远胜于马匹,一个龙背上的文明,借助于这种庞大动物的力量,将在白垩纪那远古的大地上创造出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演绎出怎样的铁血史诗和爱恨情仇,《御龙记》中都有生动的充满想象力的描述。
作为一名古生物学家,本书的作者对包括恐龙研究在内的古生物学有很深的造诣,在恐龙足迹学、古生物化石形态学和古生物病理学方面都颇有建树,深厚的专业背景使这部作品拥有了独到的特质,把想象力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书中对包括恐龙在内的古生物的描写,以及对白垩纪自然生态的描述,都有着严谨的古生物学依据。这也是《御龙记》高出其他同类题材的科幻小说之处。
关于恐龙,有一个问题最吸引我们:人类从出现到进化出文明用了不到百万年,恐龙的时代是这段时间的上百倍,那么我们会顺理成章地想到,曾经出现过恐龙文明吗?科学的结论基本是否定的,漫长的时间固然会抹去远古文明的大部分遗迹,但考虑到恐龙的化石和脚印都能留到今天,如果它们曾经有过文明,也肯定会有相当多的蛛丝马迹遗留下来,但迄今为止,我们什么都没有发现。《御龙记》的世界设定在这方面也遵循了科学的严谨,没有像很多科幻小说那样去描写不着边际的恐龙文明,而令人信服地让恐龙成为一种被人类驯化的物种。
在这里,我们面对着一个让人深思的事实:人类是地球上唯一进化出文明的物种,而曾经有过一个物种,在地球上繁衍了一亿年,仍然没有进化到文明阶段。这是否能让我们认可这样一个结论——文明是一种纯粹的偶然现象?遥望星际,费米悖论似乎也是一个证明,宇宙中有可能在许多的世界中进化出生命,但没有文明,所以我们无法探测到它们。
恐龙无疑是一个成功的物种,而人类,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别说一亿年,能撑过下一个百万年都难,在大自然的眼中,与恐龙相比,人类的历程是什么样的呢?正如在本人的一部科幻小说拙作中所述:“那可能只是在一个悠闲的下午看到的事:有一些活着的小东西在平原上出现了,过了一会儿,这些小东西多了起来,又过了一会儿,它们建起了蚁穴般的建筑,这种建筑很快连成片,里面透出亮光,有些冒出烟;再过一会儿,亮光和烟都消失了,活着的小东西也消失了,然后它们的建筑塌了,被沙埋住。仅此而已,在大自然见过的无数的事儿中,这件转瞬即逝,而且未必是最有趣的。”
这就又引出了另一个更深刻的思考:对于一个物种来说,文明,特别是技术文明,是生存的利器,还是毁灭的陷阱?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抉择,人类文明延续一亿年不是没有可能,但不可能在地球上实现,出路可能只有一个:飞向太空,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如果人类能够在太空中建立众多的世界,其中一些毁灭了,更多的文明的种子在更多的星球上萌发,那一亿年并不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人类文明甚至可能延续到宇宙末日。
想得有些远了,还是让我们进入恐龙时代的唐朝吧。
刘慈欣
显示部分信息
媒体评论
作者深厚的专业背景使这部作品拥有了独到的特质,把想象力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这是《御龙记》高出其他同类题材的科幻小说之处。
——刘慈欣(科幻作家)
一个新奇的题材,主角一行人意外陷入恐龙世界的洪流中,用近代的知识,解锁史前的种种奥秘。
——麦家(作家)
来自*专业的恐龙专家的奇想,耳目一新的世界即将转动。
——马伯庸(作家)
恐龙是一类*神秘*有悬念的生物,这是一本看毕还能让人久久期待的书,太过瘾了!
——韩松(科幻作家)
能在类型小说中融入扎实的恐龙学知识,又不会显得太牵强,这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
——徐星(恐龙专家,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
我惊讶于作者创造的宏大史前世界架构,骑着恐龙纵横四海,想必是每个男孩子都梦想过的吧?
——姬十三(科学松鼠会、果壳网创始人)
养一只小狗般大小的、毛茸茸的、有着大喙嘴或尖牙利爪的恐龙做宠物,想必是许多小朋友的梦想。就从这本书开始,学习如何与恐龙相处吧
——陈晓楠(腾讯网副总编辑,首席主持人)
邢立达*是写小说的人当中*懂恐龙的那一位,所以这部小说的脑洞也堪比尤卡坦半岛上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了。
——斯库里(文学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