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的《戴车匠》
汪曾祺的《戴车匠》,一开篇即开门见山,直扣了题目。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一景”者,明显表达出作者对戴车匠技艺的高超赞美之情,从而引起了作者的回忆。
随之,作者一一介绍了车匠是“古老的行业”、什么是“车匠”和戴家车匠店的位置,并特别介绍了其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
这里是写戴家车匠店,却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就以左右邻居映衬了戴家车匠店,从而涉及了传统手工艺,并与结尾形成了呼应,点明了传统手工艺之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因为“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接着,作者介绍了戴家车匠店的门面、地势和店内布局,这里特别介绍了板壁上的一副朱红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尽管戴车匠不知这是谁的手笔,但是他很喜欢它,是啊,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有高雅的追求也无须管它行业贵贱,于是,就以这副对子映衬了戴车匠高雅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手工艺人精神世界的外在体现啊。
于是,我想起了鲁四老爷书房里,里面也有一副对联,“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理解了孔孟之道,待人接物就能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宣扬了理学家的修养标准,鲁四老爷就是想用以映衬自己“老监生”身份。
下面,使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介绍了戴家车匠店:
①.介绍了戴车匠作坊和两张车床,靠里的大车床是戴车匠父亲留下的;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戴车匠一般都使用较小的一张。
②.戴车匠起得很早,十分勤劳,这里正面描写了戴车匠之勤劳;随后作者引用古人之言“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赞颂了中国的工匠之勤快,就将戴车匠置于“百工”之中,从而众星拱月,映衬了戴车匠,这一段使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所谓“众星拱月法”,就是通过周围的人、事、物、景来衬托主要的人、事、物、景,使之更加鲜明突出,也就是映衬手法。)
③.使用抒情笔调描写了戴车匠的工作状态,“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
这一段使用了鲜活动词如“踩”、“执刀”、“就料”、“吐出”,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如“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从而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和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尤其是作者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手法,刻画了戴车匠车工技艺的高超,表达了对戴车匠技艺的赞赏;于是就吸引了孩子们前来观赏,并埋下了伏笔。
①使用了正面描写,②使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而④则是使用了侧面映衬手法。
④.戴车匠的工作状态如此美观,从而吸引了孩子们,于是,“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他们“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这里使用了侧面描写手法(衬托),用小孩子聚精会神,“小傻子一样”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
最后,作者描述了戴车匠爱孩子的品性和童心:
①.孩子们很愿意到戴车匠家来,是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这里作者也使用了拟人手法描述了“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从而使得行文情趣盎然。
戴车匠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他是养来给他的儿子玩的,因为他痛爱孩子,具有童心,有童心的人,有情趣的人,谁不喜欢呢?
②.一到清明节,戴车匠竟然把别的活停下来,整天做螺蛳弓,惹得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兴奋起来;他每年照例要给他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让所有的孩子都羡慕。
然而,戴车匠看着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玩螺蛳弓,若有所思,就为我们留下了想象空间,作者也在猜想他在想什么呢,戴车匠隐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于是他的心里就含有了隐隐的心酸……
世事正是如此,一九八一年,作者回乡之时,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而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读到这里,我似乎觉得作者也满含了遗憾惋惜的情调,他在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之遗失而伤感啊。
文章最后,作者略呈遗憾地说“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这就表达了作者对戴车匠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消失的惋惜之情,流露出作者对手工艺技术消失的忧虑,阐述了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应该保护好这些传统文化,使之在新的时代的生活中得以延伸;并照应了文首。
附:
戴车匠·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
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大、中、小三号,弹力有差别,射程远近不同,价钱也不一样。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
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