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抗战诗人——田间百年诞辰纪念致辞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田间同志就是抗日战线的先锋,他的如鼓似号的抗战诗,就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生动体现。
田间于1933年参加“左联”,1938年奔赴晋东南参加了八路军,不久到延安,与柯仲平等人率先发起了“街头诗”运动,后开赴敌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亲身参加过百团大战、大龙华等战斗。与太行军民一起同日寇的“三光政策”暴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是在枪林弹雨里纵横弛聘的英雄战士,是蘸着炮火硝烟写诗的战斗诗人。革命先躯诗人闻一多称田间为“擂鼓诗人”。田间同志不愧为人民诗人、时代鼓手,杰出的抗战诗人。
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祖国没有忘记他,人民深切怀念他,各地军民又纷纷朗诵起田间著名的“街头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解放军报》等多种报刊又重新刊登了这首“街头诗”;天安门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解说词中特别提到了这首“街头诗”。这是1938年田间刚穿上八路军戎装不久,用白灰浆书写在延安古城头上的一首“街头诗”。接着,这首诗被抗战军民传抄到晋察冀乡村的大街小巷,使日军侵略者陷入我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作用。”
我是1958年从河北农村入伍的战士,当时我的师政委周树青等人就是朗诵着这首“街头诗”走向抗日战场的。田间同志不仅自己是一位冲杀在抗日前线的战斗诗人,而且在晋察冀还带出了抗战诗人陈辉、殷夫、雷烨、史轮、军城、任霄等一支青年诗歌生力军。新中国建立之后,他又先后发现、帮助、推荐出张永枚、刘章、浪波、尧山壁等一批诗人和后起之秀。我在连队当战士期间,业余写了一些短诗,1963年师政治部将我的诗打印成一本诗集《兵之歌》,寄给了时任河北省文联主席的田间同志,他当时带病为我的诗集亲笔选编了目录,亲自推荐给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写了《给王石祥的一封信》,连同所选《兵之歌》目录,一起发表在1963年第6期《河北文学》月刊上。“文革”前为一个尚在连队的战士正式出版一本诗集是少有的,第一次印刷两万册,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奠定了我的军旅生涯和诗歌创作道路。1964年,我从连队被调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从事歌词创作,田间同志闻讯后约我长谈,他说:战友文工团有我不少晋察冀的战友,你到部队文工团搞歌词创作是个很好的机会。歌词也是能唱的诗嘛!比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这不就是激动人心、撼人肺腑的诗吗?《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写的是“黄河组诗”;《长征组歌》肖华原来写的是“长征组诗”,插上音乐的翅膀后,都成了史诗经典的高峰。田间老师的教诲和支持,坚定了我从事歌词创作的信心和决心。
“深入生活,扎根群众。为人民大众而创作,为人民大众所利用”,这是田间同志毕生的追求和探索。他于1916年生于安徽省无为县,原名童天鉴,笔名田间的寓意是情系田间,歌唱田间。他自1938年脱下洋装换上八路军装,从写《中国牧歌》转入写“抗日战歌”,诗情和诗风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在延安、在晋察冀根据地,他转战在前线,呼号在沙场。他写《给战斗者》组诗,本身就是一个抗日的英勇战斗者。他写的《义勇军》:“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坚壁》:“来,我告诉你/枪、弹药/统埋在我的心里”;《马上取花》:“黄土岭一战/名将之花/在山上凋谢”等短小精悍的诗,都是他身临其境,亲眼所见,在战地现场速写而成。抗战本身就是诗,这些带着火药味的诗,不是亲临抗日前线是根本写不出来的。他在1983年出版的《田间诗选》序言“跋涉者语”中写道:“诗人们啊,不应该忘记自己所站立的土地!”先辈的嘱托和希望,一直是他坚定的恪守和信仰。
“诗来自人民群众,还要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是田间同志一贯的承诺和主张。他积极倡导“诗要从纸面上站起来”,通过诗朗诵、诗配画、诗谱曲,使诗更及时、更广泛地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他曾与画家古元、蔡若虹、吴作人、邵宇、蒋兆和、叶浅予、黄胄、艾中信等合作,创作了很多“诗配画”,千家万户争相张贴,诗情画意,引人入胜。他曾与音乐家冼星海、吕骥、马可、周巍峙、郑律成、李焕之等合作,谱写了不少广为传唱的群众歌曲。在晋察冀期间,他与抗战诗人魏巍(当时笔名:“红杨树”)、邵子南、史论、晏晴等创办了《新群众》《诗建设》等报刊,手刻版油印,广为发放。他们不断地组织举办群众诗歌朗诵会,崛起一代抗战诗群,掀起一片抗战诗歌的浪潮,对广大抗日军民起到了巨大的教育、鼓舞作用。他在河北省任文联主席期间,仍十分注重群众民歌、诗歌活动。他长期蹲点建明公社等乡村,组织辅导群众诗歌创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增光添彩。他多次与我谈过:不管写了多少诗,出版了多少诗集,不论诗人戴上什么桂冠,得了什么大奖,诗歌到不了群众中去,没人读过,没人看过,没被人民群众所利用,是徒有虚名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已进入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我们的诗歌不能坐在象牙塔里死守,要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形势,与多种文艺形式、多种媒体相结合,组成一个立体、旋转的艺术大平台,创作一些诗短信、诗电视、诗电影,建立一些诗歌墙、诗歌园、诗歌书法碑林,经常组织群众性的诗歌朗诵会、诗歌演唱会。老中青诗人团结起来,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诗歌展示出来,使优秀的诗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弘扬抗战擂鼓精神,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彰显中国文化、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以及共筑中国梦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的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给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我们在认真学习、贯彻这一历史文献的同时,纪念田间同志百年诞辰,学习抗战诗人风范。我们一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遵照他的指示:“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不忘初心、不违诗心、不改决心、不变信心。走复兴之路,开一代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