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晓声的《老妪》
梁晓声的《老妪》者,描写了一位卖茶蛋的老妪也,这是位不起眼的小人物,人属草根阶层,却具上上人品,颇有着自尊自爱自强自重的高贵品格和善良诚恳的金子般心灵。
文章起笔即言“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这就首先为之定位为平凡平俗的平民身份。
随后,作者岔开笔墨,叙述了自己为了儿子的一篇“游记”,于是“在12月的一个冷天”,带他到北京龙庆峡附近去“体验生活”。
“12月的一个冷天”一言,就展示了天气之冷,渲染了气氛,表达了老妪卖茶蛋之不易,既为后文她为了两毛钱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等了两个小时而预先埋伏笔,以寒冷的天气衬托了其人品之高;而“体验生活”者,就暗示了在后文里,作者真正“体验”了老妪之高贵品格也。
作者将“卖茶蛋的老妪”置身于“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之中,使用对比反衬手法,刻意描述了“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生意就冷清”,此言也,就以抑笔刻画了老妪之自知之明与低调自抑,同时也遥呼了后文老叟之卖茶蛋也。
看着老妪卖茶蛋,“我”反思道“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这就展示了社会现象之怪异;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同情弱者之心,就为后文作者那两毛钱的“善良”而铺垫了一笔。
随后,作者再次描画了老妪,她“似乎自甘泠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然而,其“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这淡淡一笔,就展示了她骨子里所散发的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并再次为后文她因为两毛钱在寒冷的天气里等了两个小时而铺垫了一笔。
为了表明自己不像那些男人们一样,“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也“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于是,“我”毅然买了她几个茶蛋,来展示自己的侠义善良。
随后,“我”有对自己的作为隔靴搔痒、略含贬义地进行了一番柔和剖析,“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意,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这种“小善意”,表现在不仅买了老妪几个茶蛋,对于“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也“佯装没有算清小账”,“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了。
这个“扯”字,乃是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发自内心的小小冲动;而“佯装”一词,则淋漓地展示了这种小善良。
然而,儿子是清纯无暇的,他显然没有这些“小善意”,于是就说“她少找咱们两毛钱”,而“我”则很大度地表示不要了,并说“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并且还向儿子滔滔不绝地阐释了“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这系列语言显然就与上文之“体验生活”相呼应,并再次体现了“我”的“小善意”。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当“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时,被“老妪”叫住了,原来,她为了两毛钱竟一直等着“我”,这里,作者使用肖像描写展示了“老妪”的形象,只见她“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这都是因为“我”那些可笑的“小善意”啊。
随后,作者再次描写了“老妪”,只见她“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这就使用细节描写,尽显“老妪”之自尊自爱自强自重,表现了“老妪”之“绝无半点儿乞意”。
于是,“儿子仰脸看我”,他的目光犹如X光射线,透视着我的灵魂,闪烁着善意的讥笑,让我无地自容,于是,“我不得不接了钱”,自己都不知道“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这就表现了“我”那无可奈何、不知所云的复杂情感,其中满含了歉疚、忏悔、羞愧和自责……
而公园的守门人则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这就从侧面赞颂了“老妪”骨子里的自尊自爱自强自重。
随后,作者岔开笔墨,使用同样的笔墨,刻画一位具有同样尊贵品格的“老叟”(大约是她的老伴吧),只见他“守着他那煮锅”,一如老妪,“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收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而“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尤其是,这里再次刻意强调了虽然“生意依旧泠清”,但他“绝无半点乞意”,这就刻画了老叟的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并以老叟侧面映衬了老妪的尊贵。
文章最后高度赞颂了“老妪”,“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并深刻反思了自己“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这就表现了作者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就以“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反衬了老妪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