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之时》:俄罗斯背景的美国科幻片
《至暗之时》电影海报
说起来《至暗之时》(The Darkest Hour)本是一部美国科幻片,不过它的外景整个都是在俄罗斯境内拍摄的,所以也可以认为它多少有些俄罗斯风味。当然,下此论断的原因绝不仅是基于外景地这么简单,而是因为它的构思与故事也颇具俄罗斯风格。
故事是那种灾难片的版本:突如其来的外星能量智慧,如光影一般从天而降;它们一接触到人就立刻将其分解,影片中的几位年轻主人公不得不四处逃亡……
影片的外景,完美地显现出了俄罗斯那古朴的市容建筑。而那些空旷的街道,则给人一种强烈的肃杀之感。这不禁令人想起英国那部小成本科幻电影《28天后》(28 Days Later)。在那部电影里,不慎泄露的病毒戕害了整座城市的人民,镜头中所展现的同样是空无一人的街道。《28天后》的故事原型,其实来自英国科幻作家约翰·温德汉姆的科幻作品《三尖树时代》,只不过把原本那个具有具象性的神奇生物“三尖树”换成了更为写实的病毒。不过《28天后》的镜头都是依靠DV拍摄,否则想在城市清晨的交通高峰到来之前拍摄几无可能——连架设摄影机都来不及!而《至暗之时》的这种空旷是如何处理的就不得而知了,据说图书馆部分的拍摄是在它休馆时进行的,但无人的街道恐怕很难处理。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本可谓说好不好说坏不坏,但在网上却恶评如潮。其实平心而论,不能说这是一部科幻影片中的上好佳作,但它也还不至于那么糟糕。毕竟有构思、有情节、有情感、有特技——有多少科幻电影连这些都不具备呢。
当然的确也有很多不足值得一说。
首先这种光影智慧的设定,确实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属于科幻作品中比较特别的外星智慧造型。其实这种“形象”在科幻文学中并不罕见,但在科幻电影中却鲜少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形态的外星智慧,肯定不会那么招人;除非电影设置者有特别的高招,否则很难吸引观众。一个附带的意义是特技变得容易制作,可惜由此带来的兴奋点却难以持续。
不过这种外星形象,倒是真的非常符合俄罗斯科幻文学惯用的手法:模糊、含混、暧昧,还充斥着一种明显的技术味道。总之,它不那么表观化地刺激,更符合故事所设定的俄罗斯背景。
其次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影片在这点上的描写实在有些肤浅,相关表达充满了表面化的东西。不过说起来这又像是很多类似电影的通病,并非这部作品一片之过。想必这里有剧本的问题,应该也有演员的问题,因为在不同文化的交往出现之前,他们的表现同样差强人意。
而俄罗斯军人与外星智慧战斗的原因,同样也苍白到毫无说服力。投入战斗的最初动因,可以不似传统般的英雄豪迈,但是所谓的家园意识恐怕也太过无力。美国人的“我们要回家”和俄罗斯人的“这就是我们的家”,居然决定了人们的未来走向,甚至决定了他们加入战斗的决心。其实这时拿起武器与外星智慧战斗真正的也是惟一的原因,只能是人类本能般的自保。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俄罗斯街景,确实流露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感。说句未必妥当的话:即便是忽略掉行走其中的人类演员,单是欣赏这些背景也算没有白看这场电影。由此说来,这部影片真让人回想起早年那部《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说是喜剧片,但俨然就是一部为俄罗斯旅游风光定制的宣传片。而如今这部《至暗之时》,恐怕多少也会起到类似的效果。
更多
理解《红楼梦》的伟大,自然心生敬畏
在白先勇眼中,《红楼梦》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书”,是“越看越了不得的东西”。
更多

山雨欲来风满楼—— 李镜池在北平来去匆匆的一年
山河破碎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人能够置身事外。
更多
散文 | 一把雨伞和一棵杏树
一棵旺盛且勤劳的杏树,因为与我有关的一把雨伞而腰斩了,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小说 | 刘老太太
固执的刘老太太用健康去交换农村所谓的“争一口气”,结果气是争了,体面地盖起了二层的楼房,但却彻底地失去了健康。失去健康的刘老太太连一只麻雀都羡慕。
散文 | 故乡的童年时光
故乡的青砖灰瓦下,鹅卵石巷道是儿时的乐园,留有我童年的足迹。故乡的山峦、溪流、田野、学堂在记忆里刻下了深深烙印,那亲情与乡音是生命中温暖的底色,是一生的眷恋。
诗歌 | 繁文缛节裹挟的人(组诗)
婚礼,旧藤椅,遗漏的情书
诗歌 | 夏日的自由
组诗《夏日的自由》,共 八首,以夏日为时空背景,以“自由”为精神核心,呈现出一个自由与真实交错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