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艺报》社论:创造文学作品质量的新标杆

来源:文艺报 | 本报评论员  2017年01月13日13:5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文艺不仅要有体量的增长,更要创造质量的标杆。”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作品作为基础,正如埃及金字塔,没有宽广的塔基,就没有高高的塔尖。但是,我们要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突破,更需要强调作品质量的提升,即“创造质量的标杆”。讲话号召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提高文学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

要创造文学作品质量的新标杆,就必须在提升原创力上下功夫。我们正昂首阔步地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征程上,13亿多人民以各自的劳动创造,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深刻的历史变化、巨大的社会进步以及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矿藏。“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越来越多的作家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世界里走了出来,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让自己的心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他们不断拓展写作的题材和内容,及时更新创作的形式和手法,力争以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讲述好中国故事。然而,现实生活太丰富,而且与历史有着极为复杂的联系,广大作家要真正提升原创力、创新力,就必须不断提高综合把握现实和历史的能力,努力成为恩格斯所说的“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

要创造文学作品质量的新标杆,需要作家们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一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需要作家深入生活、观察社会,构思情节、酝酿人物,还要字斟句酌、反复修改……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家柳青曾说,文学是马拉松长跑,是以60年为一个单元的。从事这项艰辛而寂寞的事业,作家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意志和信念,如果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的。要克服浮躁这个顽疾,作家必须摆正自己的写作目的。马克思曾经称赞17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出于同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动表现”,并以此与“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家”作了对比。这两种类型作家的根本区别就是他们创作目的不同。文学创作,只有出于作家心灵的需要、出于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而不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作家们才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诱惑,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仔细打磨作品,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要创造文学作品质量的新标杆,需要作家们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传统采取“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的辩证态度。创作要的就是独创性、创新性,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优秀文学传统的学习和借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诗圣”杜甫正是在充分学习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成为了一个集大成的诗人,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同时在语言运用和艺术表现等方面为后人开了无数先河。当代的作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家。作家们只要沉下心来,不断从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一定能用生花妙笔写出更多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经典,从而真正创造质量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