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开放性——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

来源:文艺报 | 张知干  2017年09月01日06:53

“习近平文艺思想是继毛泽东文艺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历史时期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文艺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始终坚持文化自信,不断拓展文艺发展的新视野,将传承与借鉴、竞争与交流统一到文艺发展的基本道路之中,展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国的底蕴和胸怀,在构建国家文化形象的同时,也为世界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深入学习研究贯彻习近平文艺思想,是当前全国文艺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准确把握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对于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文艺思想引领文艺事业发展、确保文艺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开放性——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

□张知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为代表性文献,深刻阐述和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形成了论述系统、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文艺思想。习近平文艺思想是继毛泽东文艺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历史时期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研究贯彻习近平文艺思想,是当前全国文艺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准确把握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对于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文艺思想引领文艺事业发展、确保文艺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刻高远的时代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理论品格。伴随着社会实践和文艺实践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重要时期,我们党的文艺政策总是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当今时代与文艺有何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一次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来把握文艺事业,深刻阐明时代发展对文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其对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的积极探索和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深邃思考,对时代与文学的关系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和鲜明回答。

立足时代发展的要求,阐述文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艺创作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具有引领一个时代风气的重要作用。在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行的新的时代征程中,迫切需要文艺发挥其独特作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将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认识,这不仅指明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而且从根本上奠定了文艺的时代地位和作用。

立足时代发展的变化,阐述文艺创作的方向。文艺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如何才能书写和反映当今时代重大社会变迁的新篇章,这是一个关系文艺创作方向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号召作家艺术家“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相对于“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等经济学、社会学的范畴,“中国故事”强调以文学的形式讲述当代中国的现代历程,更注重文艺的社会实践功能,更触及文艺对当代中国的客观现实与内心真实的再现。可以说,站在时代高处,观照当下火热实践,讲好新的“中国故事”,这一文艺创作的时代内涵,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创作方向,同时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

立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阐述文艺的基本职责。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文艺能不能起到洗涤心灵、凝魂聚魄的作用,能不能团结群众、催人奋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是意识形态领域十分重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并特别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是文艺的一个重要职责。这一系列重要的新论述,从改造国人精神世界的高度来认识文艺工作者的重大社会责任,彰显了文艺的时代力量,寄予文艺工作者莫大的期望。

文艺代表时代风貌,文艺引领时代风气。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新思想同当下的时代课题、历史使命和文艺形式高度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坚定鲜明的人民性

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性作为社会主义一切事业的方向,全面阐释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艺的人民性”这一时代课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并通过对文艺创作与文艺服务对象的深刻论述,积极探索当代“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对人民性的论述,不仅匡正了文艺界相当一段时期以来在文艺服务谁的问题上思想纷乱、价值混乱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主体论。

坚定了“文艺为了谁”这一文艺工作的根本立场。文艺工作“为谁服务”的问题,是一切文艺创作思想和创作活动的“总开关”,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毋庸讳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的过程中,面对市场大潮风起云涌,文艺领域出现资本为王、人民主体地位被淡化弱化的倾向。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和文艺观重申了党对文艺战线的基本要求:“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同时,旗帜鲜明地提出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有关“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重要命题,从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的文艺主体地位,重申了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重大立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境界。

指引了“文艺要写谁”这一文艺创作的根本导向。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文艺创作与人民的关系,关键是文艺如何表现人民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论断,用生动的比喻深刻阐释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强调“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这是具有重要创新价值的美学命题,突显了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与西方文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赋予了党的群众路线新的内涵,拓宽了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理论视野。

确定了“文艺由谁评判”这一文艺工作的检验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评价摆在首位的重要论断,在规范文艺工作者艺术创作的同时,也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文艺创作的参与度与话语权,这既是对人民群众欣赏能力的肯定与信任,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文艺领域的延伸。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恩格斯较早提出了“美学的、历史的”评判标准,并且认为这两个标准是“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要求“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将“人民”作为文艺评论的标准之一补充进来,与“历史的、艺术的、美学的”并列成为文艺评论的四个标准,从而确立了“人民”在文艺作品评论中的重要作用,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内涵和意蕴,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思想。

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征。坚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我党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一条基本经验,为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寻求到了答案,成为推进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科学化的一个基本准则。

求实进取的创新性

创新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同样与文艺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唯有创新,才能精品纷呈,才能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永葆文艺的生机和活力”。并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这些重要论述,从构建国家文化形象和促进人类精神发展的层面来认识和推进文艺创新,充分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的文艺发展观。

创新性体现在对文艺规律的深刻把握上。“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这是文艺发展的规律。一部文艺史,就是文艺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分析指出:“当前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如何才能提高文艺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遵循文艺规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在创新方式上,强调必须从整体上来把握,指出“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在创新途径上,强调必须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提出“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鼓励文艺工作者进行大胆探索和创造,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创新中竞相展现,艺术灵感在创新中竞相迸发”。在创新方法上,强调文艺家必须要有独辟蹊径、开风气之先的勇气,指出要“敢于冲破旧模式的藩篱,大胆突破常规,发挥艺术个性,别具一格地抒情言志,别出心裁地编排故事,别开生面地写景状物,别具匠心地塑造人物,全面提升和增强文艺的原创能力”。在创新目的上,从要为世界文艺发展作出贡献的高度对中国文艺创新提出要求,提出要“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更为突出的是,在阐述文艺创新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将文艺创新与美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了诸多美学领域的范畴和概念,包括“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质兼美” “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美的创造”“美学精神”等,不仅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表述上增加了美学意蕴,也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运用。

创新性体现在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上。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更是把人才问题提升到事关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来认识,明确提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在强调“文艺创新关键在人才”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立足文艺群体结构的新变化,以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对人才的发掘培养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要求“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特别嘱托作协和文联“要加强联络,延伸工作手臂,加强对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的团结引导,把千千万万文艺从业者、爱好者凝聚起来,不断增强组织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尊重文艺规律,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客观看待文艺人才,展现出更为开阔的胸襟、更为高远的眼界、更为创新的思路,为文艺创新吸纳人才提供了新的遵循。

创新性体现在文艺与科技融合规律的深刻把握上。文艺的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与内涵的创新上,还要有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文艺创作“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客观评价“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强调“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论断不仅厘清了人们的思想误区和认识偏见,也为网络文艺阔步前进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当前,传统的文艺生态和表现形式在新技术力量的引领下被革新、拓展,为今天的文艺超越传统、形成新的格局提供了无限可能性。认真领会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创新性,广大文艺工作者就要充分把握这种新态势,有效利用当代科技新成果,打破传统范式、丰富文艺样态,改变表现手段,助推文艺创作生产方式转变,提升文学创新空间,让互联网和新媒体成为文学创新的新舞台。

文艺创新是时代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然途径。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体现出的以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创新的思维认识问题、以创新的勇气解决问题,对于引领文艺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理论先导性,必将引领社会主义文艺走上创新发展的新道路。

自信宽阔的开放性

任何一种文明,不管产生于哪个国家或民族,都是流动的、开放的。在当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从中国实际出发、着眼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待文艺问题,而且把文艺发展繁荣放到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放到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大格局中去观察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以其高度的文化自信,在研究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课题上,具有恢弘的历史视域、人类视野和世界眼光。

开放性体现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借鉴外来优秀成果的关系上。任何国家的文艺都植根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根和魂,是中国文艺在世界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强调“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文艺之根深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中。凡是在创作上取得显著成就的作家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浸润着民族文化传统的有益滋养”。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并着力引导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深入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核中去,注重从中国文艺宝库中汲取思想传统、审美方式和表现手法,努力寻找属于中华民族丰富的优秀文化基因,并结合时代需要进行审美创造,让传统文化在文艺创作中焕发新的光彩。

但是,强调文艺发展以我为主,绝不等于故步自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地发展繁荣起来”,并提出“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诚然,社会主义文艺既要足踏中国大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仰望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只有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善于从世界文艺在样式、表现形式的探索历程中汲取经验,善于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工作体制机制,我国的文艺事业才能不断走上繁荣发展之路。

开放性体现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文艺竞争与文艺交流交融的关系上。当今世界,思想文化的竞争与交锋更加频繁。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一个国家底文学对于另一个国家底文学影响是和这两个国家底社会关系底类似成正比例的。当这种类似归于零的时候,影响便完全不存在。”文艺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民族的文化象征,在思想文化竞争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在明确要求“我们的文艺作品要勇于面对挑战、面对竞争”的同时,还明确提出要把竞争作为提升实力和竞争力的途径,充分显示出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高度文艺自信。

当然,文艺的竞争并不是对抗。在客观看待文艺存在竞争性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和强调文艺的交流性,将文艺交流作为对外交流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指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近些年每次出访国外对话和演讲,都以大量诗文贯穿其中,在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发出了倡导世界文明对话的中国声音。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并不仅仅是从我国文艺发展的个体本位、更重要的是从世界各国文艺的共同进步来看待文艺交流。他认为,国家或地区间的任何领域的交流合作都无一例外地包含着文化的元素。文艺作为文化题中应有之义,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深化对话,让文艺互鉴成为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推动世界和平的纽带。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

总之,习近平文艺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始终坚持文化自信,不断拓展文艺发展的新视野,将传承与借鉴、竞争与交流统一到文艺发展的基本道路之中,展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国的底蕴和胸怀,在构建国家文化形象的同时,也为世界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正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阐释了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思想内涵,是做好文艺工作、开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行动指南。我们必须要以习近平文艺思想统领整个文艺工作,不断增强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努力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