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夜莺唱出的悠扬挽歌——评《 漫步遐想录 》
让-雅克·卢梭 是法国十八世纪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的《新爱洛琦丝》一书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2017年1月,笔者阅读了让-雅克·卢梭的法国文学作品《 漫步遐想录 》。
遐想圆满幸福
卢梭在《漫步之五》中写道:“假如有这样一种境界,心灵无需瞻前顾后,就能找到它可以寄托、可以凝聚它全部力量的牢固的基础;时间对它来说已不起作用,现在这一时刻可以永远持续下去,既不显示出它的绵延,又不留下任何更替的痕迹;心中既无匮乏的感觉也无享受的感觉,既不觉苦也不觉乐,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单凭这个感觉就足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只要这种境界持续下去,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就可以自称为幸福,而这不是一种人们从生活乐趣中取得的不完全的、可怜的、相对的幸福,而是一种在心灵中不会留下空虚之感的充分的、完全的、圆满的幸福。”卢梭把这种在遐想中达到的心醉神迷的境界看作是他的幸福,看作是他从苦难中得到的补偿。这一境界多少类似佛教的涅椠,是对“生死”诸苦及其根源“烦恼”的最彻底灭绝的境界。卢梭追求这样的境界,只是因为他感到自己是“一个被排除于人类社会之外的不幸者,他在人间已不可能再对别人或自己做些有益之事。”他并不要求被社会异化的全体受害者都去追求那样的境界而对社会生活产生厌倦。同时卢梭也并不认为一人独处就能取得真正的幸福。
漫议 “漫步”
卢梭在《漫步之一与二》中,重新认识自己。 他在《漫步之三》里写道,到四十岁过自食其力的清贪生活。 他的《漫步之五》是文字最优美的一篇 。他在《漫步之七》里写道,跟整个自然打成一片,认为“我只能在大家都幸福时才感到幸福。”《漫步之九》中他在布洛涅树林里和一群小姑娘相处、在合佛莱特集市上买下一个小姑娘的苹果分给几个小伙子,这两个场面都说明卢梭追求的是集体的幸福。这种集体的幸福,卢梭认为在被他视作平等民主政体象征的日内瓦和瑞士是存在的。在那里,每一个人的幸福产生于所有的人的幸福。《社会契约论》中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回响。
漫步之美
卢梭的文学作品崇尚自我,抒发感情,热爱自然,被公认为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这些特色在《漫步遐想录》中表现突出。我们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不加修饰的淳朴、真诚与才智。
漫步之中,卢梭没有费较多笔墨去描写自然的景色,而是展现大自然在他心中激起的种种情怀,记下大自然启发他所作的沉思、默想和遐想。正是同自然的这种交融,决定了他文章风格的无比质朴和富于音乐感。
《遐想录》是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散文诗。
《漫步遐想录》影响深远,首先可从他的朋友和门生贝那丹·德·圣比埃尔的作品中看出,也正是在这种影响下,歌德写出了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夏多布里昂写出了他的《勒内》。从拉马丁的《沉思集》、雨果的《颂歌集》,直到勒孔特·德·李勒,所有法国浪漫派诗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漫步遐想录》的影响。在十九世纪散文作家的作品中,如米合莱的抒情散文,乔治·桑的田园小说,这种影响也同样可以觉察出来。
法国 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罗曼·罗兰评价说:“ 这部最后的《遐想》,很像一只老而忧郁的夜莺在森林的寂静中唱出的美丽的歌曲。”
卢梭的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笔者认为, 卢梭的《 漫步遐想录 》是一曲人生挽歌,也是作家内心安宁状态下的独白与私语,是跟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的产物,是对自己的心灵的分析和解剖。 作家在晚年的漫步中,在和谐的大自然的抚慰下,在心旷神怡的境界中,陶醉于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感到自己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杨成栋定稿于厦门大学西村达观阁。笔者现为中国和谐之声传媒杂志专栏作家,报告文学代表作有《厚地高天》《天山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