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尊重、珍视、利用城市资源以提高城市文化品格的高度
城市发展史是一部独特的世界文明史。中国几朝古都的城市有好几座,国外也有像罗马、威尼斯等著名的古城,可以说每座城市都有时间长短不等的积淀,时间越久,资源越丰厚,尤其是文化资源,是一座城市中最重要的资源。时间造就的历史包浆,是许多新兴城市或历史不够久远的城市望而难以企及的。如何看待城市资源,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尊重、保护、利用是一种;破旧立新、推倒重来也是一种。这种截然不同会反映到城市的面貌和品格上,也会反映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当然,从世界的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其差异性是明显的。
半个世纪前,西湖之畔分5批拆迁了654座名人坟墓。无疑,这些名人坟墓是城市的资源,与之相关的有无数具体的内容,它们受到的待遇,比照一下巴黎的地窟博物馆就可以看到差异。巴黎的地窟博物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博物馆,论藏品数量之多,可能是无与伦比;论藏品品类之单一,可能也是无与伦比。从83阶旋转楼梯走到地下,再沿着约两米宽的隧道走很远很远。这是非常单调的博物馆之旅,没有哪一家博物馆在进入其内之后要走这么远的路,经历如此单一的地下路程,而最终看到的是从1785至1860年约600万人的头盖骨、大腿骨以及其他方面的骨骼。它们按照时间放置在不同的区域,有石碑标明不同的年代。它们被很规则地码放在过道的两侧,有的还码放成图案,表现出了对逝者的尊重以及严谨的工作精神。作为博物馆,这里不分展厅,没有展柜,偶尔在墙上有几块说明牌。如果这样一个巨大的骸骨场在这座城市中长眠于地下,那它不可能与今天发生什么关联,可是,把它作为城市资源来对待,用博物馆的方式来利用资源、开放资源,使今天城市中的公众由此而了解历史,认识过往,便具有了积极的社会意义,也丰富了城市博物馆的品类。这就是城市对于资源的一种利用。
每座城市皆有可以利用的多方面的资源,旧的工厂、车站、学校,以及街道、社区等等,都是与城市记忆相关的值得珍视的资源。其中每一城市都有的下水道,其排水系统的规模、水平、能力都表现了城市的规模以及在功能上的作为。巴黎的下水道是世界城市中首屈一指的,历史悠久,规模巨大。这一最容易被忽视的城市资源由巴黎市政府转化为世界上独特的下水道博物馆。城市资源以博物馆的形式向公众开放,能够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历史,认知城市的运转功能,从而更加热爱城市。“下水道,巴黎的地下风貌”,这不是一般性的广告,而是由此吸引人们深入巴黎的内腹,探索一个难以想象的真正的地下城。这里有始建于14世纪末以来的历史,有非常专业的城市排水系统的知识,它呼应了巴黎的城市发展的历史。尽管这里锈迹斑斑,一切都很陈旧;尽管这里充满了公共澡堂的气味,依然是污水不息的流动,而这些正是维系城市存在的基础。博物馆给予人们的认知正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反映历史,而下水道博物馆不同于普遍存在的博物馆,它的陈列和“展品”是仍然在使用的设备,它们还在发挥着城市的功能,与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联系,其教育功能明显地表现出它的现实意义。
城市资源利用的关键是对于城市资源的认识,而利用水平的关键是如何把握资源的现实意义。巧妙的,是不需要花大价钱而能够获得永久的受益。下水道博物馆只是在塞纳河边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卖票的小亭子作为它的门脸,卖票的就是检票的人。那地窟博物馆在绵延约一公里的隧道里,也只看到一位工作人员。可是,它们的上面每天都是排队等候参观的队伍。这两座博物馆论面积都超常规,论建设投资则是少之又少,不仅省掉了动辄数以亿计的场馆建设费;还省去了很高的布展费,只是几块介绍历史和知识的展板,以及出入和动线的标志;更省去了大量的看护展厅的人员,而维护的费用更少。由此可见,城市资源的利用并不需要太大的投入,需要的是智慧以及城市中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
城市资源的利用不是简单的变废为宝,实际上它也存在着多种方式,因为城市资源是多样性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2012年底开馆的卢浮宫分馆,是利用原有资源的另一类的示范。它建造于上个世纪60年代废弃的煤矿场区,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也是为了历史和现实的契合,更是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博物馆建筑在地面上仅有一层,以至于到了停车场还没有看到博物馆。虽然在博物馆的区域已经看不到原来煤矿场区的痕迹,可是,博物馆的建筑以及园林的设计都以独特的方式向过去表达了敬意。新的内敛表现出的对过去的尊重,也让人们看到了离开卢浮宫之后的分馆的身份,这就是远离“宫”的感觉,以一种全新的出发,使荒芜之地再生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卢浮宫分馆的设计以及美学风格与历史以及环境难以分离,人们对于它的设计之高妙的解读也建立在这块土地的历史之上。利用的首要就是尊重原有的历史和现实的环境,不能割裂。而利用得好,则会造就城市文化的高度。因此,尊重、珍视、利用城市资源以提高城市文化品格的高度,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在城市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