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别人玩手机的时间搞创作 90后村官有一个儿童文学梦
从小就爱写作的张雨荷。受访者供图
她屡屡受挫却在学习实践中,敲开儿童文学的大门;他想要成为优秀的话剧演员,正一步步摸索……第三届重庆“梦想100”人生规划网络大赛刚刚结束学业规划组的第二场月赛,不少选手用各自的故事诠释着对“学无止境”这句话的理解。
大学生村官 有一个儿童文学梦
“小学的时候,我就有很强烈的写作欲望,脑袋里经常蹦出奇思妙想,可那时我的文字功底不好,写出来的文章常常令人捧腹大笑。”自幼喜欢写作的张雨荷从不避讳一路走来遇到的挫折。
24岁的张雨荷是綦江区东溪镇的一名大学生村官,“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很纠结,是选择妈妈觉得适合我的医学影像,还是选择爸爸觉得适合我的师范学院?”尽管医学影像专业容易就业,但张雨荷还是选择了与文学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令她爱上儿童文学创作,则正是在大学时期,“汉语言文学课程中,有一门课程叫儿童文学。起初,我以为儿童文学比较简单幼稚,但随着对课程的深入学习,我渐渐爱上了这门学科,也想尝试着写一篇童话故事。”
起初,创作经验尚浅的张雨荷把童话作品发布在学校论坛上,并没有受到认可。进入漫长的创作周期后,她不断给杂志社投稿,却屡屡遭到退稿。
在父亲的鼓励下,张雨荷一边通过阅读,给自己“充电”,一边继续着创作路,“第一次投稿成功的作品就是之前发到论坛上的童话,不过我先后改了很多遍,后来又陆续创作了几篇童话故事,投给《意林童话》《中国少年儿童》等杂志,竟然都被编辑录用了。”
如今,张雨荷已在全国28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了130多篇儿童文学作品,尽管工作很忙,她仍给自己制定了更长远的学习计划,除了研读优秀儿童文学书籍,阅读儿童文学小说外,每周还得创作3篇儿童文学作品。正如她的梦想宣言:要把最绚烂的梦带给儿童。
没有时间怎么办?这个90后女孩笑了笑:“别人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间,就是我创作的时间。希望能写出越来越多的作品,让小朋友们看到,现在适合他们的读物太少了。”

挚爱话剧的陈永果。受访者供图
高中男孩 想要实现话剧梦
陈永果是重庆市渝北中学的高二学生,年仅17岁的他参加过选秀节目,拍过地方栏目剧,有过不少舞台表演经验。
“小时候我就很喜欢寻找舞台了。”性格开朗的陈永果笑称,“比如家里的茶几、床上,小区的台阶,都是我的舞台。”
小学六年级,陈永果被重庆电视台栏目剧《冷暖人生》剧组选中,开启了最初的表演路,“听剧组里的大朋友聊起 北漂 的故事,于是我也想着去更大的舞台看看。”带着一份表演梦,陈永果曾独自一人去了北京,渐渐明白要想走上专业演艺路,得先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即舞台的表演和对白,而话剧正是训练这一基本功的最佳方式。
“起初,让我觉得很新鲜的是基本功口部操,绕口令的学习太有趣了。”在系统学习话剧表演后,陈永果发现,跟话剧接触得越多,越感觉有太多值得去深入学习的部分。
今年夏天,在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戏剧赛全国总决赛上,陈永果获得“最佳男主角奖”,也更加坚定了他的话剧梦。
尽管学业繁忙,陈永果并没有停止自己对话剧梦想的追寻。除了突破表演技能,他还把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放在了自己的规划中。在他看来,文本永远是一部戏的源泉,如果戏剧文本弱了,需要靠其他元素来弥补,只能把一部话剧做到“还不错”,无法达到极致的效果。

性格开朗的刘一。受访者供图
80后女教师 做金铁霖似的音乐教师
留着娃娃头,笑容甜美的刘一已有10年的音乐教学经验,还曾代表重庆参赛,斩获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在很多人眼里,音乐是副课,我也曾产生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回想起10年前刚刚站上讲台的情景,刘一记忆犹新。
为了勾起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这位80后音乐老师花了不少心思。在她的U盘里面存了数百首中外名曲,上课时,她会挑选一些音乐放给学生们听,“孩子们不一定能完全明白这些歌曲的含义,但我希望给他们营造一个音乐多元化的学习氛围。”
她的课从来都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学习《春天在哪里》时,会让孩子们用身体表演万物勃发,花朵开放,小草舒醒;学习《杜鹃圆舞曲》时,孩子们则要戴上各种自制的小鸟头饰,模仿各种鸟叫的乐音和动作,举办森林音乐会。
在刘一看来,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可以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教会他们欣赏美,感受美,音乐艺术的培养和修养是可以伴随学生一生。”
尽管已获得不少教学成绩,刘一仍然把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列入了自己未来的学业规划:“作为老师,应该学习更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作为一生的规划,我希望能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那样,在音乐教学上有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