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江:坚定文化自信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

来源:《求是》 | 张江  2017年01月17日09:46

核心要点:

■ 古往今来,任何国家或民族的发展与振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表明,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实现发展和振兴,是没有前途和未来的,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 只有发达物质成果的“跛脚巨人”,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难以赢得其他国家和民族敬重。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文化既是保持民族特性、巩固民族认同、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也是整合民族力量、牵引民族前进的重要精神资源。

■ 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傲立于世界文艺舞台。

■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要的是解决好文艺为什么人这个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把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艺术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创作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神圣天职和光荣使命。

■ 要力戒“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要善于设置议题命题,提出标识性概念,深入阐释中国理论、中国观点、中国主张。要以博采众长的心态投身文明交流互鉴,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境界。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坚守文化理想、强化文化担当,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我国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滋养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古往今来,任何国家或民族的发展与振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表明,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实现发展和振兴,是没有前途和未来的,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当代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既不可能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也不可能筑就中国文艺高峰。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同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只有发达物质成果的“跛脚巨人”,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难以赢得其他国家和民族敬重。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文化既是保持民族特性、巩固民族认同、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也是整合民族力量、牵引民族前进的重要精神资源。有了文化的滋养,有了精神的助推,才能历经磨难而不坠青云之志,才能动员起全民族力量去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艺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自信是文艺成长壮大之“钙”,强健着文艺的筋骨;文化自信是文艺繁荣发展之基,支撑着文艺的大厦。当然,文艺的繁荣发展反过来又影响文化自信,辉煌屹立的文艺高峰必然进一步夯实和强化文化自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文艺才能为民族、为人民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以优秀作品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源于中华文明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当今世界上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能够有文化自信,能够坚定文化自信,是有我们的理由、我们的底气的,这个理由和底气就是我们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和繁衍生息中,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核。它既涵盖数千年绵延不绝、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有贯穿其中的科学理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追求,也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铸就了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滋养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它们是我们应当坚守的精神高地,也是我们保持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

只有在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中,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中国文艺才能找到自己今天的位置,才能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无不彰显出非凡的文艺创造活力,诞生了无数卓越的文艺大师和不朽的文艺经典,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傲立于世界文艺舞台。

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需要文艺,有着不断增长和提升的精神文化及艺术审美追求。艺术更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所在。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要的是解决好文艺为什么人这个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把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艺术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创作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神圣天职和光荣使命。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坚定文化自信的作用。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文艺工作者要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创造出反映时代艺术高度的典型人物。始终秉持走入生活、贴近人民的艺术创作态度,做到“身入”“心入”“情入”,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深刻提炼生活,以更富魅力的语言生动表达生活,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全景展现生活,创作出既有生活底蕴又有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现实生活,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四、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思想和价值观念是文艺的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弘扬民族精神为神圣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通过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取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坚定不移地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和践行中国精神,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独特精神支柱和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能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五、勇于创新创造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与时俱进、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禀赋。中华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也是我国文艺不断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中国文艺的创新创造和繁荣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成为世界文化大国,而且要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强国。我们不仅要有继承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扎根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文艺理论,而且要有与中国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相匹配、能够成为人类标志性文化符号的文艺经典和优秀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研究和文艺创作全过程,不断推动文艺理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要力戒“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要善于设置议题命题,提出标识性概念,深入阐释中国理论、中国观点、中国主张。要以博采众长的心态投身文明交流互鉴,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不懈追求,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立足和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着力登高望远,展开宏大叙事,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中国色彩。(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