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阳:丝绸之路从未离开我的创作 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首次个展20日在穗开幕
杨晓阳于2012年创作的《丝绸之路》。
杨晓阳近照。 受访者供图
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主办的“‘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广东)”将于12月20日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月2日。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本次展览的举办,适逢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国家画院配合国家战略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的历史机遇。今年10月29日,该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之后启动巡回展,广东是首站,这是广东省文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为此,杨晓阳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谈 创作
从“写实”到“写意”是水墨发展的必然
南方日报:能否介绍一下举办这次展览的缘起?
杨晓阳:这次展览是我首次举办的个展。展览展出的作品,超过九成都是过去从没对外展出过的。此前中国国家画院启动了“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我想把我30多年来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作品整理出来,作为资料参考,最后发现之前积累的作品数量非常大,写生的部分就达到6000多幅。我很惊讶地发现,“丝绸之路”这个主题从未离开我的创作生命,在我的作品中超过了六成。
南方日报:这次展览命名为“从写实到写意”,这能否视为您对过去30年个人创作道路的总结?
杨晓阳:这次展览分为速写/写生、主题创作、重彩绘画、水墨写意四个部分,这基本代表我过去30年从事创作的四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大概有7、8年间一直在画重彩,丝绸之路无疑是一条“彩色之路”:有丝绸、瓷器、茶叶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重彩技法能充分表现出它的绚丽多姿。
这四个阶段的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中国美院教育本来就是从写生入手。然而,不离开学校,艺术创作就无法大踏步往前走。我的水墨写意作品,大部分都是近年来的新作,能反映出我进入中国国家画院之后的转变。
南方日报:写意、尤其是大写意,是您进入画坛之后的一贯主张,您如何看待“写意”在国画中的地位?
杨晓阳:在我看来,“写意”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概念,最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唐代以后绘画领域逐渐借鉴了这一概念,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意画遂成为国画家族中一个重要成员。进入元明清三代,写意画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
我认为,国画“写意”理论既早熟又高超。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艺术从来都是写意论,强调意在笔先、重道轻器。通过这十多年从事水墨的经验,我发现,水墨本身是无法写实的,但这本来就是水墨的优点。我们硬要将水墨的优点克服掉,变成一个缺点,这是不必要的。
谈 文化意义
推动两条“丝绸之路”间的艺术对话
南方日报:作为西安人,“丝绸之路”在您的心目中留下怎样的烙印?
杨晓阳:可以说,生在丝绸之路,是我创作丝路题材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1985年,我还在读研究生,曾与同学结伴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赴新疆采风写生,我们途经甘肃、青海,翻山越岭,一路考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拉石窟。历时4个半月的新疆之行,备尝艰辛,加深了我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认识和现实感受。
丝绸之路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或历史事件,它是文化的产物,更是艺术的表现。丝绸之路本身就蕴藏着艺术取之不尽的宝库,包括舞蹈和画作。尽管历史上,丝绸之路上既有经济贸易,也发生过多次战争,但最终留下的是文化遗产。
南方日报:把广州作为巡展首站的意义?
杨晓阳:岭南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明证。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岭南画派都在引领中国美术变革的前沿。岭南水墨在色彩、造型方面,很早就借鉴西画的科学原理。广东的艺术家比北方省份的艺术家更远离传统条条框框的束缚,更有独立的精神。广东画院、广州画院也一直十分关注艺术本体的探索,这与许多北方城市相比,都是超前的。我希望通过这次画展,能促成国内画坛更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