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 ——“学习贯彻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系列文章之二

来源:解放军报 | 徐贵祥  2016年12月09日16:07

参加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有幸聆听习主席在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感觉提气、传神、鼓劲。习主席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体现了党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习主席重要讲话对文艺的本质、使命和创作规律进行了科学阐述,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是一篇文采飞扬的美文。习主席重要讲话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关注社会,关注基层,关注人民的普通生活和细微感受,表达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让人感到融融的暖意。习主席提出的四点希望,坚持什么,抵制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掷地有声,体现了大国领袖的博大胸怀、坚强意志和独特语言风格。习主席重要讲话是指导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推进文艺工作的根本遵循。

作为一名作家和军事文学教育工作者,学习领会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倍感亲切,豁然开朗。尤其是习主席关于坚持服务人民和英雄、典型人物的论述,为我们的军事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念,提供了理论遵循。

习主席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习主席这一重要论述启发我们重新认识我们的英雄,仰视我们的英雄,擦亮我们的英雄。

英雄形象是军事文艺永恒的理想。对于军事文艺而言,所谓典型人物,首先是英雄人物。中国的军事文艺,始终凝结着英雄和英雄崇拜的精神,典型人物总是被赋予英雄特质。这个特征,到了秦汉时期尤为突出,刘邦的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三言两语,意境辽阔高远,豪情壮志跃然纸上。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是寥寥数语,让末路英雄无力回天的感叹、壮志未酬的弥天大恨力透纸背。我认为,就是这两个人,两首诗,引出中国军事文艺喜剧和悲剧两类典型人物二元对立的长河,影响到后世的军事文艺创作,蔓延千年而余脉不息。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主席这一重要论述,把文学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上升到治国理政、富国强兵的高度。文艺在人类精神发育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英国一位哲学家说,“所有的历史都是虚构的,除了名字,所有的小说都是真实的,除了名字。”这个说法未免失之偏颇,却一定意义上表现了文学艺术在精神历史上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在人类的历史书写上,有很大的一条主线是关于典型人物的历史,是关于英雄的历史,英雄的传说、英雄的故事、英雄的行为、英雄的精神哺育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事实上,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多人都有着英雄情怀、英雄业绩,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理想,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很多知识分子本身就是英雄,譬如王昌龄、岳飞、辛弃疾、戚继光、文天祥、史可法、林则徐、邓世昌、谭嗣同等等。重要的是还有杨靖宇们和赵尚志们,他们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英雄人物的缩影。正是这些人的英雄品格,凝结了中国英雄文化的主题精神。千百年来的英雄书写,形式不断创新,深度不断挖掘,高度不断提升,英雄形象千姿百态,而英雄精神一脉相承。

习主席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

英雄人物是引领我们走向光明的旗帜。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我党领导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其中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更是直接激发了军民的爱国热情,比如萧军笔下的游击队司令陈柱、萧红笔下的觉醒农民赵三、舒群笔下的朝鲜少年、白朗笔下的老伯母、邱东平笔下国共两军官兵以及孙犁笔下的高四海和李佩钟等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种类型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形象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军民的楷模,有力地激发了全民抗战的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讴歌英雄的文学作品横空出世,红色经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如璀璨的明星,鼓舞着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高歌猛进,比如长篇小说《烈火金刚》中的史更新、《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创业史》中的梁生宝等,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报告文学《县委书记的榜样》中的焦裕禄等等,这些典型人物在百废待兴、外有封锁、内有灾害的年代,依然散发着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热情,鼓励中国人民战胜黑暗,迎来光明。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特别是军事文学,塑造了大量具有英雄品质的典型人物,比如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三喜,朱秀海《穿越死亡》中的上官峰,周大新《汉家女》中的汉家女,刘亚洲《两代风流》中的李辰,朱苏进《射天狼》中的袁瀚,柳建伟《突出重围》中的方英达,裘山山《我在天堂等你》中的欧战军,马晓丽《楚河汉界》中的周东进,陈怀国《荒原》中的老万,李西岳《百草山》中的贺金柱,等等。这些作品与红色经典作品蕴含的英雄精神一脉相承,并赋予了时代的高度,人物更加逼近情感深处、人性深处和灵魂深处,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或在和平时期锐意改革,或在平凡岗位上卓尔不群,成为新一代军人的楷模,激励当代军人向上向善向勇。

特别可喜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军队青年作家蓬勃生长,这些年轻人大都生活在基层,从火热的现实军营生活中汲取营养,同时以新的文学目光注视当下军营和世界军事变革,如70后作家魏远峰、丁小炜、王龙、周志方、李亚、裴志海、王凯、李骏、王甜等,80后作家冯骥、董夏青青、孙彤等,这些作家以现代视角和现实体验,触摸生活的神经末梢,为新时期军事文学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英雄坐标。

习主席指出:“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去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源于生活、照亮生活,只有从生活中来,才能产生艺术的真实和美感,这是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规律。

英雄人物诞生于坚实的生活大地。上个世纪末,我受命为秦基伟将军整理回忆录,近距离走近了历史,走近了战争,走近了将军的内心世界。将军曾经回忆过这么一件事情:上甘岭战役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给时任十五军军长的秦基伟打电话,问能不能再打下去了,秦基伟当即高声回答:“打下去,剩下一个团,我去当团长,剩下一个连,我去当连长。把十五军打光了,国内很快就能拉起一个十五军,但是我们的阵地不能丢。”在写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想起将军回忆战役前夕,他在勘察五圣山地形的时候,面对那个擦肩而过的美军司令,喃喃自语的一段话:“人对人,个顶个,老子不怕你。我们两个一起到地狱里走一遭,我老秦能活着回来,你未必!”壮哉斯言!将军如此豪迈,绝非盲目自信,因为在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在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将军确实数年浴血奋战九死一生。在那3年多的时间内,我采访过将军的故旧袍泽不下百人,将军的气度、品格和卓越的指挥才能深深地感染了我、震撼了我,此后十几年里,我先后创作了《历史的天空》《高地》《八月桂花遍地开》《马上天下》等长篇小说,其中的典型人物梁必达、兰泽光、沈轩辕、陈秋石等典型人物,都有秦基伟将军和他战友的影子,同样,这些作品也都寄托着我对英雄的想象、理解和追求,是生活中真实的英雄照亮了笔下的典型人物。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中国文艺乃至世界文艺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作家艺术家要深刻领会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迅速找到自己的战斗位置,书写更多更精彩的中国故事,塑造更多英姿勃发的中国人物,为人类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高扬起中国的文艺大旗。

(作者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