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寓言之父列子的故事(2)
列子,名寇,又称列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庄子比肩。其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于公元前450至公元前375年,列子先后撰文二十篇,汇集成《列子》一书,为道家重要典籍,现已失传。今仅散见《汤问》、《杨朱》、《仲尼》、《黄帝神游》、《周穆王》、《说符》、《天瑞》、《力命》等八篇。其中的寓言故事,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因其所著寓言故事比古希腊寓言家的产生还早近200年,列子被誉为“世界寓言之父”。
乐天知命也有忧
有一天孔子一人坐在屋里,弟子子贡进去作陪伺候他,看见他一脸愁容,却不敢问他是什么原因。稍后子贡退了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师兄颜回。少顷,颜回便拿出一把琴,一边弹,一边唱起歌来。孔子听见后,就把颜回叫到屋里去,问他道:“你为什么一人快乐呢?”
“先生为何要独自一人忧愁呢?”颜回没有回答孔子的提问,反而向他提问。
“你先回答我,说说你的意思吧!”孔子不吃他那一套。
颜回只好回答说:“我过去听您说过:‘乐天知命所以不忧愁’,这就是我寻求快乐的原因。”
孔子听颜回这么一说,脸色旋即变得凄然,接着说道:“我说过这样的话吗?你的理解未免有些狭隘。就算我说过这样的话,也不过是我以前的说法罢了,我现在要对这话做些修正。”孔子欠了欠身子,继续语重心长地向弟子灌输:
“颜回啊,你只知道乐天知命没有忧愁的一面,却不知道其另一面。其实乐天知命不仅有忧愁,而且还很大。现在我就来告诉你这个问题的实质:一个人不管是困厄还是显达,都要修养个人的身心,要懂得人生的过去和未来的变迁不是由自己决定的。忘掉心中的一切纷扰,这就是我过去所谓的乐天知命就没有忧愁。从前我修订《诗经》和《尚书》,订正《礼记》和《乐经》,是准备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并传给后世的,而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身心的修养,治理鲁国一个国家而已。但鲁国的君臣却在一天一天破坏他们应有的等级秩序,使得仁义日益衰减,人情愈发淡薄。这种政治主张,在我活着的时候都无法施行于一个国家,又怎么能施行于天下和后世呢?于是我才明白《诗经》、《尚书》、《礼记》和《乐经》是无助于治理乱世的,但一时又找不到改变它的方法。这就是乐天知命还会有忧虑的原因。不过尽管如此,但经我苦苦探索后已经获得了方法。当今的乐天知命,并非古人所说的乐与知。其实无乐无知,才是真乐真知;因而也就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做到了这一步,那么对于《诗经》、《尚书》、《礼记》和《乐经》来说,我们还有必要抛弃它们吗?还有什么理由去改变它们呢?”
“是啊,是啊!我也懂得啦!”颜回听后茅塞顿开,激动地面北拱手施礼道。随后他出来把自己的领悟告诉了子贡。子贡听后露出茫然不解的神情,于是回家后苦思冥想了七天。因其数天来废寝忘食,以致面部憔悴、骨瘦如柴。颜回得知子贡的这种情况后,又前去向他解疑释惑,他才又回孔子门下。从此,子贡抚琴吟唱,诵读《诗经》、《尚书》,直到终生。
“圣人”亢仓子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陈国的一个大夫借到鲁国访问之机,私下拜见了凌驾公室的鲁国贵族三桓之一、掌握鲁国实权的叔孙氏。其间,叔孙氏对这位来客陈国大夫说:“我们国家是有圣人的。”
“不就是孔丘吗?”陈国大夫的回应含有不屑的意味。
“是呀!”叔孙氏面露一丝不满。
陈国大夫追问道:“你凭什么说他是圣人呢?”
叔孙氏回应道:“我经常听颜回说,‘孔丘处世接物能够不用思虑而只用形迹’。”
“我们国家也有圣人,”陈国大夫炫耀道:“您不知道吗?”
“这圣人是谁呢?还真没听说过。”叔孙氏有些惊诧。
陈国大夫不紧不慢地说道:“老聃(dān)有一个弟子叫亢仓子,他掌握了老聃的道术,能够用耳朵看物体和活物,用眼睛听一切声音……”
鲁国国君听后感到神奇惊讶。没过两天,就派上卿一级的高官带着厚重的礼物去拜访并邀请亢仓子。亢仓子应允并来到鲁国。鲁国国君十分谦恭地施礼,并向他请教一些感兴趣的问题。
不想亢仓子一开口却说道:“国王啊,那些传话的人都是在瞎说一通。”国君刚一愕然,亢仓子接着又说,“我视听可以不用耳目,但就是不能互换耳目的功能。”
国君心里先是一怔,随即回过神来:“这不是更加神奇吗?你快说,这是一种什么道术?寡人很想听听。”
“国王,我慢慢给你说,是这样的:”亢仓子语气显得从容,“我的形体交合于心智,心智又交合于元气,元气又交合于精神,精神又交合于虚静。正因为这样,所以如果有像虫子一样细小的动物,有极细微的应答声音,即便是远在百里之外,或是近在眉宇之间,只要是冲着我来的,我都能察觉到。不过,我却不知是我的七窍或四肢感觉到的,还是我的五脏六腑感觉到的,但肯定是自然而然地就知道了。”
鲁国国君听了这番解惑后十分高兴。过了不久,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只是满脸笑容,却没有言语。
谁才是圣人
春秋时期的一天,宋国掌握治理国家典籍的太宰与孔子邂逅,便向孔子问道:“仲尼,你是圣人吗?”
“圣人我怎么敢当呢?但我确实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孔子很机智地答道。
太宰又问:“夏﹑商﹑周的三代国君夏禹﹑商汤﹑周武王是圣人吗?”
“这三代国君的确是善于运用智勇的人,但是不是圣人我就不知道了。”孔子说。
太宰继续问道:“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这五帝是圣人吗?”
“这五帝倒是很善于推行仁义的人,但是不是圣人我却不能说。”
孔子说。
接下来太宰又问:“那你看羲皇(伏羲)、娲皇(女娲)、农皇(神农)这三皇是圣人吗?”
“这三皇倒是善于顺应时势的人,不过是不是圣人我同样不知道。”孔子说。
几问几不知,太宰很是惊诧,便说:“那么谁才是圣人呢?”
这一问令孔子脸色陡变,过了一阵后他才说道:“据说西方有个圣人,他没对国家实行治理、国家也很安定;他不用表白也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他不在国内施行教化,政教也自然在流行。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啊!百姓已经无法用语言颂扬他。因此我怀疑他就是圣人。不过,却不知道他真是圣人,还真不是圣人。”
宋国太宰听了孔子这番述说后,心中暗自认定:“这孔丘是在欺骗我。”
列子拜访南郭子
列子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也为著名寓言家和文学家。早年拜壶丘子林为师,又与伯昏瞀(mào)人结为好友。他在城南外居住,与他交往相处的人多得难以计数。尽管这样,列子凭借道术的精微,仍能应付于其他人来说已是应接不暇的人和事,他天天和来人在一起谈事、论辩,闻名于远近。不过有这样一种现象,即他与南郭子仅仅隔墙而居,二十年来却从不交往;在路上相遇,眼睛也好像没有看见对方。弟子们都以为他与南郭子有着仇隙。
有一天,有个来自楚国的人直截了当地向列子提问:“先生与南郭子结下了仇怨吗?”列子答道:“南郭子容貌丰满,内心虚静,且耳无所闻,眼无所见,口无所言,心无所知,形体也无所变易。我去探望他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过虽然这样,今天我还是要试着同你一道去看望他。”
接下来,列子就挑选了四十名弟子一同前往。他们见到的南郭子,果然如同泥塑木雕一般,有着拒人以千里之外的做派,旁人根本无法同他接触交流。他倒是回过头看了看列子,可他那形体和神智似乎是分离的,而别人根本不可能与他做任何交流。过了一会儿,南郭子指着列子弟子中站在末行里的一位,接着就同他话语相交,显得侃侃而谈,且露出一副追求真理而勇往之前的样子。
随同列子一道前往的弟子们为之惊骇不已。回到住所后,他们脸上都显露出大惑不解的神色,认为南郭子尚未忘却胜负,并对此仍然耿耿于怀。列子便对弟子们说道:“能够领会真谛的人是无需言说的,能够理性处理事务的人也是无需言说的。把无言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也是在言语,把无知看成知晓也是一种智慧;而把无言看成不表达,把无知看成不知晓,其实也是在言语,也是一种智慧。这样一来,也就无所不言,无所不知;也就无所言,无所知。其道理无非如此而已,你们为何要大惊小怪、心神不定呢?”
列子修行道术
列子学习道术,自身修行三年之后,内心却不敢思考是非标准,嘴巴不敢议论利害的两个方面。三年中,先生老商氏没用正眼看过他;三年后,也才第一次瞟了他一眼。
修行五年之后,列子心中才开始思考是非标准,嘴巴才开始议论利害的两个方面;这时,先生老商氏往昔紧绷的面孔才露出一笑。
七年之后,列子任凭内心怎样去想,却再也没有是非;任凭嘴巴怎样去说,却再也没去议论利害。这时,先生老商氏才让列子与他并肩,席地而坐。
九年之后,列子即使放纵内心去想,即使放纵嘴巴去说,也不知道对于自己的利害是什么,同样也不知道别人的利害是什么,内心已完全没有思虑,并且感觉外物也好像不复存在。在这之后,他的眼睛有了耳朵的功能,耳朵有了鼻子的功能,鼻子有了嘴巴的功能,只有嘴巴的功能没有改变。这时的他心神凝聚,形体好像已不复存在,骨骸和血肉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已感知不到身体所倚靠的、脚下所踩蹋的东西;心中所思念的、言语里所包含的内容也全无感觉。就是如此状况。这样一来,就没有任何事情在他面前可以隐藏了。
壶丘子和列子论游览
战国前期的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曾师从壶丘子、老商氏等道家名师。他刚开始习道术的时候,好游历览胜。有天壶丘子问他:“看你这样喜欢游览,在游览中你喜好的是什么呢?”
“游览中享受的快乐,在于所玩赏的事物不是陈旧的景物。”列子回答说,“别人游览,只观览事物的外表;我游览时,却注重通过事物外部变化的观察看到其内部的变化。虽然都是游览,都是游览啊!但现在还没有人能辨别出这两者的不同来。”
壶丘子听后说道:“你的游览与他人的游览别无二致,怎么能说与别人不同呢?能看到事物表面的变化,同样也能感知其内在的变化。你只知观赏事物的不断变化,却不观察也在不断变化着的自身。你只顾一心观赏外物的变化,却不知自身也在变化着。观赏外物,追求的只是外物的完备;观察自身,才能适时修正使得自身完备。而自身的完备,才是最完美的游览;只是有求于外物的完备,这是不完美的游览。”
列子听了壶丘子的这番话后,便认为自己还不懂得什么是最完美的游览,这一认识导致他从此不再外出游览,直至终身。
“这才是最完美的游览啊!”壶丘子继续宣扬他完美的游览观,“懂得什么是最完美游览的人,他已不知道要去的地方;懂得什么是最有意义的观赏的人,他已不知道要观赏什么东西。世间都游览遍了,万事万物都观赏了,这才是我所说的游览,我所说的观赏。所以我要向你强调说:这就是最完美的游览啊!这就是最完美的游览啊!”
龙叔因病就医
龙叔是春秋时期宋国人。有一天,他对宋国的名医文挚说:“您高超的医术令我十分佩服。但我有严重的疾病,您能治愈吗?”
“我倒是愿意听从您的吩咐。”文挚回答道:“但是要先请您谈谈您疾病的症状,最好具体一点。”
龙叔便侃侃道来:“是这样的,虽然我的家乡有了荣誉,我却不以为荣;虽然我的国家遭到毁灭,我却不以为辱;我虽然获得了有价值的东西,但却欢喜不起来;我虽然丧失了有价值的东西,但却忧伤不起来;我把生存看成是死亡,我把富裕看成是贫穷;我把人看成是猪,我把自己看成是他人;我虽然住在自己家里,但却感觉是住在旅舍;我看自己的家乡,却好像看到了偏僻辽远的蛮荒国家。这林林总总的病症,即使是进爵赏赐也不能阻止,即使是酷刑处罚也不能降服;盛衰利害改变不了它们,喜怒哀乐移除不了它们。因为这样,我就不能去服侍国君,不能去结交并与朋友往来,不能去管教妻子儿女,以及不能去差遣使用奴仆。你诊断这是什么疾病呢?又有什么药方能治好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