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书800本 娃娃“读霸”是怎么炼成的?
王天宇看的书很广泛,而且阅读速度快于常人。
原标题:一年读书800本,娃娃“读霸”是怎么炼成的?
□专题撰文信息时报记者蒋隽通讯员黄韵筝
专题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郭柯堂
七八岁的娃娃,一年读八九百本书,平均一天读三本书。日前,在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的第十三届“读书之星”颁奖典礼上,120名少年儿童读者获得“读书之星”。这些“读霸”中,最小的只有3岁,最大的也不过12岁,平均年龄在8岁左右。他们当中最多的借了923本书,连最小3岁的都借了500多本。
到底这些“读霸”们是怎么炼成的?他们在其他方面优秀吗?近日,信息时报记者专访了其中三位“读霸”,听听他们读书背后的故事。
不过,也有人觉得,“如此庞大的阅读量,对仅有几岁的娃子而言,会不会容易成‘书呆子’?”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读书呢?记者也采访了有关老师和专家。
“读霸”王天宇:每天至少看3本书
7岁的王天宇是越秀区雅荷塘小学二年级学生,过去一年他共借阅了800多册书。
本人说:喜欢的书会反反复复地读
记者在图书馆见到王天宇,他看书速度很快,一本四五十页的带字漫画十几分钟就翻完了,接着拿起一本《航空模型》杂志9月刊继续看。这本杂志是一本纯文字非青少年读物,王天宇读得稍慢,但看到喜欢的飞机模型就会跟妈妈说,“妈妈我想要这个。”天宇看书时很专注,不读书时则非常好动,爬上爬下停不下来。
在王天宇的借书目录上,记者发现他兴趣很广泛,借阅的主要是纯文字图书,除了儿童文学、历史、自然、科技等,也有漫画绘本。例如《爆笑校园》、《资治通鉴漫画版》、《史记漫画版》、《奇趣科技》、《苹果树上的外婆》、《不老泉》、《龙卷风出来了》、《恐怖人体》、《海洋动物》、《惊险南北极》等。
怎么做到一年读800本书?“我每天至少看3本书。”王天宇说,有的书是泛读,有的书精读,最喜欢的还会买一本回家,反反复复地读。
“他是见缝插针地读书,吃饭前、休息玩的时候……十几二十分钟的空当都会看书,睡前还要读1.5~2小时。”天宇妈妈说,儿子看书速度很快,远超大人,“有时候我跟他一起看一页书,我还没看完他就翻页了。”作为大学英语老师,王妈妈的阅读速度不算慢了。
妈妈说:他2岁识字3岁可独立阅读
王天宇读书多源于认字早,“2岁就发现他能认一些字了,3岁多可以独立看简单的绘本书。”王妈妈回忆说,“从小我给他读书,会用手指着,读到那儿指到那儿,慢慢他就认字了。”从认识第一个字开始,犹如打开了新世界,“也没有刻意教他认字,但走到哪儿他看见不认识的字都要问。去电影院看迪士尼片子,我们就直接买英文带字幕的场次。”
认字无障碍后,天宇的阅读一发不可收拾,“开始还是买书看,后来买的书已经跟不上他的阅读量,就上图书馆借书看了。”三四岁时,王天宇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不停地看,看完一本换一本。”王妈妈说。
课余时:一放学就到图书馆做完作业
大阅读量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幼小衔接很顺利。“天宇上一年级做作业时根本不用家长帮忙读题,自己就把作业做完了。”既然读书有如此效果,王天宇每天下午4点多放学就直接到图书馆做作业,一直到图书馆关门。“养成在图书馆做作业的习惯后,他效率很高,一个多小时就能做完作业。只要做完作业,时间随他支配。”王妈妈说。
在学校:写作文很棒受同学欢迎
在班级,王天宇成绩属于前几名,还担任语文组长。因为阅读量大,知识面广,天宇很受同学欢迎。即便是一些动物、海洋知识,天宇都能说得头头是道。阅读还让他“写作文每次都是A+”。
“读霸”谢卓彤:聆听故事养成专注和理解力
7岁的谢卓彤是海珠区后乐园街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一年借阅量也有600多册之多。因为谢妈妈曾经做过幼儿园老师,后来从事阅读分享工作,因此很重视给孩子读书,“她三四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给她买小图书,她那么小都会专注的看上面的图画”,妈妈觉得女儿爱看书是有一点天性的。
妈妈说:从不识字开始就读书给她听
卓彤不识字的时候,妈妈就开始读书给她听,“天天都读”,虽然幼儿园大班以后就能识字独立阅读,但卓彤还是很喜欢跟父母黏在一起,听父母读书。
聆听故事让卓彤养成了很好的专注力、理解能力,她在木偶剧院上语言艺术课,“小朋友经常要排演一些剧目,台词本发下来后都是她自己看,自己背诵,然后就上去表演了。”
老师说:阅读让她表达得更好更自信
谢卓彤的班主任评价说:“谢卓彤很活泼,两年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大,明显感觉语言表达能力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用字的丰富性、准确性都有很大进步,专注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大阅读带来丰富的知识,让孩子变自信了,“上课很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读霸”的共同特点
学前就能认字
记者发现,能一年读几百本书的孩子,基本都是幼儿园阶段就跨过了识字的障碍,早早能够独立阅读。
读幼儿园大班的袁梓轩虽然只有5岁,读书方面也不输给大孩子,他一年的借阅量高达792册。袁梓轩爷爷很早就教他认字,三四岁就可以自己看书了,他阅读的书还是以图文结合的为主。
谢卓彤也是5岁就认字独立阅读,“三四岁开始能认一点,幼儿园大班时识字量剧增”,做过幼教老师的谢妈妈本身也长期从事分享阅读,会引导孩子阅读。她给孩子读书时,会一边读书一边指字,久而久之,孩子就能认字了。
睡前阅读好习惯
大阅读量的孩子,还有很好的阅读习惯,睡前阅读是必备。王天宇、谢卓彤、袁梓轩这三人,都有睡前阅读1~2小时的习惯。
王天宇妈妈一到晚上就要把厚书藏起来,“他的习惯是开始看了就要一口气看完,否则不睡觉,哪怕是睡了第二天也会早起看书。”
谢卓彤每晚7点从托管班回家后,就是运动和阅读,之后就是睡前看书,聆听妈妈读故事。
有想法较自信
因为阅读量大、知识面广,王天宇和谢卓彤都常常被小伙伴赞“厉害”,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自信、积极。谢卓彤考试都是90分以上,担任班级的文娱委员、中队委,喜欢跳舞,还到木偶剧院学习语言艺术。王天宇考试是100分、99分的常客,不满足于只当班级的语文组长,还想当班长。
阅读量大的孩子,也比较有主见和想法。2岁时候妈妈教天宇唱歌,歌词是“白云属于我”,小小年纪的他已经会质疑,“白云不属于我,干嘛要唱?”谢卓彤的梦想则是做白鲸饲养员,因此阅读各种跟海洋有关的书,为梦想储备知识。
常常泡在图书馆的谢卓彤,一年借阅量也有600多册之多。
图书馆小学生多过中学生
课业繁重,中学生阅读常被“腰斩”
少儿阅读最大的挑战来自哪里?曾任多年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现任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刘洪辉直言,“最大的挑战来自教育系统”,“学校课业繁重孩子没有时间到图书馆,而学校的图书馆书又太少不足以支撑孩子的基础阅读”,尤其是面临升学压力的孩子,阅读常被“腰斩”,小升初、初三、高三的孩子课外阅读基本被剥夺。
广少图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广少图馆长惠德毅告诉记者,搬新馆一周年的统计数据发现一个现象:读者以低幼读者(0~5岁)和小学生(6~13岁)居多,占了九成,在经常到馆借阅的少儿群体里,4~13岁读者占了88.93%,其中最活跃的年龄是七八岁的少儿。按0~5岁(学龄前)、6~11岁(小学)、12~18岁(中学)的划分来看,分别占22.37%,68.17%和9.46%,小学生占据主体,学龄前儿童次之,中学生殿后。
惠馆长表示,这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数据,正常比例应该是小学生占六成,幼儿和中学生读者群体均等。“现在13-18岁的中学生读者太少了。”他分析,原因主要是初中以后孩子课业负担繁重,比较少时间到图书馆。
“今后要更多地推动:婴幼儿和中学生的阅读。”惠馆长说,这是广少图要努力的目标,“婴幼儿阅读主要是亲子阅读,指导组织好爸爸妈妈,中学生的阅读则要跟老师们合作好,推动中学生的阅读。”
让刘洪辉最为担心的是,根据近年的全国全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6岁到40岁年龄段的人读书最少,比青少年和老年人读书都少”,26~40岁正是结婚、生育、抚育孩子的年龄,“这个年龄段阅读的缺失意味着家庭阅读传承的可能缺失”,读书是言传身教的习惯,父母不爱读书,怎能影响孩子爱读书?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
家长陪伴阅读很重要
采访中,记者发现,孩子能成“读霸”,离不开父母的榜样力量和引导。三名“读霸”的家长都是从小花时间陪伴孩子,给孩子读书,“给她读卡梅拉的时候,经常一读一个小时,口都干了。”卓彤妈妈说。
梓轩爷爷自己就很爱看书,经常到图书馆借书,不但陪伴梓轩阅读,还教认字。天宇、卓彤的父母从事教师、法律等工作,都经常在家里工作、阅读,也给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样。
自主择书才能培养出兴趣
刘洪辉表示,儿童天生就有阅读的兴趣和愿望,“只要给他们自由和时间,以孩子自身的愉悦为引导,孩子自然会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他认为,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只有在自主选择读物的情况下才容易形成,在自主、自由、自在、自适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养成。很难想象用强迫的方式可以培养出阅读兴趣和习惯来。
孩子爱读书,家长也发愁
【忧】 孩子会不会变成书呆子
一名7岁孩子的家长跟记者抱怨,“读书虽然是好事,可是最近娃迷上看书后,变安静了,运动量明显减少。如此发展下去,会不会变成书呆子?”
广少图常务副馆长吴翠红表示,“书呆子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只读考试的书,家长只让孩子埋头学习什么都包办,才出现‘书呆子’、‘死读书’。”
“让孩子自由地、按自己的兴趣读书,是不会成为书呆子的。”吴翠红说,孩子因为有趣和好奇阅读时,通常阅读的都是故事、生活知识、科技百科类书籍,“解答他们对生活的疑惑,而且书看多了,会有更多的疑问,又会去找书本解答疑惑。这种读书恰恰是让孩子不‘呆’,变得更聪明,更爱思考。”
后乐园街小学二年一班的王老师也表示,如果变书呆子恐怕是功利性的阅读,只让孩子读作文选等。
【忧】 读书内容不够“高大上”
有的家长很担心孩子读书的内容不够“高大上”,或“误入歧途”,因此会管控孩子所读书籍。天宇妈妈就坦承,“有的书我不给他看的”。在妈妈的屏蔽下,天宇不知道图书馆有个区域全是漫画书,“他上幼儿园时,有一天回来说他谈恋爱了。小孩当然不懂什么是谈念爱,就是模仿书上的说法,所以孩子看什么书还是要把控。”
【忧】 一直停留在“浅阅读”
有的家长则担心孩子一直停留在“浅阅读”阶段,不去阅读真正有价值和经典的东西。不久前,广少图公布了借阅量最大的十本书,馆长惠德毅又表示,孩子们借阅量最大的十本书有点浅不够经典,应该引导孩子们不但“爱看书”还要“会看书”。
刘洪辉表示,不排除有这种现象,但“其实想让人的精神停留在某一阶段是很难的,只要孩子有阅读的兴趣,自然会逐渐深入,不要超越他们自然的阶段。”
同时,刘洪辉奉劝家长们,不要只为阅读而追求阅读,“家长们长期以来都以考好大学、找好工作等功利目的去引导孩子读书。因此一旦完成了学业,读书也就没有意义了。”他认为,现在很多成年人读书少或者不读书,是因为早期形成的功利性阅读观念让他从阅读中体会不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