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扬子江作家周之“现实与虚构的对峙”对谈举行 ——文学串联起诗意、现实和梦

来源: 南京日报(南京) | 邢虹 朱彦  2017年05月15日08:16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和湖北作家方方在台上坐着,毕飞宇当起了主持人,开场白却是:“这是我们南京人的聚会,是一次家人的聚会。”5月14日,在凤凰国际书城举办的这场“现实与虚构的对峙”对谈,给众多文学爱好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首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的重要环节之一,此次对谈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主办。

一场家人的聚会——

3位作家都是“南京人”

为什么毕飞宇会说“这是南京人的聚会?”原来,勒克莱齐奥和方方都与南京有着深厚渊源。

勒克莱齐奥现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每年秋天,他都会来南京给大学生们讲课,被南大学生亲切地称为“老勒”,他也视自己为“半个南京人”。说起来,勒克莱齐奥和同为南大教授的毕飞宇还是同事。毕飞宇笑着回忆起和勒克莱齐奥交往的一段趣事——因为考虑到毕飞宇的语言问题,勒克莱齐奥全程和妻子不用法语,而是用英语对话。“其实无论说法语还是英语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恰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勒克莱齐奥先生的童真之处,他待人是那样随和,甚至可爱。”毕飞宇说。

方方的简历一直写着出生地是南京。方方当年出生于南京晒布场,其伯祖父汪辟疆是南京大学教授。小的时候,方方家旁边住着美学大师宗白华,由于方方家人口多,就借住了宗白华家的房子。恢复高考后,当了4年多搬运工的方方差点考取南京大学,以致后来叶兆言总是说,如果方方来南大读书的话,正好和他在一个班。

方方谈及南京种种,十分激动。据介绍,后来因市政建设的需要,方方在南京的家从晒布场搬迁到峨嵋路,而方方本人也跟随父亲离开南京去了武汉,“我们念念不忘南京的盐水鸭和香肚。”

一次深入的对谈——

“文学为现实装上翅膀”

对谈的主题是“现实与虚构”,勒克莱齐奥说,这正是他对文学的想法。“在我的心中,文学是由细致的追求和诗意组成的。中国文学就是如此,把诗意、现实和梦联系在了一起。我非常喜欢李白的一首诗,最后一句 疑是银河落九天 ,富有神秘色彩,对我来说这样的场景是从天外来的。”勒克莱齐奥爱读鲁迅和巴金,读得最多的是老舍,“每次在阅读时,都感觉老舍像是老大哥或者亲戚,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处境和感受。作家在描述世界时经常带有个人情感在其中,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不是现实。”

作为“新写实”代表作家之一,早年做搬运工的经历极大丰富了方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影响了她以后的创作。在方方看来,现实与虚构是相辅相成、相依为命的,文学为现实装上了一对翅膀,“如果说新闻是把石头丢进水里产生极大涟漪,那么小说家要做的就是和那块石头一起沉到水底,感受一种切身的压力。”据方方透露,早年写小说稿费低,比较穷,在湖北电视台做编辑的她曾给一些电视剧做枪手以维持生活。著名导演高群书就曾找到方方,让她去采访一些死刑犯。在20天之内,方方和13个死刑犯进行了对话,因种种原因,她后来并没有参与高群书那部剧的编剧工作,但她的采访,以及她搜集的素材后来都被用在了电视剧《命案十三宗》中。而这些素材,后来也被方方慢慢用在了创作中,这就有了她的《奔跑的火光》、《闭上眼睛就是天黑》等小说。方方说:“作为一个作家,不会像新闻记者那样去描述事件的本身,而是描述一系列的心理、一系列性格的东西,像藕,切开后有万千藕丝。”

吉狄马加开讲“我眼中的诗意青海”

13日下午,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悦读演讲建邺专场活动在建邺书房举行。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走进建邺书房,带来主题演讲“我眼中的诗意青海”。

吉狄马加评价南京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的重镇,面对南京读者,他希望通过“我眼中的诗意青海”主题演讲,加深读者对于青海的了解。在青海,吉狄马加工作、生活、创作了9年,留下了无数美好壮丽的诗篇。他对故乡、对大地和祖国母亲的大爱,让无数人为之感动。在青海的那些年里,在他的推动下,青海推出“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用诗歌“打开了青海通向世界的门扉”。

吉狄马加说:“作为一名诗人,到了南京,想给热爱文学的读者介绍自己眼中的青海,加深东部地区的人们对西部、对青藏高原的了解。”

金图举办名家作品朗诵会

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爱心助残”名家作品朗诵会13日晚在金陵图书馆举行。金图“朗读者”现场朗诵了15位中外著名作家的经典篇目。这也是金图延长开放时间后第一次在夜间举办活动。

朗诵会上,江苏著名作家的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包括范小青的《桂香街》、苏童的《河流的秘密》、毕飞宇的《玉米》、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此外,还有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的《诉讼笔录》、美国作家菲尔·克莱的《重新部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