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话剧《成兆才》:道尽做戏人的戏里戏外、人生况味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张成  2016年11月18日14:20

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由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演艺有限公司出品,孙德民编剧、王延松导演的话剧《成兆才》近日在承德演出并举办了专家研讨会。话剧《成兆才》生动、全景地展现了评剧宗师成兆才的舞台生涯。剧本从光绪末年成兆才随落子班进天津演出被驱赶写起,沿着成兆才事业与婚姻两条轨迹,渐次展开成兆才的生命过程。成兆才把莲花落从撂地、拆出、平腔梆子改革成评剧,他带领戏班从滦县、唐山唱到天津和关外,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他所创作的一百多个剧本是用心血书写了一个评剧的时代,然而在舞台上流光溢彩的背后,成兆才历经生命的坎坷和劫难,他是最悲苦的做戏人,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他的戏就是贫苦人饭里的盐、苦里的甜。

“成兆才先生是近百年来我国北方地方戏曲发展史上能够被后人仅知的、有口皆碑的一位民间戏曲家,是地地道道的评剧奠基者与杰出的创始人。把他搬上舞台,不仅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他的艰辛为艺、草根生涯和与人民百姓的血肉联系,都会给人们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孙德民说。

《成兆才》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戏中戏,即用话剧来演评剧人。“戏中戏写得好,导演处理得也巧妙,演员演得也好。戏里把成兆才的一生基本上都写了,贯穿着几个大事件:官府封台禁演砸场、成兆才妻儿去世、师妹灵芝向他求爱、台柱子姚金花出走、徒弟任小山替代姚金花演出、李道元逼婚、丁香和小山的爱情、成兆才回家……这些大事影响了台上人物的行为,观众全面地看到了成兆才戏班台上台下的生活。此外,编剧把很多有名的戏,像创作《杨三姐告状》等经历都和成兆才的个人生活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像《老妈开嗙》等戏一开场,直接就把喜爱评剧的观众代入到故事中去。北京风雷京剧团有一出类似的话剧叫《网子》 ,与之类似。 ”表演艺术家李法曾说。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说:“ 《成兆才》还运用了话剧与评剧的互文关系,如成兆才老婆孩子刚刚去世,他却要立刻上台演《傻柱子接媳妇》 ,他要忍受巨大悲痛演一出喜剧;成兆才正在创作《杨三姐告状》的台词,妻子丁香跟他对话,两个人的话对上了,心思却完全对不上,颇有悲喜效果。 ”

作为一出反映评剧创始人筚路蓝缕拓荒的话剧, 《成兆才》的舞台美术设计非常简洁贴切,“没有花哨的炫技、抢戏,让观众几乎感觉不到舞美” ,舞美质朴地呈现了一个剧团的台上台下。尤其是戏班乐队真实地在台上伴奏演出,非常具有真实的感染力。

“ 《成兆才》把艺术的况味、人生的况味、人物的命运、艺术群体的命运和剧种的命运有机地纽结在一起,成兆才这个人物最主要的性格就是对命运顺而不服、争而不怒,这一点非常难得,一般的戏很容易把人物塑造成激烈的性格,因为这样讨巧,容易出戏剧冲突,但是成兆才具有独特的内在的力量,唯其如此,方显出其人生的、艺术的况味。 ”戏剧评论家黄再敏表示。戏剧评论家汪守德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成兆才》展现了“戏里戏外、人前人后” ,一个戏曲天才,被各种势力碾压,又不愿意认输,这是那个时代的戏曲班子必然遇到的种种问题,成兆才的内心一定是很强大坚韧的,否则很难写一百多部戏。 《中国戏剧》主编赓续华认为,写戏班故事的作品很多,但是大多数作品的结尾一定是把戏班融入历史洪流中,不少戏都是生搬硬套地这么拔高作品。《成兆才》没有刻意去讲大道理,但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戏比天大”的主题,写出了成兆才的难,写出了他的沧桑。成兆才就像关汉卿所说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

专家们一致认为, 《成兆才》的另一大特点是话剧的民族化处理,戏曲元素的使用与话剧的结合非常自然,血肉相连。表演者在导演的启发下,心理情感的呈现状态是丰富鲜明的,戏曲艺术的特点在表达角色内心世界的时候是有层次的,不完全按戏曲身段走,但又得有戏曲的味道,其中,小师妹灵芝对道具被子的运用,都是按照戏曲的原节奏、层次来使用的,尤其是成兆才新婚之夜的梦幻场景的时候又出现了被子,黄再敏表示,“如果纯粹以话剧思维找这么个合适的支点很难,但通过戏曲元素来表现心理的外化是很到位的。戏曲表演不是直达列车,它的表演是一个站点、一个站点式的节奏,这些表演节奏都被用到话剧中了,点顿鲜明,渲染到位。 ”

戏剧评论家万素表示,不管是“戏圣”成兆才个人的魅力,还是话剧民族化所体现的文化自信,乃至成兆才为杨三姐伸张正义所弘扬的正能量都是值得反复品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