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安武林、薛涛对谈:在儿童文学中重新发现自我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秀娟  2017年11月23日11:41

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左)、薛涛(右)在活动现场分享创作经验

众多读者参加活动,聆听作家对话

11月18日,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上海国际童书展举办“‘大家’面对面——走进安武林、薛涛的创作生活”暨新书发布会,吸引了众多大小读者前来聆听。

儿童文学是一代代作家的相互引领、薪火传承

“我走上儿童文学之路是因为偶然结识了一批儿童文学的前辈,他们葆有童心,特别好玩。”安武林被问及如何踏上儿童文学之路时谈到,从事儿童文学之前,自己已经写作多年,在金波、曹文轩、梅子涵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指引下,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并进入童书出版行业,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文学表达方式,找到了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创作道路越走越宽。从事儿童文学让安武林觉得童心永在,非常快乐。

对薛涛来说,也同样有一个自我发现和认知的过程。“我从小就不安分,一开始决心要当画家,发现成本太高,纸墨笔砚物质条件都不具备,转而想当作家。”作品风格深沉、优美、辽阔的薛涛看上去稳重、内敛,甚至有些不苟言笑,骨子里却极其不安分,这种不安分在他的创作上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探索性和对自我的不满足,不断尝试新的题材、新的表达,希望能更深刻、更贴切地表达对东北大地、对现实生活的复杂体验。薛涛也同样谈到前辈作家对自己的引领。“写了很多小说。只要写人物的童年时光,就写得很顺;写到成年阶段,就得写复杂的恋爱关系、肉体关系、人际关系,我就别扭。”后来,薛涛遇到当地的儿童文学作家肖显志,这位当时辽宁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对薛涛说,“干脆,你写到人物的少年时代就停,不要再往下写了。”在肖显志的影响下,薛涛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并很快引起儿童文学界的关注。

坚持读书比读什么更重要

“安武林可能是儿童文学作家中读书最多的人之一。”金波和曹文轩两位儿童文学前辈曾多次谈起安武林爱书成癖。安武林也曾写过很多文章探讨儿童阅读问题。他建议现场的家长要注重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这比读的是不是名著更加重要。在他看来,孩子一生时间都在读书,不必非要在小小年纪就读多少名著,培养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和人生的自然成长相吻合更好。“阅读是幸福的事,是兴趣和乐趣,不是作业。对孩子的阅读应该宽容、理解、引导,而不是命令和强迫。”他还建议,读书要“杂”一点,不要只读童话或者幻想小说,“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美感和特征”。

薛涛从封面、书名、作家、家长引导等细节教现场小读者如何选择“好书”。在他看来,“选书就像相亲一样,与好书相伴的一生是幸福的人生。”

从生活真实到文学需要一个酿造的过程

安武林写自己母亲的散文《黑豆里的母亲》真挚动人,这位西北黄土地上朴素的农家妇女,在行将离世前夕,担心自己过世后,没人记得还欠乡亲一碗豆种,于是一次次攀上长坡,去送还乡亲家的黑豆。谈到自己的母亲,谈到这篇散文的创作过程,安武林潸然泪下。对他来说,面对心底的母亲,不需要“创作”,她本身就是一部大书,那些感动自己的品质和故事,也最能感动读者。

薛涛的短篇小说《雁叫寒林》刚刚荣获第三届“《儿童文学》金近奖”,他与现场读者分享了这个小说的产生过程。一群冻僵的大雁抱团取暖后重新飞起来,听到这个真实的故事后薛涛特别兴奋,很短时间内就完成这篇小说。这个故事来自另一位辽宁作家,“他把这个灵感送给了我,他认为我比他更适合写这个故事。”薛涛说,每个作家都有自己适合表现的领域。在同行送他的这个灵感基础上,他又设计了复杂的人物关系、特殊的人物身份,使得小说更具震撼力。“从生活到文学,需要一个酿造的过程。”薛涛认为,作家的功力就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能敏锐地把握灵感,是否能调动丰富的人生经验,是否具备艺术技巧,都关系着作品的成败。

“安武林儿童文学精品集”共分四册,包含散文卷、诗歌卷、童话卷和读书漫谈卷

“薛涛名作画本”五册即将由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