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外学者聚焦“文化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紫罗兰和玫瑰各有芳香
来源:人民日报 | 任姗姗  2016年12月15日07:37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世界变动不居,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人类文明的花园里,紫罗兰与玫瑰散发出不同的芳香。

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如何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如何认识中国文化多样性的时代精神与现代意义?前不久,6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汇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就“中国文化多样性”展开学术探讨。我们摘编三位学者的发言,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西文化对比和大众文化三个维度,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寻找现实路径。

——编 者

以中国智慧求

解文化不平衡

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今天的世界已经普遍认识到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我在2009年提出了关于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多元共存的发展理念“第三极文化”。“第三极文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是:首先承认并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则;其次正视世界文化多样但不平衡的现实格局;最后突出并强调中国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角色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近几年一直在强调“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想这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艰难的但是有可能的出路。一方面,现代化、全球化、一体化、标准化已经把人类紧密地连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文化多样性面对着如何应对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融合问题。

简要梳理一下世界史就会发现,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开启了世界欧化和殖民的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又打破了殖民主义的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瓦解了旧殖民帝国。20世纪60年代,美、欧、日学生和市民举行了反体制运动,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之后,从遍及全球的反殖民、反资本的运动到实践层面的反西方中心,多元文化在国际主流中形成。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5年又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标志着国际社会形成了关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共识。

如何在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构建我们的命运共同体?文化多样性的提倡固然很好,但问题是如何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摩擦、冲突甚至斗争?中国很早就展示了与西方不同的发展智慧。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阴阳和而生万物,是不同矛盾互为依存、互为排斥的动态的和谐。就像太极阴阳鱼,在共同生存的那个世界里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论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都是在充分尊重差异性、多样性的情况下寻找和合的可能性,可以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一种基本准则。

费孝通先生提炼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这里的天下大同,并不是某种强势文化消灭了其他文化的多样性,变成单一的文化殖民的霸权;而应该指各种文化主体能够容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进而在多元文化之中生成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

这正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共存发展的未来图景——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话语责任,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西传统价值观并无矛盾

罗多弼(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

一个悖论贯穿着中国的文化历史。一方面,两千多年以来前朝的文化政策一直强调文化统一性,另一方面,中国的地方文化一直很多元化。相同的,西方文化也表现出这种特性。要理解和描写中国文化或者西方文化,当然不能只着眼于一个方面。

但是,一旦开始做中西文化的对比,我们似乎很容易强调一个传统的统一性,而忽略它的多样性,甚至把中西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夸大以及简化。

做中西对比时,我们很容易发生一些问题,比如,让一个传统中很突出的成分代表整个传统。这个现象在思想界的表现太多了,比如说认为集体主义是中国的,个人主义是西方的。回顾欧洲历史就会发现,集体主义的思想例子并不少,而且中国也有个人主义。

还有人认为“超越”这个概念只有西方才有,中国没有,或者认为中国也有超越,但与西方的超越有本质上的不同。以我看来,早期的中国思想,比如“天”的概念也有超越的色彩。这种超越跟西方不完全一样,不过我很怀疑,这种不一样是否有质的差异。因为在西方传统中也有不同的超越,在广义的基督教里,超越性和内因性经常是分不开的。

经常生活在一种文化里的人,会把他很喜欢的或者很害怕的东西寄托在另外一种文化上。最近几十年以来,在欧洲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辩证法的色彩,并不像欧洲人。比如中国人面对一个危机的时候,通常认为危机也提供一个机会、一种解决问题并往前走的可能。这种思维方式也反映在语言上,因为危机一词由两个字组成——危险的“危”和机会的“机”。危机的“机”是不是机会的“机”?抑或只是一个梦想?我们需要详细考虑危机的资源。

两个传统的一些差异,实际是同一个主题在表层上的变奏。在价值观方面就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比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恻隐之心”,西方传统里面虽然没有译意完全一样的例子,但确有相似的例子。两股传统价值观,可以被视为针对两个主题的两种变奏,互相并没有矛盾。

取今复古 别立新宗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

关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我从两个故事讲起。

前一阵上映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有一个小插曲,制片人说现在找电影投资很难,也许要到中国去找。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纯粹的美国故事,居然在现实中真在中国找到了投资方。这是文化资本的多样性。

傅园慧,一个在里约奥运会没有摘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却因为“洪荒之力”红遍全球。洪荒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概念,“洪荒之力”这个词来自电视剧《花千骨》。从“洪荒”到“洪荒之力”,从中国古代关于洪荒的叙述到网络小说再到一个中国女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讲出,从走红中国到全球媒体传播,这是文化传播的多样性。

两个故事带给我们启示。中国的大众文化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播系统和路径。大众文化是中华文化里非常有活力、不断向前延伸的部分,它所引起的讨论、交流、问题和争议,表现出巨大的活力和新的空间。把握住这个过程,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就会多一个层次、多一个层面。

中华文化内部既有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也有20世纪以来与西方相遇、产生种种变化的近代文化,还有30多年来加入全球化形成的当代文化。这是非常丰富、具有不同理解和阐释的空间,也是一个非常包容、具有无限想象力的空间。现在的中国已经变成了全球消费的中心,这种消费能力对文化想象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大家看到,好莱坞电影由于这种文化想象,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变形金刚3》《变形金刚4》里有无数中国产品符号,比如伊利舒化奶、周黑鸭。这些驳杂多样的文化产生了一个统一性空间,它包含各种各样的故事,一致的概念叫“中国”。这个“中国”不是我们固有想象里的中国,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多样变化的中国。

如今,美国所主导的这一波全球化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改变。在西方内部,对这波全球化产生了质疑,中国反而变成了新的全球化中最重要的力量。在逆全球化的潮流里,如何通过中国文化传播提供一个全球化的想象空间,是一项新的挑战。

中国文化多样性的活力体现为三个元素,第一是和而不同、尊重差异,第二是以德报怨,第三是扶弱抑强。这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来自现代实践,也来自中国大众文化富有想象力的新空间。如何看待《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傅园慧的故事?最终回归到鲁迅先生讲的八个字,“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本报记者任姗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