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艺》创刊40周年邀名家齐聚南京 “坚持儿童文学创作,需要一点情怀”
创作保持品质——
“为孩子们在前方点亮一盏明灯” 坚守需要情怀——
“如果只剩一个作者,我一定是”
互联网时代,很多文学杂志的发行量都在下滑,但在南京,一本儿童文学杂志却逆势上扬,月发行量达到30万册,是10年前的3倍。昨天,江苏《少年文艺》创刊40周年庆典暨新时期少儿文学创研会在宁举行。高洪波、黄蓓佳、梅子涵等名家齐聚南京,共话少儿文学创作。
40载成就“作家摇篮”——
“我们的文学之路从《少年文艺》开始”
“大学二年级时,我打开了班里的邮箱,收到南京寄来的《少年文艺》,上面刊登了我的小说《马老师喜欢的》 ,那也是我的儿童小说第一篇……走在学校的梧桐路上,我几乎想和迎面的黑黑之中的任何一个人说,我的小说登出来了!我就那样奔腾着走到了儿童文学的路上。”这是梅子涵对《少年文艺》的回忆。
“当时父母要供3个孩子上学,我就是用《少年文艺》的稿费上大学的。到大四的时候,《少年文艺》为我出了单行本,我拿到800多块钱,是笔巨款啊。”这是黄蓓佳和《少年文艺》的故事。
“我的文学之路是从《少年文艺》开始的。”曹文轩通过视频发来祝福,这句话说出了很多作家的心声……
1976年,新时期少儿文学的起点,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少儿文学期刊《少年文艺》创刊。当代以来,几乎所有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都和《少年文艺》结下不解之缘,其中不少人是因为《少年文艺》才走上了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这份名单很长很长:曹文轩、秦文君、梅子涵、黄蓓佳、孙云晓、董宏猷、陈丹燕、常新港、金曾豪、周锐、沈石溪、郝月梅……与此同时,《少年文艺》还一直以扶植少年作者为己任,培养了一批新生代的作者,如饶雪漫、韩寒、章红、郁雨君、孙卫卫、顾抒等。也正因此,《少年文艺》被业界视为“作家摇篮”。
《少年文艺》现任主编田俊认为,在中国少儿文学期刊领域,《少年文艺》的独特性在于,在其40年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伙伴型的作家,他们与杂志共同成长。
创作保持品质——
“为孩子们在前方点亮一盏明灯”
田俊说,文学是有力量的,尤其是面对孩子的文学,它会描绘一个人的生命底色,成为其长大之后为人处世的参照系。《少年文艺》能在如今的时代保持销售佳绩,在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期刊营销部主任周正华看来,关键点之一是“始终坚持文学性和可读性”。
“如果我创作了一篇‘垃圾’,那我就是一个垃圾,而我不愿做一个垃圾。”梅子涵对少儿文学创作有着高标准严要求。“一直盼望着《少年文艺》在现在的出版光景中继续健康地呼吸,能让中国的儿童从它的页面里阅读到一些优雅、从容的文学,欣赏到作家们最不含糊、仔细写出的故事和诗情。中国的儿童,在现在这年月,在他们后来很长的生命时间里,都太需要讲究、优尚的文学了。”
“西方文明中有原罪一说,人生下来就是个野蛮人、自然人,每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自私,这是保护自己和获得生存的必要手段。然后我们要学会道德、文明、理性,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要从野蛮人进化到社会人,最后成为一个纯粹的有社会担当的公民。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学习、成长的过程。儿童文学的功用,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送去一个支架、一把扶梯,或者在前方点亮一盏明灯,让他们走得更加稳妥,不要偏移,不要走到旁门左道上去。”黄蓓佳说。
少读工委前主任海飞撰文表示,《少年文艺》的作者们都有自己相当稳固而坚定的创作理念和操守,“始终坚持文学的品质,书写着,积累着,一步一个脚印。”
坚守需要情怀——
“如果只剩一个作者,我一定是”
在作家们看来,如今这个时代,坚守儿童文学领域办杂志、写小说,都需要一点情怀。
“时代变化太快,过去我从上海到南京,坐火车需要6到8个小时,现在最快的高铁只要50多分钟。”梅子涵感慨地说,在如今这个飞速运转的社会,人们所听、所看到的东西太多太多,文学受到的冲击很大。很多家长给孩子订阅的纯文学期刊甚少。齐敏的孩子上六年级了,她表示:“哪儿还有时间给孩子看文学期刊啊,怕影响学习。”致远外小一名老师也对记者表示:“在给孩子选择书籍阅读时,功利的例子很多。但孩子们需要文学的滋养。”
“《少年文艺》等等文学刊物其实现在处于挺艰难的时期,但还在继续出版,做这样的事需要情怀。如果《少年文艺》以后只出一本,那购买者一定是我,如果以后没有人为它写作,那我也会继续为它写下去,我会用我所有的时间为它写作。这是我对它的感情,也是我对为儿童写作这件事的感情。”田俊说,今后,杂志会一方面梳理在《少年文艺》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作者,鼓励他们在个人风格鲜明化、创作丰厚化方面更上层楼,从而潜心培养一批中国本土原创儿童文学佳作和优秀作家。另一方面也会加大新人新作的宣传力度,通过组织作家校园行、社区读书会、电视网络平台推广等活动,帮助这些儿童文学界的新面孔扩大影响,走进更多学校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