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父亲的算盘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河北临西于俊祥  2017年06月16日09:39

长方框里一条梁,串串珍珠里面藏,珍珠跳上又跳下,千变万化似魔方。算盘,我们祖先发明的珠算工具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进入21世纪以来,渐渐被现代化计算器所代替,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每每提起算盘,我就想起父亲,相当年他双手打算盘,被称赞为“铁算盘”。

父亲1932年出生于农村肉坊家庭,从小聪明伶俐,特别惹人喜爱,尤其是被祖爷看重,6岁便送到清朝末期秀才曹八先生私塾念书,除学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外,学会了打算盘,其加、减、乘、除口诀背的滚瓜烂熟,在全班中珠算第一。

祖爷买牛一搭眼就知道出多少肉,剥多大皮,落几斤下水,赚几多钱。一天,爷爷为考考孙子有多大能耐,把刚买来的大牛叫伙计牵来,在前院大槐树底下,说:“把‘四九’喊来,算算这头牛赚多少钱?”父亲因是严冬四九天出生,祖爷就给起了个“四九”小名,说是好叫好养。

有其爷必有其孙。据说,父亲抱着个算盘跑过来,高兴地问:“爷爷,您找我打算盘?”“嗯,你算算这头牛能赚多少钱?”“噢,爷爷说吧。”祖爷把大牛毛重、头重、皮重、骨架重、下水重一说出,父亲就随即算出了鲜牛肉;牛头上脸、耳、舌,牛腔里肚、肠、肝,3斤生煮成1斤熟,父亲把斤数摆在了算盘上;两项加上牛皮,按市场价父亲报出的钱数,让祖爷为之一振,为之一喜,连连说:“好,好!吾后继有人,吾后继有人呦!”

从此,父亲“遵命”就搬到祖爷屋里去住了。“掌柜”屋待遇特殊,不但有好吃的而且还有银钱。爷孙俩各有嗜好,祖爷握着烟斗入眠,父亲抱着算盘睡觉。一个雨夜,父亲睡得早而轻,祖爷躺得晚而鼾,“咣当”一声把父亲惊醒,借着闪电一瞧,一黑影正在爷爷钱柜行盗。“有贼!”喊罢,父亲掏出算盘一抬臂甩了过去,只听“哎呦”一声,盗贼跑了。祖爷猛地醒来,“咋啦?”“贼!”“哪里?”“跑了。”打那后,祖爷又在门上多加了一把锁,每晚的鼾声更响了。

抗日战争时期,父亲到抗日小学读书,师生选他当儿童团长,每天带着同学站岗、放哨、送鸡毛信。一次,八路军罗连长到家里做祖爷工作,让大伯参加八路军,刚进门就听到皇协军来村搜捕八路军,祖奶忙找到父亲说:“‘四九’快告诉你叔叔去,我‘病’了。”父亲明白有“表叔”来家,立即跑去将口信转达给二爷,通过与之周旋保护住了罗连长的安全。

冀南解放后,各乡成立供销社,村长推荐我父亲学会计,那时的会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文化、会算盘、能记账。当时,我父亲已高小毕业,年龄一十五,小伙长得英俊、聪慧。供销社主任一眼相准,一考过关,一用竖指。1952年尖冢区供销社缺总会计一职,没人胜任,于是就从各乡供销社会计中选拔。主考官就是区供销社主任,主要考算盘。父亲在规定的地点、时间、数目,用两个算盘双手同时打,各打各的数最后汇总,结果是总数一个不差,时间仅用了一半。所有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自然总会计一职非父亲莫属。从此,“铁算盘”在全区乃至全县盛传。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我上小学时每逢周末都跑到区供销社站在父亲办公桌前看其打算盘。如今已花甲之人,每每回忆起父亲打算盘的声音,总感到一种清脆而有节奏的声音,在响之激昂、鼓之奋进、鞭之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