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夫卡在中国”到“中国的卡夫卡” ——“卡夫卡与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弗朗茨·卡夫卡,一位出生在布拉格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他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卡夫卡的作品如今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之一。作为一个西方作家,卡夫卡却特别钟情于中国文化,他曾经说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卡夫卡的一生大致经历了想象中国、阅读中国、描绘中国和创作中国这一过程。卡夫卡创作的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有《往事一页》、《一道圣旨》、《万里长城修建时》等。这在西方作家中虽然不能说是绝无仅有的,至少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难能可贵的。
同时,卡夫卡又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敬重的作家,并且,他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也产生过巨大影响,被许多中国作家视为“知音”。对此课题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余华、刘索拉、残雪、莫言、格非等,残雪被认为是“中国的卡夫卡” 。作为一个主要生活在欧洲城市布拉格的、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卡夫卡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和塑造,远远地超出了一般读者,尤其是国外读者的想象。卡夫卡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几乎遍及文学、电影、音乐、绘画、旅游、餐饮、房产、家具、服饰、装饰等各个领域,譬如北京朝阳区有个卡夫卡公社,是卖房子的;厦门有个旅馆叫卡夫卡客栈;台湾也有卡夫卡咖啡店、书店;苏州有个卡夫卡家具厂,生产床垫……
从“卡夫卡在中国”到随处可见的“中国的卡夫卡”——卡夫卡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的一个流行文化符号。正是基于此,有关“卡夫卡与中国”的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便显得非常必要和及时。10月7日至9日,“卡夫卡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德国纽伦堡—埃尔兰根大学举行,该会议由德国卡夫卡学会、埃尔兰根大学日耳曼文学及比较文学系、埃尔兰根大学汉学系及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德国、美国、中国的30余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这一主题会议的召开不仅在德国是第一次,在全世界也是第一次。
该研讨会由德国卡夫卡学会主席阿格纳斯·比特蒙博士主持。她首先介绍了德国卡夫卡学会的基本情况,并致简短的欢迎词。德国卡夫卡学会2005年创立于波恩,后迁至纽伦堡—埃尔兰根大学。德国卡夫卡学会积极支持文学学术方面的卡夫卡研究。因此重点是通过定期举办会议对新生学术力量的研究给予支持,卡夫卡研究的专家和年轻的学者可以就一个成熟的主题分别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此外,新生学术力量还可接触到首发的刊物,即系列丛书“德国卡夫卡学会研究成果”。此外,德国卡夫卡学会谋求同文化组织、公众机构、教育机构的国内与国际合作,传播卡夫卡的文学意义以及对其作品的新看法、新观点。最后,与其他的文学机构或师资教育创新研讨会合作,为更广泛的公众群体举办文化活动(例如朗诵表演)。这种在文化上和在学术上对于卡夫卡知识的联网、联结和传播亦是该学会的主旨。
埃尔兰根大学的汉学家朗宓榭教授,他从汉学视角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了解读。他分析了易经、道教等中国文化对卡夫卡作品的影响,并探讨了中西方文化对于“自由和命运”这两个主题之间的差异。随后,德国卡夫卡学会负责人、埃尔兰根大学日耳曼文学系诺伊迈尔教授和大家讨论了卡夫卡作品中中国元素的象征意义,如《一道圣旨》中皇帝的形象是否象征了中国旧时代的终结?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任卫东教授从福柯的“异托邦”的角度对卡夫卡作品中的中国概念进行了解读。
还有另外十多位学者围绕着“卡夫卡和中国”各抒己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哈塞尔贝克博士将卡夫卡笔下的长城比作一面反映欧洲历史的镜子,通过论述“政治新平衡”问题,探讨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巨大政治矛盾。德国波恩大学的科尔林分析了卡夫卡将传统与现代、奇幻与现实的结合的创作风格。来自德国特里尔大学的刘慧儒教授从空间和时间、卡夫卡作品的统一性等几方面对《万里长城修建时》进行了文化解读。来自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特维尔曼教授揭示了卡夫卡与韦伯的作品之间的隐秘关系。来自德国柏林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研究生院的迪尔姆赫恩评价了卡夫卡对中国独一无二的描写手法,分析了其早期描绘中国世界的文学创作方式。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穆勒博士向听众介绍了卡夫卡作品的空间性和文化灵动性。
这次研讨会不仅促进和深化了对卡夫卡作品中的“中国”的内涵和价值的挖掘,而且通过“卡夫卡与中国”这一纽带,将西方与中国连接在一起,拓展了卡夫卡研究的新思路,开拓了卡夫卡研究的新方向,亦让众多卡夫卡爱好者受益匪浅。在寒风瑟瑟的德国东南部城市埃尔兰根,我们仿佛听到了卡夫卡在喃喃细语,并隐约地听到他在叙说有关古老中国的种种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